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大道之恒

​大道之恒

“太极”一词,据考最早出自《庄子·大宗师》与《周易·系辞传》。

《大宗师》云:“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这里的“太极”、“六极”、“北极”当为方位词。“太极”乃天之最高处,“六极”乃地之最深处,“北极”则北面之最尽头。

而《系辞传》上的“太极”则不同。通行本《系辞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与《帛书老子》一同出土的《帛书周易》中“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两■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大相径庭。将《帛书周易》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的大意是“所以《周易》用大恒起卦,大恒分为两仪,两仪各有阴阳两面而分为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定出吉凶,吉凶决定六业。(■(仪yi):古时立木以表物。两■(仪),两片木板。马:法码、法象。)可见“太极”一词在帛书《系辞》中作“大恒”。

我们学习《易经》时都知道,易有三义,就是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物万事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天地万物就难以存在和变化。不易:是指宇宙天地间万物万事都在变化,但万变不离其中,一定还有一个能生成万物变化万物制衡万物的那么一个东西存在,即不变。这个不变是万物万事的终极之道,是“大恒”。

我的理解是,所谓简易就是宇宙天地间所有最复杂的事物,都可以用最简单的符号:阴阳二爻来概括。变易就是宇宙天地间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总是以打破事物间原有的平衡状态为基本形式,因此宇宙天地间的万物万事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易就是无论事物如何变化,旧有的平衡状态如何被不断地打破,一定会结成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宇宙天地间万物万事的总平衡或基本平衡是恒定地。

正如《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武帝得之大喜,终于找到“君主专制”政体的大道之源,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到了资本兴起的时代,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推翻了旧有的“君主专制”和“三纲五常”为特征封建社会,建立了以“资本”为纲的民主选举政体和社会经济体系。历史车轮行进到二十世纪,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的创立,地球上一度建立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纲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和社会经济体系。人类社会的几度变迁,反过来恰好应证了 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应用过程。可见人类社会的“天(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及其形成的经济形式,即经济基础)一旦发生变化,道(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政治体制)肯定会变的”。   

而《帛书周易》的六十四卦排序来看,《恒》卦居于六十四卦之中的第三十二卦,是六十四卦前半部份的最后一卦。帛书《周易》共分为八宫,每一宫分为八卦,八八共六十四卦。如果我们将前四宫视为一篇的话(以键宫、根宫、习赣宫、辰宫四阳宫组成),则帛书《周易》的上下两篇的宫数与卦数相等。上篇以四阳宫组成,下篇以四阴宫组成。这上下两篇的中分卦则为《恒》卦。这或许是帛书《系辞》所谓“《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之说的本意。也就是说,《易》中有个《恒》卦,这个《大恒》卦把一部《易》书分为上下两篇。《说文解字》:“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两仪”即两篇。“两仪生四象”,意即上下两篇又各分为四宫卦,“四象生八卦”,意思是说上下两篇的四宫卦的每一宫又分为八个卦。所以说“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如果帛书《系辞》的这段话讲的的确是《易》卦的排列组合方式,却仍可以视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最早的排列组合思想。可惜的是马王堆汉书《帛书周易》出土之前的两千多间年,前人因为没有机会见到“《易》有《大恒》”,因而也就无法将“太极”视为“大恒”,更不可能将其视为卦名,所以对“太极”等所作的种种论述都不能触及《易》有“太极”一词的本来含义。

新近出土的楚简本丙“大一生水”篇有“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然(热)。寒然(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澡(燥)。湿澡(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古岁者,湿澡(燥)之所生也。湿澡(燥)者,寒然(热)之所生也。寒然(热)者,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古(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始,可以为〉万勿(物)母。能块(缺)能盈,以忌(记)为万勿(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胃(谓)〈道〉。”此篇文献中出现一个重要的词“大一”,如果将其视为天地间或太极图中的阴阳交界之处,那么这段话就非常好理解了:恒无之初,阴阳混同,形成一个类似于古“水”字的太极图,所以说“大一藏於水”,阴阳变化,即“水返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与“大一”类似的词汇,同样见于《老子》一书。如《帛书老子》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宁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而以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胃地毋□□將恐發胃神毋已□恐歇胃浴毋已盈將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此亓賤□□与非□故致數与与是故不欲□□若玉硌□□□”其中的“一”应该就是“大一”的简称了。

与“大一生水”类似的描述,同样见于《老子》一书。

另一个重要的佐证是同出于马王堆汉墓的《帛书道原》一篇中有“恒无之初,迵(洞)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混混〉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古未有以(似),万物莫以(似)。古(故)无有刑(形),大迵(洞)无名。天弗能复(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规(蚑)侥(蛲)。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则(测)也;显明弗能为名,广大弗能为刑(形);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其中“恒无之初,迵同大虚”可理解为宇宙天地形成之始,一片虚无;“虚同为一”可理解为混同为一;“恒一而止”可理解为阴阳混一,有一种恒(阴阳中和、阴阳转化)的无形之手一直存在并发挥着支配作用。后面接着说“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一”是其号,“虚无”是其空洞难辨宿(常)态,“无为”是其初始的自然而然行为,“和”是其生发天地万物,我们肉眼所能看到是其中和作用于天地万物之后的结果。

与“大一生水”和“《帛书道原》”类似的描述,同样见于《老子》一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噬,逝曰远,远曰返。”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淮南子-原道》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蝡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综合以上文献及分析,无论是“大一”、“恒一”、“大恒”、“一”或“太极”,很可能就是一个东西;而“恒无”、“无极”则可以是老子所说的那个最大的、最初的、一直存在的“恒道”。老子五千言中有二处出现“道恒,无名”,应该是对其所讲的“恒道”,及其阴阳中和生发万物,阴阳转换万象,以及其原本无形无名的精简浓缩之语。

