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忠于内心,一生无悔!》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悠哉地唱着词儿起身。

一旁的刘备在心里长吁一口气!

老实说,刘备对诸葛亮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真能睡”这三个字!

自己和关羽、张飞俩兄弟已经等了他好几个时辰了!

这是刘备第三次前来诸葛亮的茅庐进行拜访。

谢天谢地!终于见到了!

寒暄几句后,刘备介绍着自己以及此次来的目的。

这时,两人的身份一朝一野。

刘备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一路厮杀下,终于有了一个官方认证的身份——大汉皇叔。

诸葛亮呢?

鄙视他的人,笑话他是“山野村夫”;

来往谈笑的好友,知他是“当世高人”;

想请他出山辅佐的官僚,知道他是“隐居名士”;

尊敬他的人,奉他为“卧龙先生”。

尽管声名在外,并且噪得很,但直至此时,有关诸葛亮的一切都只是传言。

直白地说,在刘备前来请这位卧龙先生之前,诸葛亮还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但凭着一句,“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金句,刘备放下本该端着摆谱儿的架子,大暑、大寒、顶晒、冒雪地带着关张两兄弟,来请这位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军师。

刘备的诚心、痛心与野心夹杂在一起,

“天下危难、君主遭罪、百姓受苦,我有心却无力。恳求先生帮帮我!”

诸葛亮简单粗暴地直奔主题:

自董卓篡逆以来,英雄人物争相出场。

曹操和袁绍相比,名声实力都弱。

但曹操能打败袁绍,靠得不仅仅是运气,更是这个人懂谋略。

现在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和他对着干!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到他这里,孙家占据江东三世,可以和他做朋友......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不够!还不够!

诸葛亮把一张地图摆出来,向刘备证明自己的实力。

有图有真相——

“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将军你就占人和!

先取荆州,再取西川,然后图中原,直指天下!”

这张霸业蓝图,实打实是为刘备量身定制的!

“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隆中对”不胫而走,也成为了诸葛亮的成名代表作。

蓝图做得再好,没有实际业绩,也算不上真本事。

诸葛亮开始施展才干。

第一战:火烧博望坡!

以往刘备打战,总是“流水的战况,铁打的招数”——“杀呀!”

关羽狂抡青龙偃月刀,张飞猛刺丈八蛇矛,赵云神使龙胆枪......

战得有多勇,败得就有多惨!

从来没人真心地和刘备说过一句,“多动动脑子!别把英雄当莽夫使!”

有的只是,“啊哈哈!刘备那个傻子又吃败仗啦!”

这一次,曹操命夏侯惇带着十万精兵前来新野收拾刘备。

诸葛亮第一次出任军师,一改刘备之前的自由发挥式战术。

“预备弓箭!准备硫磺烟硝、引火之物!准备登记簿!准备庆功宴!”

“关羽听令!你带一千兵,埋伏在博望坡左边的豫山。等敌军来了,先别着急杀,放他们过去,因为辎重粮草在最后面。以南面火起为信号,收到信号后再放火箭(不是飞机火箭,是带有硫磺烟硝可燃物的箭)烧他们粮草。”

“张飞听令!你带一千兵,埋伏在博望坡右边的在安林,也以南面火起为信号,火烧敌军在博望城的屯粮处。”

“关平、刘封听令!你二人带领五百人,等天至初更再放火!”

“赵云听令!命你为先锋,带领五百民军!只许败,不许胜!只许败,不许胜!只许败,不许胜!”

“主公(刘备),你为后援!”

“火烧博望坡”,仅用几千人就大败了十万曹军,诸葛亮一战成名!

第二战:火烧新野!

第三战:火烧赤壁!

诸葛亮换汤不换药,奇迹般地留下了一个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把大火,烧得吴蜀联盟红红火火、烧得曹魏恍恍惚惚、烧得诸葛孔明神乎其神!

“能掐会算”、“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是诸葛亮的鲜明标签。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

每当诸葛亮有新动态,世人都会惊叹“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

我愿意相信:你看到的所有神功,都必有其看不到的一番番死功。

诸葛亮在出山前,文学、兵书、策论、天文、地理、自然......所有学科,他科科不落。

诸葛亮的学习力,一生都不曾丢下。

赤壁大战前,他作为蜀汉代表和孙吴代表人之一的大夫鲁肃谈论军师将才。

诸葛亮说,

“为将者,如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阴阳、不晓奇门、不观阵图、不掌兵势,庸才耳!”

他的学习力有多强?

来看一件小事。

为使吴主孙权答应孙刘联盟共抗曹操,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先见了周瑜。

看到周瑜故意和自己打马虎眼,诸葛亮将计就计,来了个智激周瑜。

江东乔国老有两位爱女,长女大乔,许配前吴主孙策,二女小乔,许配大都督周瑜。

消息灵通如孔明,怎能不知道?

