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意义身体更健康

在人生这条漫漫长河中前行,一帆风顺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在面对各种状况时,我们免不了会迷茫、彷徨、孤独、失落……而这正是没有目标的表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一种寻找目标的动物,他生活的意义仅仅在于是否正在寻找和追求自己的目标。”知道为什么而活能提升幸福感。

近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健康老龄化中心的研究者发现,那些知道自己生活意义的人,身心会更健康。另一方面,那些迷茫的、还在不断寻找生活意义的人幸福感低,因为寻找目标、不知为何而活会对他们的情绪、社会关系、心理健康以及思维和推理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年龄与寻求生活意义呈U形相关

研究人员对居住在圣地亚哥的1042名21岁及以上的人进行了为期3年的追踪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受访者倾向于沿着一条曲线来寻找人生的意义。年轻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很高的,因为他们要在职业、教育和家庭方面做出重要决策,这将决定他们的余生。这是一段相当焦虑的时期,因为年轻人正在拼命寻找意义,但还没有找到。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人开始适应生活,更可能找到、发现了那些赋予他们生命意义的事物,内心趋于平静,幸福感也更高。而到了老年,他们又开始“上下求索”,身体和精神功能的减弱对原有的观念发起了挑战,家人和朋友的逝去迫使老年人不得不面对悲伤和自己将要死亡的事实,陷入迷茫、寻找意义。

发表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对生活的满足、意义感的发现,有助于身心健康,而不断迷茫于“为什么这样活”与较差的心理健康和大脑功能相关。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此前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对老年人而言,感觉生活有意义关联身心健康。研究人员让7000多名50岁以上中老年人评估日常生活多项事务是否有意义,同时分析老人多项健康数据。

结果显示,觉得生活更有意义的研究对象步行速度更快,双手握力更强,睡眠更好,血液中维生素D浓度更高。与他们相比,感觉生活没什么意义的老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高两倍,出现慢性疼痛的风险高30%。

使生活有意义是人类本性的需求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个演讲文中,曾提出了一个“空心病”概念,文中说根据调查现在大学生中有很大的一个比例都患上了“空心病”。文中所说的这种空心病实质上就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缺乏症,核心问题是缺乏对于生活意义的感知。

意义缺乏症主要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没有方向,做什么事都觉得没意思,感到空虚、无聊、彷徨,有的甚至丧失活下去的意念而轻生自杀。应该说,这种意义缺乏症不仅存在于大学生中间,在社会各界也都大量存在,许多人都不同程度上患有这种意义缺乏症,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弗兰克把这种意义缺乏症称之为“意源性神经官能症”。他认为,对这种病进行治疗的根本方法,就是让患者找到他生活的意义。意义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或者说是使生活过的有意义,是人们生活的本性要求,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要。

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一份子才有生活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过的有意义呢?美国学者马丁·塞里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有意义的生活必须与比我们自身更宏大的东西连结上,这个东西越大,我们的生活就越有目的。他认为这个宏大的东西就是人类发展的历程。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选择自己成为这个历程的一分子,使它前进一步,这是进入有意义生活的门。

书中还说:“你可以选择以增加知识为中心的生活:学习、教书、教育你的孩子、或从事科学、文学、新闻学等许多类似的行业;你可以选择以增加力量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技术、工程、建筑、医疗服务或制造业来达到这个目的;你还可以选择以增加美德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径,或通过当警察、救火队员或从事慈善事业来达到你的目的。”

人生的真正意义就体现为他在多大程度上被别人所需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别人的需要。一个人被需要或对别人需要的满足程度越高,其意义就越大;满足的人越多,其意义越大;满足的时间越长,其意义越大。

即使一个人的肉体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并不一定随之消失,他所做的事情仍可以继续发挥其功能作用,继续被后来的人们所需要。例如,曹雪芹呕心沥血写的《红楼梦》,至今仍被许许多多的人所喜爱,不断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