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难学难精?精华就在这1000字里
学习《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人一辈子的课题,唐宋以来的医家,没有一个不是从《内经》之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最后成为一代名医、形成一个流派的。
为什么?因为《内经》是中医的根,是中医之所以为中医的根本。
我们在读《内经》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讲的都是天地之道,但是这种天地之道是如何变成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规律呢?这就是五运六气的理论,它是整个中医学的基础,也是我们研究天地之道的方法。
1
一切为了生存
从我们的先祖开始选择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可能是受到了所处的地理空间影响。
单位面积的粮食可以比单位面积的牲畜,养活更多的人。
一切为了生存,古人研究得出了天文历法,发现了天空中还有二十八颗星宿。把二十八星宿作为不动的参照点,去观察五星的变化(因为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天空中不同的位置和结构,对地球上的物候和人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与客
主,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规律的运动,带来了春夏秋冬周期的变化,月亮的黑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黑月的周期变化,这两组变化时间,相对于人的寿命来说,变化比较短可适应性比较强。
客,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星的轨道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在一个平面,而是相互交织的好几个平面。五星对地球在引力和太阳风的影响,尽管存在一定规律,但是因为这个规律时间特别长,从人类的寿命的角度来看,相当漫长。
古人根据仰观天象观察的特点,计算了五星的运行周期,发现五星的相对位置大约是60年一个小循环。(现在我们称呼这个周期为六十甲子周期)
主运动是一个相对规律的运动,客运动是一个相对不规律的运动,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时空定位。
主运和主气,是对应常规气候的正常状态;客运和客气代表的是特殊气候现象。
不同年份的五运六气中的客运和客气各不相同,就会形成有的年份夏天特别热或者冬天特别冷,或者夏天宜热反而凉,冬天宜冷却反而暖的情况。
我们出生的那一刹那,通过肺与天地产生连接,日月和五星运动中,这些反常的气候会对地球上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不同影响。在我们人体留下一个特殊的印记,人体体质。
五星的不规律运行
在地球观察五星运行,会发现五星运行存在顺行和逆行等特点,这些特点也会对地球上的气候、物候等产生影响。
2
古人的观察时空的方式
我们走进天文台,看到模拟的地球、模拟的太阳系、模拟的银河系,甚至打开网络可以收看地球轨道的卫星对地球的实时变化的观察。
坐地观天
而古人却不是这样的,古人只能坐地观天,所以一切出发点都是以地球上的一个点,进行观察。
坐地观天,观察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变化。记录每年不同时间的气候变化,用上千年的数据不断修正,最后有了农历、有了五运六气。
空间定位
找到东西南北中,五方正位。
时间定位
古人发现了立杆测日影,通过日影长短确定一年之中,日影最长为冬至、日影最短为夏至,日影等长两天为春分和秋分。古人称二至、二分。
由春分开始日影变化再回到春分,这一个时间段,古人称为回归年。
天文中的回归年和地球绕日公转的恒星年,存在一个误差,叫做岁差,这一个现象就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是陀螺运动的方式,自转轴本身在进行一个很小的圆周运动。
大约已经过去了4600多年,古人和我们观察的星空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是星空变了而是地球观察的窗口变了。
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坐在一个球幕电影院,如果你去过天文馆,球幕就好比天幕,无数的恒星在这个天幕上不动,我们所在的座位进行了每天的自转和每年的公转,还发生着一点点的偏移。
圭表、日晷等太阳钟操作简易,原理也不复杂,但是其最大弱点就是在阴雨天气或者没有太阳的黑夜是无法使用的。
漏刻计时
