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

前些日子,母校复旦出一新闻,

一位年轻教师,将学院党委书记刺死了!

新闻传开,网上网下,立即炸锅,议论纷纷,说啥都有……

有人希望老詹就此发文,评论一番。

我拒绝了!

其一、到底真实情况如何,事实都不清楚,岂可随便议论!

其二、复旦是我母校,我怕伤害了它,不愿随便乱发议论!

为何今天又写一篇,恰恰要议论议论自己的母校呢?

因为,近些日子,正出一本自传体随笔《老詹的七个人生拐点》,

翻拣资料,看到16年前发表在《经济日报》上一篇文章:

复旦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

仔细读了两遍,不由心生感慨……

记得当时,复旦曾提出三步走发展目标: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实现由一般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2010年,位居亚洲知名大学前列,少数学科达世界一流水平。

——2020年,或者用更长一些时间,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如今,2020年已经过去,复旦“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实现了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近些年来,复旦的一些学科好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比如,曾经位居中国传媒教学首席的“复旦新闻系”,在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中竟然未能入榜,排在人大和传媒大学之后!

老詹非常愤怒,专门撰写一文,表示不解和不满!

此后,又陆陆续续听到看到复旦的一些新闻,

而且,还目睹了某些教授电视上的灼灼风采,

总的感觉,母校似乎对政治愈来愈感兴趣,离政治愈来愈近,

而对于那个曾经的以学术、学识以及气质立校的复旦,

似乎渐行渐远,

甚至有点陌生了……

老詹离开复旦,已经快四十年,

对于母校,我真的并不了解,

而且,愈来愈不了解了!

但是,我还是希望母校能够越来越好,

离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近的,

就像16年前,我到母校采访时听到看到的一样……

复旦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

本报记者 詹国枢

当今中国,大学林立,群雄并起,百舸争流。

说起大学,论及排行,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浙大、人大……当是位居前列之名牌重点。

各校之中,谁排第一,谁居次席,谁是榜眼,谁为探花?说法各有不同,大家互不买账。不过,国内排名如何,暂且按下不表,欲与国际名校一比高低,却是彼此共同心愿。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均为各校共同目标。

既如此,为何单提复旦大学,不说别的学校?无它,复旦即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夜。此文提复旦,不过是一个象征,一个靶子,一个标本,剖一而可知二,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实为探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主题也。

一、为什么

中国为什么要建世界一流大学?

简言之,两句话,一为外部大势所趋,二为内在发展必然。

先看外部大势。

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欲借发达之势再谋发达,发展中国家想超越式发展尽快发展。国与国竞争,实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比拼。

究竟比的什么,拼为何来?概要言之,比的是三要素,一是人才,二是科技,三是知识。其余诸如资源、资金、能源、交通、通讯等等,看似重要,实则均居次席,须围绕前三项要素,为之所驱使,所流动,所支配。

纵观各国发展概况,一个现象发人深思,凡国力强盛者,其教育必也发达,尤其大学教育,更无有落后缓慢者,几乎均与其国力同步发展,相互支撑。换言之,一国经济愈是发达,其大学教育必亦相应发达。而一国经济愈不发达,其大学教育必亦相对落后。

何故?为何大学教育与一国经济发展有如此密切之关系?仔细分析,有其必然原因。一个最明显也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学乃人才、科技、知识之集大成者,一国大学教育愈发达,其培养之高端优秀人才愈多,其科技水平、知识储备亦愈是雄厚。换言之,有世界一流大学,方可集合世界一流之人才,创造世界一流之科技,储备世界一流之知识。

如前所述,有此三要素,国家核心竞争力焉有不强之理?

此一现象,已为愈来愈多事实所证明,也为愈来愈多有识之士所认同。且看今日美国,其国力乃当今世界第一,查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多、质量最高之若干一流大学。如哈佛,如耶鲁,如斯坦福,如芝加哥,如普林斯顿,如麻省理工……这些世界一流大学,若干年来,不但为美国培养了不计其数之本土高级人才,而且吸引了更多数量世界各国精英才俊。

资料显示,1972年,美国工程技术领域35岁以下的年轻教授中,只有10%是外国人,而仅仅过了十余年,到1985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55%。也就是说,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年轻教授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国。

另一份报告显示,在来自国外的工程技术专家中,有75%的年轻教授已经或正在申请美国公民权。美国各类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培养出的顶尖人才,为其国力强盛作出的贡献,于此可见一斑。

以世界一流大学吸引世界一流人才————这已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一个公开秘密。难怪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美国真正的实力不在于造了多少汽车、生产了多少飞机和电脑,而在于美国有着雄厚的大学教育实力,有着3000多所高校和上百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既然大学教育水平与一国国力关系如此密切,接下来的结论就毋庸置疑了:

中国要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有所建树,有所作为,就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大力提高大学教育水平,进而尽快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正基于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

亦基于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不仅仅是一两所大学的个体行为和局部要求,而是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什么

究竟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见仁见智,或可列出若干,但以下几条,应该无可争议。

其一,一流大学须有一流学科。

大学是个大概念,须由一个一个学科组成。一流大学,当然须得由一个一个一流学科所组成。既如此,一流大学就不应该仅仅有一两个一流学科,而是多多益善,愈多愈好。

然而,就教育学科总类而言,哪怕它有一百个、两百个甚至更多,但数量毕竟有限。正因此,一个一流大学,只能力争在某些领域某些学科办成一流,不应该也不可能在任何领域任何学科都办成一流。

以美国一流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曾经办有建筑学院,而且其排名曾进入美国前十名,但因为要将建筑学院继续办下去并争取更好名次,需要巨大人力物力投入,所以,斯坦福大学毅然决定,停办建筑学院,将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别的更有实力更有前途的学科。普林斯顿大学也是一样,其策略是集中全力办好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并没有搞大而全,把自己办成既有商学院、又有医学院和法学院的综合大学。(老詹注:看看别人,想想自己。咱中国的大学,咋就那么喜欢越弄越大、越搞越全、越整越唬人呢?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真该好好思考思考,借鉴借鉴。)

其二,一流大学须有一流教师。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人才靠谁培养?靠教师。有一流教师,方能培养出一流人才。这个道理,毋庸置疑。

那么,什么叫一流教师,有没有什么标准呢?世界统一标准,至今尚未见到,但约定俗成的标准,还是有的。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科学大奖获奖者、国家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各学科各行业的学术带头人、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有突出创见者或有杰出成就者……

就以上标准而言,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国各大学可以看得见的短时期内,似乎还不现实,但其余诸项,各校都是可以努力争取的,因而也是可以去比较衡量的。

谈及一流教师,有人认为,教师水平高低,主要看其教学水平,教师本人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地位,并不重要,只是第二位的。

此种看法,衡量中学教育可以,衡量大学教育则大谬矣。因为,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场所,亦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没有突出的科研成果,没有杰出的科研领军人物,怎么可能培养出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的一流人才!

其三,一流大学须有一流环境。

环境是个大概念。具体而言,包括两项,一是硬环境,二是软环境。

硬环境者,一流的教学科研大楼(大楼在此只是个概念,不一定非得盖几十层高才叫大楼),一流的教学科研设备等基础硬件也。

说到此,有的地方一度曾有“要大师还是要大楼”之争。其实,此事尚须辩证看,大师与大楼,并非有你无我,截然对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固然需要世界一流教师即“大师”,但与此同时,你已具备条件可以兼而具有世界一流教学环境即“大楼”,这当然也不是一件坏事。

既有大师,又有大楼,何乐而不为,岂不更容易培养出一流人才?

软环境者,一流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一流的校园学术文化精神也。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至关重要。现代办学理念是办好世界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因为大学是由人来办的,是人的创新活动场所。倘若办学者的理念落后陈旧,再好的环境也是摆设,再好的设备也可能闲置。假如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体制狭隘封闭,那么,再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被埋没,再好的一流教师,也可能流失。

其四,一流大学须有一流成果。

大学与中学小学的本质不同,就是它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教学场所,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一流大学汇集了一流学科、一流教师且兼有一流设备,已经具备科学研究的诸多一流必备条件,理应不断产生一流的科研成果。

如果一个大学只有一流条件而迟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一流成果,那么,这所大学的一流称号就名不副实,应该大打折扣

这个道理,与评选诺贝尔获奖者和两院院士同,倘若本人没有科研成果,别的硬件软件再多再唬人,也是白搭!

三、怎么办

有了“为什么”的紧迫感,明白“是什么”的方位感,接下来,就看你究竟“怎么办”了。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各校自有高招。本文仅以复旦为例,看看它是怎么规划和实施自己的“一流”战略的。

复旦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但真正制定规划,付诸实施,则是2002年。当其时也,复旦列出了一个“三步走”的时间表:

第一步,到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实现由一般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第二步,到2010年,位居亚洲知名大学前列,少数几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三步,到2020年,或者用更长一些时间,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为切实迈好这三步,复旦提出,要以“五大战略”作为支撑,这就是,学科战略、人才战略、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服务上海战略。

