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喜爱:勤劳家风代代传

勤劳家风代代传

谭喜爱

周仁卿一爷是我队勤劳持家的典范。在我印象中,他从没一天闲过。他的子女孙辈在他濡染下,个个爱劳动。特别是他的长子周炳益、长女周细英完完整整继承了他的衣砵。
仁卿一爷一直热爱劳动。到上世纪未,一大家子人生活都滋润了,二儿子当兵回家后做生意发了财,三儿子考大学后找了好工作,大外孙考上博士收入挺不错。儿孙们都劝他少做事,要他到城里享享福,可没去几天,说不习惯过清闲日子,硬要回家作田。八十来岁还在作禾踩打谷机。
后来,力气不支了,腿脚僵硬了,田没作了,但土还放不下,每年种的蔬菜豆类等杂粮是我队最多的,据说有年绿豆采了百多斤,红薯磨粉打的线粉上百斤,除了送儿孙,还有大量出售。94岁那年,我还看到他上山剁柴,挑着上百斤的毛柴在乡道上踽踽前行,那僵硬的腿,一步一步挪动,但绝不感到吃力,只是像电影中的慢动作,那画面,令我动容。
97岁那年因过沟坎摔了一跤,从此他的身影消失在田野山麓。
受到爷老子勤俭行为熏陶,长子周炳益、长女周细英如今都是古稀老人了,他们家庭条件都不错了,可依然像当年仁卿一爷一样,劳作不息。周炳益已届古稀,仍将年轻人一样在村水泥厂装卸水泥,干着重活。还是我石板组唯一作田种禾的庄稼汉。每年的稻子多得吃不了,喂了不少家禽。
长女细英和丈夫会信是我们见过最勤劳的一对。会信是我的小学老师,退休后天天在田土里摸爬滚打,全然不像一些退休人员会享福,每天围桌聚集打麻将扑克。他们两口子早出晚归,仁卿一爷归西后,老人家的田土他也包了。
老师会信70来岁了,总闲不住,田土事干完后,空闲的冬季还要上山砍柴烧。其实他儿子是博士,女婿女儿做生意,他有退休工资。完全可歇口气了,可他就是不愿闲着,要自食其力。因年老患了轻度老年痴呆,一向开心快乐爱开玩笑的他随着老一辈的离去,年轻人的外出,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每次从田土劳作回家经过我家门前,总爱和我父亲开开玩笑。
后来一次,老师到后山石崖上剁柴,一不小心,摔下悬崖,结束了他勤劳的一生。
细英的勤劳故事仍在赓续。儿子、女婿给她钱还砌了洋楼,要她少做些,她总不当回事。由于天天劳作,结实的身子从未病过。
每次回家,我总看到她在田土里劳作:四季的蔬菜蓊郁,苞谷红薯疯长。她种庄稼很内行。淮山种放在破竹筒种下,长得特好,利于收获;种菜要先放足有机底肥,复合肥埋蔸先放,再放灰肥。还有很多有关农谚,什么时候种什么,她娴熟于胸。春季的南瓜藤,别人的还未爬蔓,她的已出售;夏季我们苞谷苗还在长个子,她的嫩苞谷已送到邵东女儿那卖出好价钱。而且她的“作品”原生态,不受除草剂农药的影响,深受城里人青睐。
受到她影响,现在她女儿女婿,外孙也都爱劳动。他们回家常到田地里帮帮忙。
仁卿一爷一大家子,是我们村里勤劳俭朴的楷模。美好生活靠我们勤劳双手去奋斗,愿勤劳的家风吹遍神州大地,到处盛开幸福花,结出丰硕劳动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