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的计时方法。计时水钟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现代的人把15分钟称为一刻钟,主要原因就起源于漏刻计时。
据梁代《漏刻经》记载:“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
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现象多次地出现,使古人逐渐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久而久之,古人就产生用这种方法计量时间的概念。
最常用的漏刻就是“一刻之漏”,即每漏完一壶水的时间为一刻(古刻,一昼夜为100刻,一古刻合今14.4分钟。现代的一刻等于15分钟,一昼夜为96刻)。如果要计量较长的时间,可以再灌满漏壶,重复下去。
太阴历
是观察月亮变化进行授时,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影响,让古人意识到需要记录下来。太阴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进行记录,大约是29.5天一个月,一年12个月,从正月初一计算,355天。
为了阴阳合历,古人用19年作为一个周期,用闰月闰日的方法,以正月初一和立春日相合的那一天作为起点,每19年相合一次,有时候会相差几个小时,可能日历上是相差一天标记的,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是2019年立春和正月初一。
绕日运动的轨道平面叫做黄道,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叫做赤道,月亮绕地球的轨道叫做白道。
下面是地日月运行的空间示意图
3
时空坐标
再谈一谈时间和空间,在我们的维度里,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哪里,包括这些信息:时间、空间,简称时空坐标。
时间
我们谈到时间,会想到公元历或者农历,或者其他授时历法。
时间在我们的使用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需要用某一套方法进行授时,而这套方法还可以自我修正,将误差控制在很低的区域。
古人用太阳历和太阴历进行授时校对,有了使用千年至今的农历,农历是一部阴阳合历。
空间
空间上可以理解为,人生活的小环境的位置,如处于中国的东南西北中,哪一个相对位置;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处在地球的什么位置;更可以理解为我们处于太阳系的哪个位置,包括我们处于银河系的哪个位置。
时空
古人用天文的变化,确定了地理位置,确定了太阳的周期,发现了闰年的变化,发现了日月的变化和五星的运行,包括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参照点越多定位越准确。
时空的提出,发现了地球上存在着生长化收藏的五种变化,发现了人存在着生长壮老已的五种变化。
4
四时五运对人体的影响
观天体运动变化,进而根据天气的具体变化,古人观察到五种变化,也就是一个回归年的四时五运。
所以若没有天文知识背景,要去了解古代中医经典书籍,是很抽象的,古人通过观天授时得来的理论和专有名词,我们现代人不理解,解读和运用起来就特别困难。
所以很多人学习五运六气觉得很难,一是缺乏传统文化思维,二是新的词汇太多了不能理解古人的意思,毛小妹老师的五运六气体质学,从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古人观天授时入手,以《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为导读,一步一脚印地学好年号背后的生命密码,就是为我们破除中医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让我们中医学习路上更轻松。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三字经》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由南宋王应麟编撰,后世学者不断增补修订而成的。清代医家陈修园仿《三字经》文体,编纂《医学三字经》,而与《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并称为中医启蒙教育的“四小经典”,被广为传颂。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所编写,全文1000字均取自王羲之的墨宝。元代日本医家惟宗时俊仿写《医家千字文》,阐述中医历史典故,于1936年被陈存仁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五运六气理论作为中医经典理论,文辞古奥,难学难精,历代医家多有作歌诀以示教者,如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中就专列《运气要诀》。尽管五运六气相关的歌诀不少,目前却尚未见到以《千字文》文体编写五运六气相关内容的论著,不免有所遗憾。