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词汇表述同一事物,除了仁者见仁,知者见智的原因,自然还有汉代学者为规避汉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恒”为“极”,用“太极”代替了“大恒”原因。出于同样避讳的原因,汉代的学者们又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中的“恒”改为“常”,所以我们才见到后来通行本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后者从汉代流传下来的版本继续想当然的以为是正统版本,其中流误和非议也就多了。直到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和《帛书周易》,几乎一举推翻了汉以后直到今天以来学者们的传承和研究成果,让人一下了回不神来。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与《帛书周易》中的《恒》卦则居于六十四卦之中的第三十二卦,将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部分;以及《帛书周易》中有“是故《易》有大恒,是生两■,两■生四马,四马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业。”则是秦汉之际的学者们对于阴阳学说不同理解和各自组织的语言表述方式及其研究成果罢了。

经过以上的考证和分析,抛开人类这些主观感情因素,我们将“大一”、“恒一”、“大恒”或“太极”视为同一个东西,将《帛书老子》作为老子五千言的最早底本,结合《帛书周易》,以及上文列示的“大一生水”篇和帛书“道原”篇,重新来校对和理解《老子》一书,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不落神话、占卜等俗套老子及其思想,而对于老子五千言中的某些章节的理解则就霍然开朗了。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人们通常说的那些道,如道路、道理、道德等,不是我所说的那个最大的能生发天地万物并保持天地万物生息不止的恒道或中和之道。人们通常用“道”来命名的那些名称,如公理、法理、真理、密诀、捷径、规律、定律等,也不是我所说的那个最大的能生发天地万物并保持天地万物生息不止的恒道的名称。恒无之初,无形无名,混同大一,生发天地万物,为了识别的需要,才有了所谓的各种名称。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如果我们排除具体事物的形名干扰,保持“无欲”的状态,就能观察到天地万物从无到有的奇妙生化过程。也可以通过既有的具体事物的形名,即以“有欲”的状态,来观察天地万物及其变化,可以从中探寻这些物象变化的基本规律或边际。“无名”和“有名”,这两个名词同出于“道”,是对“道”存在状态的不同描述。无论天地万物如何变化,总是摆脱不了无中生有的的生发过程,天地万物从生到有、从有到亡(无)是阴阳中和后产物以及必须遵从的阴阳转移,物极必返基本规律。玄妙啊,玄妙,这是了解天地万物及其一切变化的总门径。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道生一”就是 “恒无之初,迵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即无极生太极,或大虚生大一,今天我们不妨可以将其称之为宇宙。“一生二”就是太极生阴阳,或太极生两仪,生天地。“二生三”就是天地生万物。所以“大一生水”篇中说:“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比如地球上一年有四季,地球上的万物都遵循生死荣枯的基本过程,其中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能免俗,表现为生老病死的基本过程,……这个基本过程正如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是一个从无中生有、有以万物、万物生息不止,又总归无的基本过程。所以这个“三”不但是指某一具体物象在某一时点的状态的,同时也包括了这些具体物象的阴阳转化过程。所以这个“三”实际上也是“一”,即指某一具体物象及其“生、有、无”的基本转换过程。大家都知道中医理论也正是源于此阴阳学说。因此中医认为每一个具体物象本身就是一个小“太极”。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人的身体本身也是一个小宇宙。”中国先祖们通常把“三”看成是多,万物当然更多了,所以老子说“三生万物”,就是道生万物的意思。“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即天地间万物万象都是天地运行,阴阳中和后的产物。然而无论天地万物如何变化,总是摆脱不了无中生有的的生发过程,天地万物从生到有、从有到亡(无)是阴阳中和后产物以及必须遵从的阴阳转移,物极必返基本规律。所以老子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说“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欤,非也?故致数舆与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1、“一”者,按老子的“道恒无名”,即为无极,“道生一”,就是道生大一,或道生太极。与老子楚简本“大一生水”篇中“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的“大一”或《帛书道原》中“恒一”之意相同。

2、“神得一以灵”中“神”字,同样取老子楚简本《大一生水篇》“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中神明意思。《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就是说,阴阳变化之不测的特性称之为神,即阴阳变化神奇,神妙的意思。

  3、“浴得一以盈”中“浴”字,现人通常作为“谷”的通假字,古字“浴”是指人在澡盆中沐浴的意思。老子喻指那些具有“道”的中空虚无,低陷下洼之类河谷洼地,其“无之以为用”的特性。

  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天与清”、“地与宁”、“神与灵”、“浴与盈”和“天下与正”的互相搭配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理解老子五千言中一些段落的真实意思大有所用。

  本段可以通译为:

  已经因“恒道”而得的东西有:天得道因而清明,大地得道因而广静,神明得道因而(阴阳占卜)灵验,河谷得道因而充盈,侯王得道因而天下归正。当道发展极端时,就是说:上天无休止地清明,恐怕就会崩裂;大地无休止地安宁,恐怕就会倾覆;神明无休止地灵验,恐怕就会停歇;河谷无休止地充盈,恐怕就会枯竭;侯王处于高位,无休止地尊贵下去,恐怕就会垮台。

  所以说要想保持住尊贵的地位,就必须以卑贱为本,要保持住无上的权威,就要必须以谦下为基础。所以那些自称“孤,寡,不谷”的侯王,难道他们真的是天生卑贱吗?不是的!因为总是说自己卑贱的人并不能说明其是真的卑贱。所以说身处无上权贵地位的人不要象贵重的美玉那样四处表现,到处招摇,而应该象粗糙不堪的顽石那样保持低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