短论:知识与权力,从汉字看厌女文化
康德提出了“先验感性”的概念,这对于我们的知识观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刷新。什么是“先验感性”?顾名思义,感性中有着先于我们直观经验的东西存在,而这个东西就是由我们的语言系统构筑起来的概念体系。举个例子,在你面前的高坡上有一棵苹果树,你来到高坡前,苹果树的image映入你的眼帘,随即你在脑海中便会反映出“苹果树”三个字,那坨绿油油被枝干撑起来的庞然大物被你称作“苹果树”。“苹果树”实则是一个概念,是众多具体特征以语言为载体抽象出来的一个集合概念,而这个概念先于你来到这个高坡上看到这棵树的经验而存在,它存在于我们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之中。一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组成,能指是符号本身的形象,而所指则是我们通过语言赋予这个形象的意义。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物件存在于语言中的具体意义,由人为赋予和建构,这就构成了我们的知识系统,而知识系统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柯认为,知识往往与权力挂钩。我们以汉字为例,在汉字中有大量以女子旁结构的字都在文化中被赋予了贬义色彩,甚或说这些字产生之初就作为了贬义之用,如奴、妖、奸、妓、妒、婊、婪、佞等,只有极少数女子旁的汉字带有明显的褒义,如好、妙等;又如娇、婉、妮这些字都是基于传统男性审美下对于女性的凝视来被使用的,它们不仅加深了对于女性审美的刻板印象,更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语言之中蕴含着大量诸如此类“知识--权力”的隐喻。当我们面对一个所谓的知识、概念甚至是字词的时候,我们先要想一下:谁构建的知识,构建的什么知识,怎么构建的知识,为什么构建这样的知识。以上述例子为例,由于语言系统是在文化实践中不断调整各种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的对应关系的,某种程度上可以推断我们这个以汉语为意义基础的文化传统中有着相当强烈的厌女情绪,而这个情绪背后隐含的更多的是父权社会中男性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社会地位对另一性别主体进行的有意无意的贬低和打压,为了自身特权的合法性创造了这么一整套根植于语言系统底部的男权意味的知识系统。
在各类词语,尤其是各种网络流行词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一步,这个词背后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这个时代最多的便是受压迫者积极为压迫者背书而不自觉其中的权力关系,想一想哪里来的词?词背后反映的是何种意识形态?谁能从中获利?在这个谎言横生,且往往温柔地向你开枪的时代,保护自己变得重要而愈加艰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