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仿《千字文》文体,以明代王肯堂《医学穷源集·运气总论》为蓝本,旁参《黄帝内经》原文及后世诸家之作,把五运六气理论涵盖的干支甲子、主运、客运、岁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胜复郁发、五行相属等基础知识汇编成四言歌诀,全文共1000字,虽非字字不同,却亦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文中参以简要的注释说明,希冀对五运六气学术的传承和普及有所助益。
在昔洪荒,历度未彰,
天以成化,人顺得昌。
沿至轩皇,风气渐扬,
疾患间作,以咨贤良。
岐伯大鸿,不惮辛烦,
缕述条陈,运气名章。
天元五运,微旨五常,
气交六元,至真要谙。
阴阳大论,六节藏象,
刺本虽遗,温舒补亡。
上言五运六气学术发展源流。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咨问岐伯、鬼臾区(号大鸿)等先贤,而作运气大论传世,即“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大论,由唐代王冰次注《素问》时补入。
宋代林亿等校正《素问》时,认为这七篇大论可能是古书《阴阳大论》的内容。而《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内容也有涉及五运六气理论。
另有“刺法论”“本病论”两篇合称《素问遗篇》,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佚失,至宋代医家刘温舒撰写《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方予补入。这些重要的篇章系统阐述了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天道有常,气化为纲。
干支甲子,构建其框,
知常达变,融通为上。
甲己化土,乙庚金刚,
丙辛水润,丁壬木扬,
戊癸炎火,岁分阴阳。
主运有五,顺时流转,
春木夏火,长夏土安,
秋金冬水,循道如环。
客运大小,随岁转换,
初同岁运,亦相生然,
五音建运,太少相伴。
以上阐述五运六气理论的核心是气化,以阴阳五行、干支甲子等为理论工具,构建基础框架,在学习理解时,要知其常,又要达其变,不可拘泥机械推演,最终达到融通运用的境界。
天干化五运,形成岁运、主运、客运等概念。岁运又称大运、中运,每年因年干不同而化为五行五类,又年干为阳干(甲、丙、戊、庚、壬)之年,岁运太过;年干为阴干(乙、丁、己、辛、癸)之年,岁运不及;主运则每年固定分为五个小运,顺一年五季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顺序流转;客运每年也分为五小运,其初运与岁运相同,之后四运按五行相生、五音建运、太少相生的理论顺时循环。
若言六气,主客晓然。
主分六步,春生消寒,
廿四节气,时令各掌。
厥阴风木,春时主常;
少阴君火,初夏正暖;
少阳相火,盛夏炎燃;
太阴湿土,长夏为安;
阳明燥金,秋气横荡;
太阳寒水,冬日收藏。
若推客气,先明终三,
终同在泉,司天位三,
三阴三阳,依次循环。
子午少阴,君火司天,
燥金在泉;丑未太阴,
湿土司天,寒水在泉;
寅申少阳,相火司天,
风木在泉;卯酉阳明,
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辰戌太阳,寒水司天,
湿土在泉;巳亥厥阴,
风木司天,相火在泉。
岁半之前,司天统辖;
岁半之后,在泉主管;
上下交互,气交之方。
以上阐述六气中主气、客气、司天、在泉等概念及各自主时特点。地支化六气,每一气主4个节气,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年年固定不变;客气则根据每年年支不同而变化,每年客气三之气与司天之气同,终之气与在泉之气同,在此基础上,客气六阶段按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三阴三阳的顺序排列。
司天之气、在泉之气亦具有厥阴少阳、少阴阳明、太阴太阳相对应的特点。司天之气居上,是轮值主司天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位置在三之气上;在泉之气则与司天之气对应而居下,统管下半年的气候变化,位置在终之气上;司天、在泉上下交互之中,岁运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岁运又名中运。
气或有余,亦有不足;
气运迭移,阴阳消长;
未至而至,曰气太过;
至而不至,谓不及然。
复有平气,太过得制,
不及得助,和气以常。
太过之岁,其气为专,
若施正化,便可为安。
不及之岁,其气杂然,
和则化政,为气之常。
