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拍高考题上传搜题软件,被取消高考成绩丨侥幸心理害惨了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高考期间,考生手机作弊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据媒体报道,高考数学科目考试前,湖北黄陂考生吴某擅自将手机带进考场,在开考40分钟后拍下第20题,上传到搜题APP寻求答案。
搜题后台工作人员发现,该考生上传的试题为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数学题目。且截图左上角出现了考生名字吴某某与座位号24,上方显示的时间为2021年6月7日15时46分,然而此时离高考数学结束时间还有1小时14分。
经仔细查验后,该搜题软件工作人员迅速将后台截图和数据等线索,打包提供给相关部门供核查。并表示该题目从上传到举报,期间并未在前端显示,试题未以任何形式外泄。
考生此举被媒体披露后,引发各方强烈关注。
6月9日凌晨,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对外通报,6月7日湖北省某高考考生手机作弊事件,经核实为考生开考后用手机拍照发送考题,系个人作弊行为,而非考前泄题。
目前,该考生已承认自己的作弊行为,全部成绩已按规定被取消,并还将接受后续惩处。同时,考场也撤换掉了原监考人员,涉事监考人员目前正在接受纪检机关调查。
该事件目前似乎已经告一段落,但其中很多细节都值得被深度推敲。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本次作弊事件充分暴露出了作弊考生的侥幸心理。而这一心理现象,非常值得剖析。
暂不论该生强大的心理素质,敢自己独立筹谋作弊事件。
且从实施行为的举动来看,他/她的胆量的确是远远超出同龄人。而明知带手机进考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作弊行为却依然作出了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侥幸心理在作祟。
那么,什么是侥幸心理呢?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哪些行为透露出侥幸心理呢?侥幸心理是个别人才有的,还是一种普遍的潜意识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所谓侥幸心理,就是客体无视客观世界或事物本身的性质、规律,严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明确违反一系列为了维护事物发展所设置的规则,凭借主观臆断和想象,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的一种心态。
持侥幸心理者,往往以为这样就能使事物或外界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发展,进而取得自己希望的结果。

显然,心存侥幸的人,往往刻意忽略外界规律和规定,并妄图通过自身设计或营造的偶然原因,达到自己的目的或避免可能的灾害。
从本质上来看,一个人的侥幸心理其实是信念上的迷失,以及思维和行为上的懒散。因为缺少坚持,又对事件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所以造成了控制力上的懒散。久而久之,就形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并非后天塑造,而是人的一种本能意识,这种本能意识通常潜伏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
在一般情况下,侥幸心理都只是一种潜意识,其能力尚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和决策。但是,如果一个人本身的自控能力不强,日常行为涣散松弛,意志力薄弱,三观不正,那么往往就是在孕育这种潜意识。
当这种潜意识在懒惰、涣散、松弛、邪恶不正的环境下膨胀发育以后,就会冲破自我意识的束缚,成为人的显意识,进而引发冲动,开始指导和左右人的行为。
侥幸心理这种潜意识,人人都有。只是日常生活比较规范,生活环境较为正常,有着严肃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或者日常就脚踏实地的人,通常不会在意或刻意唤起自己的这种侥幸心理。而行为规范,观念正确的人,往往更看重自己通过实干付出取得成就。
但是一些生活环境过于宽松、日常较为懒散、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有着浓厚的投机心理。这样的人,更喜欢相信自己的侥幸心理,甚至于相信运气。
所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侥幸心理比较重的人,其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工作态度、学习劲头等通常来说都不怎么积极努力,而总是寄希望于可能、万一的侥幸成功。正如本次作弊的考生一样,明知违规却还要以身犯法带手机进入考场一样。
可别小瞧了这种侥幸心态,事实上,日常生活中那些类似于买彩票或炒股、考试前猜题押题等行为,都是侥幸心理的表现。而不知不觉唤醒了自己侥幸心理的人,也最喜欢将“可能、也许、万一、大概……”一类的话语挂在嘴边。
高考,毫无疑问是人生最重要的关口,每一个走过高考这一关的人,都知道这种精神上的煎熬与身心的压力。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会发生变形,也就是会启动自我保护或防御机制。某种程度上来说,侥幸心理其实也是人天然携带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当人们遇到压力、风险,深感危机而焦虑时,内在心态会失去平衡。为了防止不平衡状态无限制扩展下去,进而导致人出现精神问题,大脑会自动启动一种不确定的乐观情绪来对人的精神和心理进行支撑,这种不确定的乐观情绪就包括了侥幸心理。

在巨大压力之下产生的这种乐观情绪,当然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反而是与现实完全相反。它诞生的作用,不过是为了在压力未能消除之前,全面稳定人的精神。
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这类侥幸心理实际上是一剂毒药。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总是依赖侥幸心理,而不面向实际在挑战中锻炼自己,那么,侥幸心理越重,对自我的催眠就越厉害,就会以为自己的计划和想法会成功,从而做出错误的举动。
从高考考生带手机进考场的行为来看,该考生一不具备理性思考能力,二过于依赖自己的侥幸心理,甚至因此而相信通过自己这种行为,可以使自己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显然,该名考生的此种心态与行为,完全背离了事情常态发展,是一种错误心理预期,非常不值得效仿。
鉴于这种侥幸心理人人都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谨言慎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不过度放纵懒散,以免让侥幸心理占据上风,诱导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和决策。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Lin, C. E.Putting Your Thoughts On Trial: How To Use CBT Thought Records. Internnational Bipolar Foundati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