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父母一定要常做这3件事

在同龄的孩子中,总有一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有灵气。

这种“聪明”,不是因为父母智商高,遗传所致;而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水准高”.

想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除了“好情绪”、“好榜样”以外,父母一定要常做这3件事:

一、常跟孩子聊天;

聊天有4个好处:

1、 激发孩子想象力

2、 增强孩子的推理能力

3、 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4、 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

一个班级里,很有灵气的孩子,往往语言能力也强。其原因就是,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更注重语言交流。而有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时,更多的场景是,孩子坐在一旁玩玩具,父母坐在一旁玩手机。这种“静音陪伴”,其实就是“看孩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

二、常向孩子“请教”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会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在辅导孩子功课时,多扮演一种“居高临下”的角色,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孩子的学习能力,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聪明的父母,懂得“示弱”,经常向孩子请教,让孩子在“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中,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

三、常跟孩子“疯玩”

会跟孩子疯玩的父母,都是最聪明的父母。

“疯玩”,不是寓教于乐;不是打着做游戏的旗号,学习各种成语、单词;“疯玩”是要父母回归“小朋友”的角色,与孩子一起玩各种他们喜欢的“无聊”的游戏,不管是“做鬼脸”还是“发出怪叫”,只要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

“疯玩”应该是童年的标配,是认真学习的“好搭档”,不应该是父母的“眼中钉、肉中刺”.只有通过“疯玩”,把内心的各种不良情绪释放干净,大脑才能有空间吸收知识。

各位小学父母,您有多久没听到孩子“肆无忌惮”的笑声了?

现在学校中的竞争十分激烈,导致很多焦虑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军事化”管理:每天做多少道题目,背多少个单词,都有严格要求。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要被贴上“不求上进”的标签。

在这样变了味的童年生活中,孩子每天浮现在脸上的,是“讨好的笑”、“无奈的笑”、“胆怯的笑”、“不知所措的笑”.

真正的童年,少不了欢笑,少不了骄傲,少不了在父母怀里撒撒娇。

出色的孩子,从小离不开这5种教育方式。

哪5种方式?

一、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有的人天生就是学习的料,不仅能将今天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同时也能理解更深层次的一些内容。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仍然要靠后天努力来改善别人的学习进度。

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培养他们的专注力,避免一心二用,一定要做好一件事情,再去做另外一件事,让孩子可以通过反复学习来增强自己的理解,来跟上其他优秀孩子的脚步。

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一直在提倡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只有各方面都发展了,孩子的未来才会拥有更多机会。等孩子进入高中之后,他们将面临人生的选择题,那就是文理分科。

但在很多孩子身上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偏科,有些孩子明明文科好,但家长却让他们学习理科,觉得理科将来好就业,但这种想法只会误导孩子未来的发展。

优秀的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意识,一旦发现小朋友有偏科现象时要及时纠正。

三、培养悟性

有些孩子喜欢死读书,这些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往往不错,但进入高年级之后常常无法跟上别人的脚步。因此家长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悟性,这样可以避免孩子死记硬背,同时也能加强他们对于老师讲解内容的理解。

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只有让孩子提高悟性,才能让他们了解核心知识。平时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益智游戏,或者购买一些锻炼脑力思维的课本,来提高小朋友的悟性。

四、培养记忆力

记忆力好坏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家长应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锻炼他们的记忆来强化这一能力。利用一些锻炼记忆的小游戏,或者是通过一些训练记忆的图画等方式,避免他们的记忆,因为自己的忽略而落后于他人。

因为在有些知识上并不是靠我们的悟性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把它记住才可以去延伸,但如果孩子的记忆不太好,那么在面对一堆题目时常常会卡住。

五、多读书

书是精神食粮,而孩子的阅读能力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成就,课堂上虽然有很多知识来源于课本。但家长应明白,一个班级中的孩子少说有五六十个人,老师没办法去照顾到每一个孩子,没办法根据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去一一讲解,难免会忽视,这是很正常的。

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父母平时不妨多帮孩子购买一些课外书,陪伴他们,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