五大战略中,值得重点评说的是学科战略、人才战略和国际化战略。

先说学科战略。

如前所述,一流大学,须有若干一流学科作为支撑。复旦一流学科建设情况如何?2001年,教育部曾认定一批全国重点学科,其中复旦总数为40个,少于北大(81个)和清华(49个),位居全国第三。这40个学科,中国一流应该算得上,但离世界一流,尚有很大差距。

怎样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是全面发展,普遍开花,还是突出重点,精心培育?记者与复旦校领导及一些教授学者探讨,大家意见并不一致。

一种观点认为,复旦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像斯坦福砍掉建筑学院,普林斯顿不办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那样,毅然采取瘦身战略,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培育最有希望问鼎世界一流的重点学科,这才有希望真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科质量,须建立在学科总体数量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国现时国情,只有扩大学科覆盖面,才能使重点学科数量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以复旦为例,40个重点学科中,“老”复旦文科占12个,理科占14个,共计26个,而“新”并入的上海医学院所属之医科,也占14个。如果没有多元扩张战略,重点学科岂不更少?类似情况,北大清华也是一样。(老詹注:这个观点,俺以为甚为偏颇。按此逻辑,再兼并它几个甚至十几个大学,北大清华复旦,“重点学科”岂不就令其他高校望尘莫及,甚至可以超“世界一流”了么?这样干有用吗?前些年,中国大学刮起一股兼并潮,贪大求全,捆绑成亲,规模越搞越大,摊子越铺越宽。此事是耶非耶?历史已经给出结论。)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各有分歧,但在如下认识却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国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和扶植力度,争取在十数年内,能有相当数量的重点学科真正成为世界一流。

为实施学科战略,复旦已对全校学科进行梳理,目前,正全力扶持若干个重点学科,向世界一流率先发起冲击。

再看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换句话说,就是培养一批世界一流教师。复旦为此可谓不遗余力,提出了“两手抓”的措施。

一手抓自我培养。为此,复旦早在五年前就制定了“世纪之星计划”,即,在有希望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学科中,选择一批有创见、有发展潜力的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将他们分为教学类、科研类和综合类,按照不同学科、不同类别和不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单个重点培养。

五年来,学校专门为此资助科研经费数百万元,已有160名青年骨干已经或正在成为担当教学科研重任的“世纪之星”,其中有30名入选上海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这些人中,出院士、出首席科学家应该不成问题,若干年后,出大师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未可知。

另一手抓对外引进。复旦的具体做法是,能“一锅端”的,就成建制引进(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不能一锅端的,就引进重点骨干。能长期安家的,就想法调入复旦,不能长期安家的,就柔性引进,正式聘为复旦教授,可以随时到此讲学。几年来,复旦已从海外和国内其他院校机构引进一批院士、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充实加强了师资力量。

第三,国际化战略。

复旦地处中国对外开放前沿,而在中国各大城市中,上海对外开放的历史又最为悠久。正因此,复旦充分扬其所长,利用得天独厚优势,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学校不但与耶鲁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0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科研教学合作关系,而且已形成制度,每年互派600余名学生与这些大学开展学习交流。

目前,复旦每年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4000余人,成为中国综合大学中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学校每年均举办国际会议,且呈逐年增多势头,如今每年举办国际会议已达60多个……

这一切,使复旦这所百年高校的国际化色彩愈来愈浓。

百年校庆前夕,记者赴复旦采访,有一强烈感受,那就是,自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来,复旦大学仿佛绷紧了弦的一支弓箭,正瞄准目标,蓄势待发。

校领导频频外出,调研取经。

教职员秣马厉兵,提高素质。

学生们勤奋攻读,自强不息。

“复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势头是良好的。但是,我们的头脑一定要冷静,要清醒。”复旦校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长远过程,切不可凭一时头脑发热,一哄而起。从现实情况看,不仅复旦,而且全国重点高校都普遍面临资金、人才、体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制约瓶颈。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比如资金,北大、清华、复旦一年的经费加起来,尚不足哈佛的三分之一!复旦曾以年薪百万聘请美国某生命科学家来校任教。这笔支出,已属不菲,但对世界一流科学家,如此待遇也还缺乏足够吸引力。

更何况,你在奋力前行,别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在奋力前行,而且是高起点上的前行。你以现时“世界一流”为追赶目标,十年二十年后,那时“世界一流”的门槛,肯定又已大大提高!

正因此,复旦在制定“三步走”战略时,把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定到了2020年,而且,加上了“或者更长”、“争取跻身”这两组耐人寻味的限制词。

毋庸置疑,“世界一流”之路,还会相当漫长。

但是,目标既已认定,方向已然明确,只要努力前行,曙光定在前头!

努力吧,复旦。

努力吧,北大、清华,以及一切立志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校。

(原载2005年9月24日《经济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