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真正聪明的人,一生三不管,别等50岁以后才顿悟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与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注定要端好三碗面,分别是人面、场面、情面。
早在百年以前,先贤就在研究如何把这三碗面端稳了。比如明代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他一生都致力于心学的研究,苦苦追寻着圣人的道路,创立了响彻千古的阳明心学。
在王阳明看来,名与利不过是神马浮云罢了,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过修心而已。
那么如何提升心性呢?王阳明在心学体系中提到:“为人处世做到三不管,余生方能顺风顺水。”
1、不管人非笑
据说鸵鸟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头埋在土里,以此来躲避威胁,与其说是躲避威胁,不如说是逃避威胁。
很多人内心其实都埋藏着鸵鸟心理,当我们听到他人的嘲笑时,很多人一边告诉自己不要去听,一边在心里暗自难受,得不偿失。
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不少文人学士看他不爽,嘲笑他:“你这样到各地游说,不就是借花言巧语来显摆自己有多能耐吗?”孔子不为所动,后来孔子到了郑国,他与弟子走散了,弟子向当地一名隐士打听孔子的去处,没想到他居然嘲讽道:“累累然若丧家之犬。”孔子被人如此嘲笑,他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自嘲道:“我虽外貌不似狗,然而现在这般情况,确实挺像丧家犬的。”
人一生难免要听到非笑,倘若每次听到这些话,我们都要大发雷霆,岂不是累死了。
2、不管人毁谤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从“不闻毁谤”开始的!作家冯唐有次邀约去做主持人,节目过后,有些人在网上说他不专业,一片嘲笑和毁谤,不少朋友看不下去了,私信问冯唐为什么不出来维护自己的名誉,冯唐轻描淡写地回应:“别人骂我是他们的事情,这世上的事归根到底就两种,一种是关我何事,另一种是关你何事。”
是的,人活一辈子不过百八十年,倘若活在别人嘴里,未免太荒唐了,聪明人都活在自己心里,遇到毁谤之声,他们能做到不解释,不争辩,对方自然也就不会继续自讨没趣,好比在纸上滴上一滴墨水,动则染,不动则不会散开。
3、不管人荣辱
此处的荣辱多指得失,这一点,王阳明很有发言权,他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阳明年轻的参加科举考试,两次落榜,落榜其实也正常,但是王阳明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状元,状元的儿子落榜,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王阳明却没有多在意,他说:“别人会因为落榜而羞愧,我会因为为何落榜而羞愧。”
后来王阳明做官,凭借这种心态,王阳明在官场上即使遭到同僚的排挤,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反而愈发逍遥。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里强调知行合一,即认识与现实密不可分,倘若一个人把内心做到极致,他的生活一定不会太差!
而在当今短视频横行的年代,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消遣上,扪心自问,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本心呢?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去看一看王阳明,读一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这本书总结了王阳明的全部学说和理论,是我们修心养性的不二之选。
人面重要,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挣;场面微妙,需要每个人去迎合;情面险要,需要每个人用心去经营,人活一辈子,端好这“三碗面”,将来混得不会太差!
数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国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日本在王阳明的影响下,顺利进行了明治维新,而在我国,如今却很少有人还记得王阳明,小编我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人生多学习王阳明,便能少走一段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传习录》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王阳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
当内心浮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
我买了两套,一套自己闲来时读一读,净化心灵,一套当礼物送给了朋友,对于喜欢历史,喜欢文化的人来讲,王阳明是必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