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唑”色变、吡唑醚菌酯会“抑制”作物生长吗,赶快了解吧!

市场上含“唑”字的杀菌剂很多,好多客户及用户对这些不是特别了解,许多人看到“唑”字的杀菌剂都不敢使用,特别是使用的时候都特别小心,都怕抑制作物的生长。其实市场上的“唑”字的杀菌剂并不是都会抑制作物生长,吡唑醚菌酯属于“唑”类杀菌剂吗?会不会抑制作物生长,下面笔者带领大家了解“唑类”杀菌剂及吡唑醚菌酯。

“三唑”类的杀菌剂发展历程

1、“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己唑醇→氟环唑→戊菌唑等产品,这些产品本身就代表着三唑类产品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但是总体防病和治病效果十分突出,总体的市场份额和产品生命周期都是比较突出。

2、“三唑类”杀菌剂的特点:这些三唑类杀菌剂都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的特点,同时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在作物发病前和发病初期使用持效期长达15天左右,使用起来性价比较高,使用成本低,防病治病效果好。

3、“三唑”类安全性分析:三唑类杀菌剂并不是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实践中中发现三唑类杀菌剂在蔬菜及瓜类作物上使用,苯醚甲环唑安全性较好、其次是腈菌唑、烯唑醇,再次就是戊唑醇、氟硅唑等产品,建议大家在这些作物上使用时一定要避开幼苗期、使用浓度不要太高、间隔周期一定要在15天以上。

4、“三唑类”杀菌剂主要防治病害: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突出,一般情况下15%三唑酮粉剂,每亩使用量30-40克左右。苯醚甲环唑重点防治黑星病、炭疽病等病害、一般情况防治梨树黑星病10%苯醚甲环唑使用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突出。戊唑醇重点防治叶斑病、纹枯病、炭疽病等病害,430克/升戊唑醇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使用4000倍液。己唑醇重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等病害,5%己唑醇防治水稻纹枯病亩用量80-100克。

(小麦白粉病)

(梨黑星病)

(苹果斑点落叶病)

(水稻纹枯病)

“吡唑醚菌酯”产品及应用技术分析

1、化合物介绍分析:

吡唑醚菌酯不属于“唑”类杀菌剂,大家一定要记住了,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一,具有保护、治疗和渗透作用,可以防治作物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对炭疽病、白粉病、锈病、叶斑病和霜霉病、疫病等多种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安全性分析:

吡唑醚菌酯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对作物比较安全,没有三唑类产品的那样的“抑制”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牲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在果树作物、小麦作物、水稻作物、玉米作物、蔬菜和瓜类等作物上使用比较安全,同时还可以刺激作物生长,提高碳氮比、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使用后会提高作物的品质和卖相,同时还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3、防治哪些病:

吡唑醚菌酯可以防治小麦、水稻、花生、大豆、蔬菜、果树、花卉、草坪等作物上的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稻瘟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等病害。

4、应用技术:

在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生长前期和中期,每亩地使用25%吡唑醚菌酯20-30克左右,整个生长季节建议使用两次,在作物收货前一个月禁止使用,否则会造成贪青和晚熟。可以防治豆类叶斑病、锈病、霜霉病、炭疽病等,同时对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都有很好的防效。

在苹果、梨、葡萄、柑橘、香蕉等果树上使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推荐3000-4000倍液对果树叶面进行喷雾预防果树叶斑病、炭疽病、轮纹病、叶枯病、疮痂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但是在果树上推荐使用2-3次,采收前一个月不建议使用。

在黄瓜、西甜瓜及蔬菜和草莓上使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20克兑水15公斤左右喷雾,在作物移栽定植缓苗后使用,不仅可以防治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多种病害,还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及提前开花,还可以提高座果率。但是在作物苗期尽量避免使用。

5、混配性分析:

吡唑醚菌酯可以和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及其他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混用,混配时的浓度一定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确定,前期使用一定要低浓度剂量使用,中后期可以适当放大。吡唑醚菌酯还可以和三唑类杀菌剂及其他杀菌剂混配使用,这样可以提高防病的效果,还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作者:陈力(高级农艺师)    中国首届百佳农技服务专家,化肥农药助手专栏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