上言五运三纪,即岁运的太过、不及和平气之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
六气之胜,所胜者伤,
藏气相应,复亦如伤。
胜复之作,动不当位,
后时而至,衰盛异常。
寒暑温凉,盛衰之用,
其在四维,差凡度卅。
胜气未尽,复而再胜;
复亦如是,止于相当。
胜常前三,复多后三;
或待气发,当时甚然。
胜为天灾,其机难揣;
复则可待,相时而安。
主客之气,虽胜无复,
时过则已,六步转换。
主逆客从,佐利和宜,
安其主客,适其温寒。
上言六气胜复的基本特点。六气胜复主要表现在客气的胜复上,胜复之气的发生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大体胜气多发生在上半年(前三气),复气多发生在下半年(后三气),上半年有胜气出现,下半年就有复气出现,可以提早预防。
而主客加临的胜复则有胜无复,这是因为主气和客气之间虽有相胜,但由于它们都有自己的相应时位,时位一过,相胜状态就解除,所以有胜无复,具有“主胜逆,客胜从”的特点。
五郁之见,各有兆彰,
郁极乃发,待时而作。
木郁之发,叶阴草偃,
虎啸岩岫,松吟高山;
火郁之发,冰雪山川,
华发水凝,午泽焰阳;
土郁之发,蜉蝣生灭,
云横天山;金郁之发,
山泽焦枯,土凝卤霜;
水郁之发,太虚深玄,
气犹麻散,微见黑黄。
风行数变,发无恒常;
火土金郁,发于时旺;
水郁随火,发因惮阳。
木郁达之,火郁发散;
土郁夺之,金泄宣降;
水郁当折,逐导渗畅。
上言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之发的物候、气候特点,发气之时及对应治则治法。
运气相临,不期而然,
验之星脉,物气相参。
木曰岁星,火为荧惑,
土镇金白,水辰明暗。
三阴厥弦,少钩太沉,
少阳浮大,明短太长。
五藏五官,谷果实养,
五虫五畜,色味音彰。
木肝主目,麻李核藏,
毛虫遇鸡,苍酸角唱。
火心主舌,麦杏络缠,
羽虫见羊,赤苦徵响。
土脾主口,稷枣肉香,
倮虫和牛,黄甘宫弹。
金肺主鼻,稻桃壳含,
介虫与马,白辛音商。
水肾二阴,豆栗濡染,
鳞虫畜彘,黑咸羽扬。
上言先贤认为某运气的出现,要参考相应的五星、脉象、物候、气象特点等。如木、火、土、金、水依次对应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五星,运气盛则对应的五星偏明,运气衰则对应的五星偏暗。
脉象上三阴三阳也有对应,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其脉大而浮,阳明之至其脉短而涩,太阳之至其脉大而长。再从物候上说,不同的五行属性对应的五藏、官窍、五谷、五果、五实、五虫、五畜、五色、五味、五音等均各有差异。
又应五时,五化五政,
五气五用,五候令常。
木应春时,生荣发散,
气端曲直,温和风扬。
火应夏时,蕃茂明曜,
气高燔灼,炎暑热浪。
土应长夏,丰满静安,
气平高下,溽蒸湿泛。
金应秋时,坚敛劲苍,
气洁散落,清切燥伤。
水应冬时,凝坚流演,
气明沃衍,凝肃令寒。
以上则从气象上说明了不同运气状态下,对应五季、五化、五政、五气、五用、五候、五令等不同五行属性的气象物候特点。
五运六气,先圣遗产,
内经明珠,岐黄桂冠。
杏林学子,深入经藏,
潜心求索,验之临床。
传承精华,明其浩瀚,
守正创新,中医弘扬。
五运六气理论是《黄帝内经》中的精华内容,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歌诀记忆法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方法,本文仅通过歌诀形式对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础内容略作讲解,因篇幅所限,对五运六气标本中气、相关病证、治则治法、南北政等内容尚未阐释,学者若欲进一步学习,当认真研学《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便更好地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和利用好。
学医首要明理,理是学医的指路明灯,如果不懂医理,你学医就象在黑暗中摸索,付出很多,回报很少。而懂了医理,学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学一点是一点,不走弯路,当然事半功倍了。
这个医理是什么?其实它就是易经,医易同源说的就是如此。看看中医的病因学就知道了,人是自然无限小的一部分,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疾病就是大自然对不顺应它的人的一种惩罚。至于人为什么不能够顺应自然,则是人先天的体质偏性造成的,是它造成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引起了整体的管理失控,而疾病就是整体管理失控的一种结果。中医就是一门通过恢复人体的管理,使人体不断顺应自然的学问。
