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篆刻:拓边款
上一篇讲了,印面内容如果需要保留或展示,除了原印之外,还需要钤盖出来;与之类似,边款如果需要保留或展示,除原印之外,还需要传拓出来。本文专讲拓边款。也是本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
(专业印谱字口清晰)
注意:篆刻是真正的“杂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要以四十篇文章的量介绍清楚,并不现实,订阅本专栏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以便交流更多的未在专栏里讲解的内容。
拓边款的历史
以传拓来表现碑碣文字图案是我国的一大发明,但拓制工艺不但繁琐,而且专业性较强,因此,在清中期以前,这项工作多是由工匠来完成的。我们现在学书法所用的碑帖,大多就是由匠人们专业拓制的。
(东汉《曹全碑》拓片局部)
现在我们看到的著名的“三堂”印谱(即明末的《学山堂印谱》,清初的《赖古堂印谱》和清中期的《飞鸿堂印谱》),印面钤盖清楚,汇集了众多印人的作品,但却未见拓有边款,这一方面说明,在清中期之前,在印面刻制边款尚未成为文人风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个时期之前,文人对传拓的掌握,还不足以达到流行的程度。
清中期,“文字狱”大兴,“金石学”兴起,文人和篆刻家们开始致力于传拓工作。比如我们熟悉的浙派宗师丁敬和黄易,都是传拓的高手。据载,丁敬“每于春秋佳日,杖履在西湖山水间,寻访经幢、墓碣、摩崖、嵌壁文字,攀其峭陡,剔藓披藻,‘得见前人妙迹,终日勿忍去,必亲毡椎摹拓,志书查证。’”黄易的《嵩洛访碑日记》是清代金石学的重要文献,而他亲手拓摹并自绘的《十二访碑图》更是金石学精品,后世传为善拓。
(丁敬和他的丁敬身印)
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著有《传古别录》一书,专门研究传拓古器的心得,说明在他所生活的时期,传拓已渐入文人视野,并渐成专门学问。与他同时期(或稍早一点)的金石僧达受(六舟)甚至“能具各器全形,阴阳虚实无不逼真”。
(六舟拓阮元藏齐侯罍全形局部)
显然,在清代中期,文人拓碑的方法已开始进入文房,并渐渐为印人和收藏家关心,人们在收集篆刻作品之余,拓制边款渐渐成为文人风尚。
拓边款过程
1、清洁印款石面。拓边款之前,一定要把印章边款面擦拭干净,确保字内不留石屑、灰尘、没有油迹、蜡迹,否则都会影响拓边款效果。
2、上水。将印章过款面涂上清水,专业的拓边款人士为了保证效果,常常用“白芨”水代替清水,“白芨”是一种中药(中药店里就有得卖),有黏性,把它放在水中浸泡之后,水会有一定黏性,可以加强刷石、拓墨时,拓纸与石面的附着性。
(中药白芨)
上水的水量以石面有薄薄的一层能打湿边款纸(连史纸或者宣纸)就好。
3、上纸补水。用边款纸覆在边款面上,这时纸沾水,会很快与石章结合。此时,用毛笔蘸清水在边款纸上补水,补水的作用在于充分浸湿纸面,使边款纸与石章紧密黏合,清空纸与石面之间的汽泡。
4、吸水。这一步是用餐巾纸或者毛边纸(废旧的宣纸也可以,总之是吸水性良好的纸)吸取多余的水份。
(专业拓款人士拓出的王福庵边款)
5、覆纸。在拓边款纸上覆盖一层光滑、透明的纸(拷贝纸或者用很薄的塑料薄膜代替),轻轻抚平,保证覆纸(或塑料薄膜)与边款纸紧密相贴。
6、刷纸显字。用棕刷轻砸和均匀用力刷覆纸(如果是塑料薄膜的话,可以用牙刷替代),刷到透过覆纸或者塑料薄膜能清楚地看到边款字面或图案上的边款纸陷入字口之中,能清晰露出字迹为止。
7、揭去覆纸待干。紧接着,将覆纸取下,待边款纸几乎全干(微潮)时准备上墨。
(专业拓款人士拓出的高野侯印边款)
8、上墨。以拓包轻微蘸墨在白瓷盘上试墨,检查渗墨是不是均匀,然后在宣纸的边角料上轻轻拍打,调整好墨量,这一步很关键。要点要记一下:
(1)墨要干湿合度,墨过湿则容易字口洇墨,墨过干则拓不上墨;(2)备墨一定要充足,中途不要换墨,也不要加水;(3)墨尽量用油烟墨为好;(4)不要用宿墨,宿墨拓边款容易在拓款中出现小墨点(因为胶质结块的原因);(5)用拓包拍墨时,不论朱文印和白文印,都要垂直拍下(非常重要),切忌斜拍;(6)先从无字无图案处拍墨,再逐渐扩展到有字有图案处。反复均匀拍墨,先淡后浓,直至字迹清晰,墨色均匀黑亮为止(“乌金拓”为例,“蝉翼拓”目前多不采用,暂不讲解)。(7)上墨一定要一遍一遍地拍墨,不要心急。
(拓边款拍墨)
9、揭纸检查。等边款纸干后揭下边款纸即可,若边款纸不易揭下,可以轻轻对着边款纸轻轻呵气,使拓纸微微泛潮,便可揭下,揭下拓款纸后,背面应当是干净的,墨色纸不能渗透过来。如图:
(名家拓款的背面)
如果背面显墨点,则墨太湿或拍墨太急,均应废弃。
10、拓好的边款纸通常不平整,可以放在书本中压平,急用的情况下也可以用熨斗熨平(注意温度要控制好)。
此外,还有应急的拓边款方法,一种是蜡拓,用蜡笔替代了墨,因为蜡笔可以是黑色的也可以是彩色的,通常彩拓时可以用这种方法,但效果远不如传统拓法,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到本文为止,【零基础学篆刻】专栏内容全部更新完毕,篆刻学习之路,漫漫而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