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是有原因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人动不动一身汗,好像干了多重多累的活儿似的。关键是不该出汗的时候汗流不止,有时候就显得很尴尬了。
多汗,从理论上讲,属于功能问题,也就是中医说的阳出问题了。正常人热了出汗,冷了打颤,这是自然反应。所以,正常清醒状态下多汗,除了热的原因外,一定是阳出问题了。
下面我们分析几个方剂,看看到底多汗是怎么回事,对照一下,没准儿你就属于这一款。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伤寒论》条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主证:多汗 尺脉沉
解读:本来是太阳中风表证,用桂枝汤发发汗就好了。可是,用了桂枝汤后,发现症状没有解决,反倒多了汗“遂漏不止”的毛病;由于汗多,体液从体表流失过多,造成小便反少,所以“小便难”;津液损失多了,阴就不足,所以会出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那么,这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问题了呢?太阳中风表证,桂枝汤不是正好选项吗,可是,此人肾阳不足,尺脉沉,阳不卫外固表,造成“汗遂漏不止”。
医案:刘**,男,56岁,2018年七月下旬,正值夏天,他浑身出汗,却穿着秋衣秋裤。穿上热,脱了冷,恶风,怕冷,有空调和风扇的地方都躲着走,伴随便秘、颈椎不适和腿抽筋等症状,来诊。
刻诊:整体脉缓,寸脉沉,关脉大,尺脉尤沉,舌腻苔滑,平时多腰疼。
处方:桂枝15g 白芍30g 炙甘草15g 炮附子15g 白术15g 茯苓15g 生姜15 g 大枣4枚剂。一剂怕风多汗减轻,二剂诸症皆消。
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白术(七钱半) 甘草(半两,炒)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
《伤寒论》条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主证:脉浮 汗出 身重 恶风 寸弱
解读:从上面的组成看,显然不像是《伤寒论》中的基础方,应该是仲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防己白术去表里之湿,黄芪固表卫外,也就是说,此人湿气太重,重到“身重,汗出”,一方面感觉身体很沉很重,一方面不停地向外流汗。防己白术袪表里之湿,黄芪固表,防止外邪继续侵袭,由于平时多汗,必然伤及气血阴阳,所以用了“炙甘草+生姜+大枣”这个方根。
后世有个玉屏风【防风 黄芪 白术】,和此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从组方严谨程度上讲,防己黄芪汤显得更准确完备。
医案:2021年3月28日,陈**,女,因多汗来诊。
刻诊:整体脉弦,寸脉沉弱,关脉滑而有力,尺长。舌淡苔白水滑。
我诊断其除多汗外,身上有地方麻木,睡觉打呼噜,颈椎、腰颈经常酸困,咳而遗尿,均得到验证。
处方:防风15g 黄芪20g 白术15g 桂枝15g 茯苓15g 猪苓15g 泽泻25g 陈皮15g 姜半夏20g 炙甘草10g 白芍15g 生姜15g
5剂,五剂后,多汗颈椎不适症状已消失,腰仍偶有酸困情况,打呼症状减轻。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八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伤寒论》条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证:脉浮 汗出 关大
解读:此人多汗,确是因为热的缘故,所以用石膏,石膏与麻黄搭配,都有辛散的功能,能迅速涤荡表里之热。为什么又说“无大热”呢?因为毛孔处于开放状态,热不致于出现大量聚集。若渴,加文蛤,就是文蛤汤了。
医案:佟某,男,63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6日。因慢性肾炎住某医院,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动在(+)~(+++),无奈要求服中药治疗。
近症:四肢及颜面皆肿,皮肤灰黑,复大脐平,纳差,小便量少,汗出不恶寒,舌苔白腻,脉沉细。此属水饮内停,外邪郁表,郁久化热。
越婢汤方:麻黄12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石膏45g。
上药服2剂,小便即增多,喜进饮食,继服20余剂,浮肿、腹水消,尿蛋白(-),病愈出院。
来个总结:人在清醒的状态下,出汗多是因为阳的缘故造成的。
阳不足,漏汗,桂枝加附子汤;
气不足,又湿重,卫外无力,多汗,防己黄芪汤(或玉屏风);
表里有热,热需要向外透发,所以多汗,越婢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