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学习伤寒论别搞错: “六经”并不是指经络

学过传统中医的人都应该知道,伤寒论里将人的所有疾病分成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每种病都有特定的症状表现,称之为主症。使用这个方法给人看病定主证,定病类,就是“六经辩证”的过程。

点击加载图片

六经,即上述所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也有人叫三阴三阳,六经是后人概括的,伤寒论里没有六经的说法。正因为这种概括,使用人对六经的认识与经络系统产生了混淆。因为经络系统也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经络,而且手足各一条,共十二条。

点击加载图片

经络系统在医书文献《黄帝内经》中就有表述,而《伤寒论》成书时间在《黄帝内经》之后,经络系统的出现比伤寒论的六经要早。张仲景在撰写《伤寒杂病论》的序中说过,参考过《黄帝内经》的内容,但这并不代表伤寒论里的六经就是特指经络系统。

因为从伤寒论的方剂中看,方剂的药力作用并非是独特地作用于所谓的经络。如如麻黄汤,它的作用是发汗解表,用于太阳病的表实证,但它并不单独针对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或手部的手太阳小肠经。它针对的是人的整个体表层,包括皮毛、肌肉、腠理及这个体表层的各个微循环组织。所以发起汗来是全身上下均会出汗,腿也出汗。从药力所及的病层病位来反看。太阳病并非是单指膀胱经或小肠经的问题。恰好的是,太阳病的体层包括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内。

点击加载图片

由此可见,伤寒论的”六经“与经络有渊源,也是同出一源:即人体阴阳。只不过经络是有具体的路线,反映了气血循环中一个具体过程。而六经中的经则是包含了经络在内的一个同范畴的阴阳体层。

也就是说六经将人体按不同阳气划分成六个体层,肌表腠理为太阳,中空各腑为阳(其中小肠为太阳,胃与大肠为阳明,胆为少阳和淋巴网膜为少阳),脏为阴(其中脾肺为大阴,心肾为少阴,肝心包为厥阴)。如此看来,所谓”阳“是大范围的,体层浅的,”阴“是小局部的体层深的。有的医学家说”阳病不死,阴病难治“,有如有的人说”阳明无死证“,如果从体层的深浅来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些说法了。

点击加载图片

经方家倪海夏曾经说过,附子能回阳救逆,但如果用它来化癌还得讲究一下,要配合葛根来用,利用葛根的拔升之功,通使附子的药力够到达病灶。不难看出,发生在身体深层的癌,是很难治疗的,因为体层越深,病灶也深,药力所达越弱。排解的路径也越长越复杂。由此可见,伤寒论中的”六经“并不是指经络。现代经方家胡希恕在其书《中国汤液经方》中也明确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指经络。

如果说六经跟经络有关系,那么它的体层包含了相应经络!由于经络是气血聚流之地,体层受病,经络先知。所以用经络套六经,是反过来以小套大,会出现总是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就是形面上学,有时准,有时不准。

张仲景不用八纲辩证,借鉴经络对人体的阴阳划分,就是等于放弃不要形而上学的机械经验主义,将人体作为一个圆整的整体来看,这就比较科学的辩证思维。目前来说,六经仍然是中医的精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