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

他随他的父亲埋头苦读,在他父亲屡次落榜终于中第后,他的文章却被列入批评的榜单公之于众之后,羞愤不已的他把自己关入屋中,终于思考起来。

纵观祖上六七百年,无一人升官发财,是自己家族如此蠢笨并非此料,还是自己与父亲的方法出了问题?

深刻的反思后,秉着越笨拙越努力的原则,在仔细分析不足与缺陷之处后,他终于找到了考试答题的诀窍。在第二年用掌握的新方法,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文章,得到主考官的赏识,并一举通过了翰林院的考核,成功跻身京官行列。

多年来的霉运在这一年仿佛统统都消散而去,好运如此流连于他的身旁,笨人有笨人的方法,正是这看似笨拙的方法,成为了他的人生哲学,成就了他的今后。

高中进士之后,他衣锦还乡,在家里休息了将近一年。第二年,他参加了散馆考试,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

来到北京前,他是相当踌躇满志的。他以前曾非常自卑,但是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中了举人后,“锐意功名,意气自豪”。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让他更是顾盼自雄,睥睨一世。但是到了北京之后不久,他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京师乃人文荟萃之地,他在这里眼界大开。而翰林院更是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他见到了很多气质风度和他以前结识的完全不同的读书人,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风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气质。这种气质,就叫作学者风范,大儒本色。

王阳明曾说,大家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后不能保持平常心为耻!

读了这些,他悚然一惊。

他这才发现和这些圣贤人物比起来,自己的视野多么狭窄,境界多么低劣。和别人一聊天,说出的都是没有什么见识的话,身上的鄙俗之气在冲了人家一个跟头之后再折回来,自己也闻得清清楚楚。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他新的焦虑。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三十岁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他开始用写日记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在走过一些弯路之后,日记成了他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和脱胎换骨的开始。经过不断的失败,他领悟到,这些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

他在自我管理和认真择友后,他的生活逐渐走向正轨,同时也从来不改他不攀附私人的原则。官场讲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处,跟对了,升迁确实可能很快。但是官场风波重重,如果所跟着的人倒了,自己也会受牵连。他用从不取巧的做事作风,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邪道,不走捷径。一旦有任务,他就会全力以赴,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不会像那些眼高手低、有名士气文人气的翰林官员一样,看不起俗务,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然而,万事皆有变数。看似呼风唤雨的职位却并没有多少实权,让他这个“副部长”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于国计民生无补。他曾写信说,如果几个弟弟有谁能够出来做官,家里生计不至于困窘,他就打算辞官回家,侍奉堂上老人,不再混迹于官场了。

然而世事却又如此难料,在他因母亲去世回家服丧几年后,朝廷又派以团练任务,让他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不是不知道这件事的风险。为人处事表面上看起来保守的他,在根本问题上,却又有着他人所没有的巨大勇气。为了挽救朝廷,更是为了挽救他所珍视的文化传统,他决定放手一搏。他不出山则已,出来就想大干一场,一到任,他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他把全省各地民间团练武装召集到一起,加以训练,然后四处搜“剿”土匪。但是,他视湖南通省官员如无物,大伤文官们的面子。

你要当好官,出成绩,这可以理解,谁不想往上爬?但能不能别把我们踩得这样狠,反衬得这样无能?你半年里办的事,超过了我们几十年的工作成绩,这样的干法,别人的面子往哪里摆?

于是在一次被默认的挑衅中,差点丧命。而当地官员们眼见前一段飞扬跋扈的二品大员这次被狠狠地修理,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四处飞传。一时间,满城都是对他的讥笑之声。“司道群官皆窃喜,以谓可惩多事矣。”看你以后还敢多事吗?

经历如此羞辱,在气愤冲动之后,他静下心来思考,终于决定:忍辱负重,用实际行动堵上当地官员的嘴。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和创造机会的人。

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沙之辱的刺激,他不可能克服这五难,开创军队。长沙之辱如同一根针扎在心里,让他时刻难以自安,终于苦苦支撑,惨淡经营,斩关夺隘,排除万难。

他苦心经营救国之军,与昏庸无能的皇帝斗智斗勇,然而命运仿佛在开着玩笑--寄予厚望的第一次海战战败并损失惨重,在巨大的舆论与心理压力下他选择自杀,却未能成功。

在他准备寻机再次自裁时,陆军大捷之报传来,那是朝廷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胜利,也成为了最重要的转折点。

曾经众人的嘲骂,提督说他是引狼入室,劳民伤财,关上城门,不让他进城,到如今骂他最凶的布政使当晚单独拜会,恳切检讨过去的态度。他的仇人被皇帝下旨严责,革职拿办。长沙全城民众欢呼雀跃、额手称庆之际,纷纷称是他救了他们。他麾下大将从湘潭回到长沙时,文武官员及百姓沿街“聚观相叹”,以为他是神人。他取得了胜利。也终于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地挽回了面子。

当他的军队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当一切都在逐步走向正轨时,不幸却接踵而来。

腐朽的内部制度让许多同僚对他的成绩眼红,于是诬陷馋言铺天盖地的在皇帝耳边;昏庸无能的皇帝在灭亡危机刚刚解除后,就开始忌惮他的兵权;掌握饷银的地方官处处给他使绊,于是军队的粮食供给常常不能按质按量。危机关头,皇帝更是拒绝接受他的任何意见,强硬地命令他迅速东下。这下就打乱了他的计划,也导致他陷入困境。

带着皇帝的命令和屡次胜利的些许自傲,他挥师东下,却因军队连连征战疲惫不堪而大败。风头之上的他,顿时被同僚嘲笑,被昏庸的皇帝借机拿掉了兵权,灰头土脸的回到家乡。

在极端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向他推荐的老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之言给了他意想不到的启示,让他恍然见到了另一片天地。他像一个闭关的和尚一样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把自己起兵以来的种种情形在大脑中一遍遍地过。渐渐地,他静下心来了。

他认真反思自己为人处世的问题在居家两年中做到了彻头彻尾的改变,放平了自己的心态,在皇帝无人可用,再次无奈招他出山时,他欣然前往。

这次出山,他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他变了,变得他们几乎不认识了。

以前他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求虚文俗套。现在则和那些庸官俗吏一样注意礼仪排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与人相处,不能过于拙直:“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与官员及绅士交际,则心虽有等差而外之仪文不可不稍隆,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以前他是斑马群中的野马,自然引起斑马们的群起攻击。现在他也涂上了斑纹,以便让斑马们误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同类。就这样,他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八年夏间再出视师,痛改前此客气用事之弊,以一勤字自勖。”

自此以后,他用自己的方式救国救民。在国难之时,他积极改变自己的认知。虽遭到百姓皇帝的不理解,但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

他便是曾国藩,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他是大清王朝最后的领航者,更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文字来源:梁星雨

图片来源:梁星雨

图文编辑:程小杰

责任编辑:张子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