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知识体系,怎么实现自我价值
年龄在增长、阅历在丰富,但应对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显著增强。
在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时,仍显得乏力,也越发觉得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处于某种程度的焦虑态,如知识焦虑,以至于我们期望通过碎片化阅读以达到某一刻的顿悟。
最初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便开始有意识地梳理阅读框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取他人的知识体系,尝试后发现也是徒劳。
如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很难运用到实际场景、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产品项目中,经常会用到复盘的方法来总结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规范下一次的产品设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泛产品思维”时代,产品思维已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般的标配能力。
甚至出现了思维缺失焦虑,得到上的梁宁产品思维系列课程,售卖高达千万,强力收割智商税。
任何行业、企业、部门或是个人,若是缺少产品视角,都可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本篇文章从产品思维的角度上讲讲复盘以及我们该如何应用复盘。
这也是本篇文章的由来,通过复盘的方式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抛开无用的知识焦虑和无用的碎片化阅读。
一、从0到1建立知识体系
什么是体系?不是点,不是线,而是网,是立体的网络(体),对于知识,我们最初接收到的一般是一个知识点。
然后,在这个碎片信息上加入前、因、后、果。
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做好复盘可以帮助自己有效总结经验,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总结项目时发现网上很多人在用复盘这个方法,查阅了一下感觉比较有效,准备拿来己用。
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若已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总结经验和规律,再次做同样的事情时有章法可循。
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如果不去做复盘,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能力无法快速提升,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全是梦。
其后再加上适、用、边、界。
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之前也或多或少用到了复盘思维,但是依然没有过好前半生。
这件事可以用什么其他方式来完成?
经过反思,之前的项目或知识总结只是应付式的,没有深入思考并跟已有知识做连接。
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乍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要想成功运用复盘方法,需要做到一定的自律,需要有自我改变的决心,对自己负责。
但这样的信息仍然是线性的,需要再加一个维度,让它变得立体,即与自己关联和互动起来:反思和行动。
反思指向过去(A1),行动指向未来(A2)。
为一个信息或知识点构建10个维度,加工后的信息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伸出了10根触角,等待与其他信息连接。
当你有了多个这样加工过的知识点,不同知识点会相连,互相对接、榫合、支撑,形成一个晶格体系,这就是自己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
找出问题成功或失败的关键点,做到有意义的失败,避免无意义的成功。
同时将处理办法整理成一套可供执行的程序,以便下次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