从中医的病因就可以知道,疾病有内因和外因之分, 内因就是一个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外因就是外在世界的变化。当外在世界的变化加剧了人的体质偏性,使它偏上加偏,人就病了。比如,一个人先天肝亢,遇到木旺的运时,就很容易发病,因为它使人的肝亢程度加剧了,达到了一定程度,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病变, 产生西医学上所说的疾病。
自然是在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只要有点理性的人都能够感觉到,可西方科学却不承认,因为科学家们所依赖的精密仪器观察不到这种变化,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西方科学就不承认它的存在,至今科学上还把对称当成是整个西方科学的基础。
事实上,自然的不对称变化不仅人人可以感受到,如春夏秋冬的变化,而且我们还可以根据平方反比的引力公式认识到,毕竟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变化会引起引力变化,海水的潮汐效应就是由引力的不对称变化引起的,人可以看成是地球的一个缩影(水都占70%),类比到人,我们就可以知道自然变化会作用于人体的水引起组织液的潮汐效应,人体的众多生理周期就是自然周期在人体的一种反应。
五运六气是讲什么的?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实,它是用来描述自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问,本来和中医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人是自然变化的一个缩影,才使五运六气显得对中医非常重要。这里的缩影并不仅仅指的是人的后天变化是自然变化的一个缩影,而且人先天的体质偏性也是当时自然变化的一个缩影。
显然,五运六气不仅和疾病的外因有关系,即后天的自然变化,而且和疾病的内因有关系,即先天的体质偏性。掌握了五运六气,就把疾病的内因和外因都掌握了,这是中医学的精髓。
比如,53年三气生人。癸已年,火不及,寒气胜,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三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此人的体质特点就是肝胆火旺,肾阳虚。如果到了2019年,就非常容易发病。而2019年三气的五运六气是什么?土不及,风大行,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三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一片风木相火,它加剧了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当然容易发病了。
也就是说,学了五运六气,就了解了人先天的体质偏性,而这是疾病的根本。而了解了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就知道容易发什么病,发病的方向就是体质偏的那一功能系统,比如,肝功能亢进,就容易伤脾胃,易得消化系统疾病,也可以得高血压,得肝胆系疾病。了解了先天的体质偏性,就知道如何养生。无非就是恢复这种体质偏性罢了,肝亢就疏肝,肾阳虚就补肾阳,气虚就补肺,脾胃弱就补脾胃,心功能弱就强心。
除了这些,用五运六气还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如果肝亢,最容易发病的时间就是木运过旺的时间,因为它加剧了先天的体质偏性。如果肾阳虚,最容易发病的时间就是行寒运的时间。
把疾病的内因和外因都考虑上去,疾病的原因基本上就清楚了,它无非就是各组织的功能情况,是功能亢进(热),还是功能低下(寒),以主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
中医治病的方法和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西医治病靠的是外力,用外力杀死病变细胞就是西医的全部。而中医治病靠的是整体的力量,因为按照整体决定局部的大自然规律,我们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中医其实就是一门恢复整体管理的学问。
很多人不知道用中药治病如何君臣佐使,其实,只要掌握了各组织的功能情况,君臣佐使一目了然。平衡偏离平衡最大的就是君药,平衡偏离平衡次之的就是臣药,还有根据实际情况加佐药和使药。一句话,中医治病,不管什么病,它都是一种方法,那就是恢复整体的平衡,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
五运六气在学习中医的价值超越其它任何一项。除了以上这些,我们还可以用它辅助学习四诊。因为经典上只有条文、口诀,如何和人体各种症状对应是一个头痛的问题。而根据五运六气了解了人的体质偏性,就可以用四诊来验证。反复验证,临床经验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