但实力演技派的他,就是装作不知情,一板正经地和周瑜说,

“其实不用和曹操开战,只要遣送两人给曹操,就可以平息战事。天下人都知道,曹操一直惦记着两位绝色佳人,大乔、小乔!他的儿子曹植在《铜雀台赋》里也提到过此事。”

说着,诸葛亮不带喘气儿地背诵出了《铜雀台赋》全文,并且加重音地强调了那句,“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他把原文,“连二桥于东南兮”,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

我一直认为,学习力不仅在于勤学名家古籍,更在于肯学当代、同流与身边人。

“文人相轻”这一现象,多为同级争宠。

换做别的人,极有可能是,“你曹植算什么?我又不比你差,凭什么背你写的东西?别说背了!我看都不一定看!”

诸葛亮则不然,他不仅能客观地欣赏同时代的作品,更能空杯心态地去认真学习。

为什么孔明先生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因为学习力强!

从出山辅佐刘备开始,诸葛亮以自己在隆中对制定的蓝图为指导方针,拉外援、谈合作、招兵买马、扩军强将,他把刘备的野心当做自己的事业和奋斗目标。

刘备对关张两兄弟是义与情,对诸葛亮却是敬重和依赖。

诸葛亮是刘备身边说一不二的人,他却从不恃宠而骄有任何出格行为或傲慢排挤他人。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先生是诸葛亮本尊,凤雏则是他的好友庞统。

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

诸葛亮不仅没把庞统当做自己的死对头,更是苦口婆心,说得唾沫横飞,劝庞统加入自己的阵营,辅佐刘备。

世界上大度到这个份儿上的人,真不多!

诸葛亮不会狭隘地想着,

“我是主公的军师,再来一个,我往哪儿放?”

“庞统那么厉害,他要是来了,岂不是抢了我的风头?”

“卧龙凤雏齐名,大家肯定拿我们俩比较”......

没那么多呜呜泱泱和乱七八糟的鸡毛蒜皮,诸葛亮想的,只是帮助刘备完成大业!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得了荆州、得了西川,一步步在目标计划书上打了完成的对号。

为给关羽报仇,刘备不听劝阻,执意以倾国之兵讨伐东吴。

夷陵之战,蜀军大败。

六十三岁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把十七岁的阿斗托付给诸葛亮。

阿斗,就是后主刘禅。

他有个响亮的绰号,“扶不起的阿斗”!

刘备当着众托孤大臣的面,诚恳地对诸葛亮说,

“你的才能胜过魏主曹丕十倍,定能成就大业、安天下!这个孩子,如果你觉得能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做这蜀汉之主!”

说完,刘备又拉过刘禅,让他给诸葛亮行礼,以事父之礼敬重孔明。

不管后人如何评论刘备托孤让诸葛亮可取而代之的用心,诸葛亮却从未逾越君臣之忠义。

刘禅接替刘备成为蜀汉之主,尊称诸葛亮为“相父”,却是一个活在诸葛亮庇佑下的天真孩子。

刘禅的生活:观花、赏鱼、听乐、看舞,外加吃和睡。

蜀汉内有西川老臣与刘备旧部不和的忧虑,外有曹魏、东吴的虎视眈眈,刘禅却活出了自在逍遥天。

家事、国事、天下事、战事、苦事、烦忧事,诸葛亮不辞劳苦一身挑。

刘备驾崩前,关、张均已先后离世,后主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更总揽朝政大权,可他没有滥用职权为自己找过任何便宜。

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不是亲手足却胜似亲手足。

自从有了诸葛亮,刘备与他同吃同住、密不可分,并说出了“如鱼得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成语,“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好好的三兄弟,忽然横插进来一个孔明,关羽、张飞,自然是不愿意的,打心里排斥诸葛亮。

诸葛亮呢?

他从来不记仇,更不会公报私仇。

刘禅到了该成家的年纪,诸葛亮像一位父亲一样考虑着刘禅的终身大事。

他没有想要稳固自己的权力通过联姻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利益,没有把自己的女儿、侄女、外甥女、七姑父六妗子八大姨家的女儿推给刘禅,而是热心地做媒并张罗着,让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做皇后。

要知道,这三将军张飞活着的时候,没少给诸葛亮难堪和添堵!

西川老臣李严说,

“自古以来,凡是君弱臣强的,其君没有不死的,其国没有不亡的。”

李严这句话,直接把矛头对向诸葛亮,而诸葛亮,却用实际证明着自己的清白。

公元226年,46岁的诸葛亮带领五十六万川兵南下,到了南蛮那个不毛之地。

翻山岭、独泸水、抗暑热、烧藤甲,七擒七纵之后,南王孟获对这位神一样的蜀汉军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再无反心,甘愿俯首称臣。

南方,终于平定。

在班师回蜀的途中,泸水上方风云怒卷、沙石乱飞,蛮人当地的习俗是: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和黑牛白羊祭水。

看着不平静的泸水,诸葛亮的内心亦汹涌难平。

这一番征战,蜀军、蛮人,死伤无数,这条泸水又容纳了多少尸与魂?

祭水,是要祭,只是不能再杀害无辜。

有人说,“祭水是南蛮当地的习俗,用的是蛮人的头!”

诸葛亮怒道,“蛮人也是人!”

诸葛亮交代下去,他要亲自祭水。

祭水仪式隆重举行,黑牛和白羊都有,只是七七四十九颗人头,被诸葛亮下令替换成用面和成的人头的样子,本来的“蛮头”,变成了“馒头”。

诸葛亮率军离开,南蛮人齐齐跪地哭送,他们舍不得这位“慈父”!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让自己的宿命按照刘备的梦想去活。

他从来不曾忘记自己在“隆中对”的蓝图,也不曾忘了和先帝共许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誓言。

如今荆州有了、西川有了、南方定了,接下来,就是北伐中原和为主取天下!

他告诫后主刘禅,

“凡偏居一隅者,都不能久持,要么进取,要么坐亡!”

公元227年,47岁的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请求出师北伐中原。

史上称此表为,《前出师表》。

他想起逝去的明主刘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他分析当下的局势,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他规劝后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他吐露自己的本心,“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他说着自己的压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他表明自己的志愿,“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一切一切,只为“报先帝而忠陛下”!

一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把二十余年的耿耿忠心和殚精竭虑草草带过。

次年,诸葛亮又呈《后出师表》,再度请求北伐。

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历史的长河里泣血泣泪的殷红着。

自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开始,往后的八年时间里,诸葛亮前后共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挥泪斩马谡”、“空城计”、“木牛流马”、“困敌上方谷”......直至死,他都想着用自己为蜀军做最后一件事——“死诸葛惊走活仲达”

那年的中秋夜,五丈原的月亮冷如冰霜,它没有照得万家团圆,而是照着万人敬仰的汉丞相的归途。

公元234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年54岁!

他把自己毕生所学传于弟子姜维,

“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

他知道大将魏延必反,交代马岱按自己的计策去除后患。

他强撑着气力,手书了最后一道表给后主。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

“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财做什么?”

诸葛亮比林则徐还“狠心”!

他不仅自己不给子孙留财富,还请求皇帝不可因自己而偏私,活活断了子孙吃老本的富贵后路。

也是54岁生命将终了这年,诸葛亮给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静、俭、淡、宁、学、志,退可修身,进可治国。

这一封千古家书《诫子书》,是诸葛亮的教子之道,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所有人心里都有一个明镜般的答案,累死的!

这一生的劳苦,不为求功高,只为报那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跟随刘备时,刘备46岁,诸葛亮仅26岁。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那时的刘备根本想不到,就是这么个风华正茂、谈笑风生的小年轻,用尽一生践行了在隆重的辅君之诺!

时光倒回当年,刘备带着关、张两兄弟去卧龙岗。

一农夫唱着: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刘备问,“此歌何人所作?”

答,“卧龙先生所作也!”

而如今,卧龙岗已无卧龙,也无朗朗的《梁甫吟》,再没了那个以管仲、乐毅自比的爱睡觉的先生,有的只是千古的凭吊与追思。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罗贯中叹道: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那份天不假年、霸业未就的憾恨,古往今来的人亦深深替他痛心。

谁不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按照诸葛亮的遗言,他被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他没有想着要魂归故乡琅琊,也没有想着回南阳隆中,更不是河山俱好的川蜀,而是定军山。

为何?

陕西汉中的定军山,是西蜀的北大门,是西蜀北伐中原的必经之路,可望西蜀,可视中原。

他让自己作为守护西蜀的门神,日夜不离,也让自己作为北伐的先行者,如果身体不能在路上,那就让灵魂代为前行!

司马懿评价诸葛亮,

“这种人千年难遇,活着可恨,死了可惜!”

不忿、解脱、惋惜,罢了,司马懿又说了一句心里话,

“你我是百年不遇的天敌,可也是千载难逢的知音!”

要有多优秀,才能让屡屡挫败的对手念念不忘?

28年,54岁,半百,一生,千秋万世。

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极尽浓缩地活成了多个版本集合的人生。

诸葛亮是一个人物,更是一种精神!

他的学习力、行动力、创造力,忠心、初心、仁心,无一不是照耀灵魂的光亮。

诸葛亮的忠,既忠于君主,也忠于内心。

从一介布衣到万人之上的丞相,先生还是那个先生。

一个人究竟怎么活才算值得?

诸葛亮给出了答案:

忠于内心,一生无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愿你我:

身心不相离,行与志如一!

为心之所忠,无怨无悔!

——枕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