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修炼原则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和美太极
「阴阳相济、益寿延年」,在古老太极文献(清.王宗岳之论述)中,早已公认为其修炼最终目的。然而,太极拳是以技击而创始的一门武艺,过去人们都完全着重在其「四两拨千斤、无力打有力、英雄所向无敌」的搏斗功能上。现今,因时空的改变,其技击功能价值已日渐式微,且柔性的健康运动方法受到肯定,尤其21世纪是「返朴归真,道法自然」的世纪。太极拳原有且显著的「阴阳相济、益寿延年」,也就是「修身、养性」的功能。符合了身、心健康全面性的修炼程序方法,更为现代学术所接纳肯定,而再度受到重视!
修身,修炼身体健康。炼气,为我国古老而有效的健康功法。气,也是本世纪极重要的课题之一;现代学理已经确认了肌力、柔软、平衡及心肺功能等体能,为构成体适能的主要要素。因此太极拳的活动材料选配、修炼方法应用,必须合乎炼气及体适能的内涵,以达成益寿延年功效!养性,涵养心性健康。心性健康泛指个人为人处世的平和自在心态及生活环境的融洽行为个性。本世纪应该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时代,人人的处世心态、行为个性,以及物我价值观念,必须合乎「柔性文化」特质。这种柔性文化来自于自然的人文哲理,就是道家阴阳相济的至柔思想!
太极拳是以技击作为其形象规范的肢体运动,有着现代健康方法的功能,更是以道家哲理为其中心思想。也正是讲究简单柔性的体操方法和平和自然的处世行为,所以为现在新世纪潮流所重视。技击为其形象、现代修身内涵、道家养性哲学,实为太极拳的修炼原则。
1
是否是太极拳视修炼的原则而定
有一句骂人的话:「这个人不是人!」是不是人,要看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而定,为人处事的原则不对,我们骂这种人「不是人」。同理,有时我们也会说:「他打的太极拳不是太极拳!」是不是太极拳,要看他修炼的原则对不对而定,因为太极拳的修炼原则完全决定了太极拳的内涵与功效。虽然动作形象像是太极拳,或着法架式的名称完全同于太极拳,如果修炼的原则不正确,就不是真太极,也不会得到太极拳应有的功效。所以我们希望找到正确的太极拳的修炼原则。
2
中国武术(太极拳)功能依时代在易变
中国武术的三百多门派中,大多是刚性拳种,仅有极少数的柔性拳种门派,而太极拳就是柔性拳主要的代表。不论刚性拳种或柔性拳种,都具有搏斗的功能,也就是「武术功力」,否则不能称为武术。武术的功能,围着时代的不同而易变:在越古老时代,越重视搏斗功力。由最早期的远古时代,搏斗功力是为生活技术,如果没有好的武功,不但无法觅得食物,还会变成别的动物的食物。群居社会形成后,武术功被视为防御技术,保卫部落、保卫族群。后来逐渐国家形成,武术又演变成为国防技术;在社会中,形成身技术。
但是,搏斗的功能,在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以后,已经无法担当国防技术的角色;而一个法制的社会,也不允许以武力来私下解决问题;并且,武术要炼到能够表现功力,对于身体有相当程度的伤害,所以过去练武的人很多不长命。因此,武术的搏斗功能,在现今社会中,势必将逐渐式微。二十一世纪是柔性文化的世纪,所以武术应该是围绕着修身养性的命题来发展。
3
太极拳必须掌握正确修炼原则才会达成应有的目标
「修身养性」才是武术应该走的方向。根据这个前题,根据传统文献记载、医学体育报告、以及实践修炼心得,提出三项比较具体而正确的太极拳修炼原则:现代健康修身、道家至柔养性、技击规范形象。有了正确而完全的太极拳修炼原则,可以提供拳友们作为参考、作为依据;也可以使得研究的学者找到研究探讨的方向,以免面对各门各派时,无所依据、无从下手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作为各派别太极拳之理法的规范,在不可能统一的各派流之中,得以异曲同工之效果。因此,找出正确的修炼原则,是维持「太极拳」这个品牌、实质,最有利的本钱。
4
太极拳修炼原则的内涵
一、现代修身健康
「修身养性」这个名词,自古以来所谈的大多是心性的修为,但是我将它们拆开来看,「修身」属于具象身体方面的修练,「养性」属于抽象心性的修为。这里我们我们所谈的「现代修身健康」,是从具像身体方面的健康与否来看的。谈到健康,在古老太极文献(清,王宗岳之论述)中,「益寿延年不老春」早已公认为其修炼最终目的。在杨家太极拳中,更是视技击为「技艺之末」。为什么我用「现代」健康?因为健康的观念随着医学与科学的认知不断改变。例如我们到敦煌参观,会发现不同时期的佛像造型身体胖瘦不同,这就代表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健康的标准不一,因而产生不同的完美体型;又例如以前中国认为健康就是要有吨位,来受西方的影响,认为肌肉的健美财代表健康,但是后来又发现,肌肉太多影响内脏的负担,反而对健康不利。现在我们则认为「心肺功能」才是健康的指标。并且越是健康的人,越能够整合周遭环境的生活机能,这会随着职业、年龄、性别等等而有差异,所以有了「体适能」的理念!但是这样的健康条件过于复杂,因此世界卫生健康组织将之简化为几个体适能条件:第一是要有肌力,第二是柔软度佳,第三是平衡感要好,再来是心肺功能。至于将来,健康的观念还是会改变,我大胆推论将来健康与否的标准应该在「气」,将来一定会有一种仪器专门来测量人的「气」,气不足就要练气。
修炼太极拳,是否能对现在的健康有帮助,就看练拳是不是能训练应有的肌力,能不能训练出身体的柔软度,能不能增进平衡感,促进心肺功能。这次的研讨会,三十几篇论文,大都是围绕这些主题。但是如果只说「益寿延年」,就只看到了精、气、神之中的「精」,只看到骨肉之躯,这样不够的,所以我们太极拳还讲究「内家炼气」。虽然现在科学仪器还无法研究,但是我们仍须保留。因此「现代健康修身」的观念还必须包括现代「体适能」的认知,以及传统「内家炼气」的理念,所谓的「腹内松净气腾然」、「气宜鼓荡」、「气沉丹田」、「丹田吐纳」这些都与炼气的关系密切。
此外,还有所谓的「不老春」,也就是性功能的问题,也必须融合在「现代健康修身」中,健康的定义才完整。虽然中华文化在性教育方面受到儒家保守的规范,但是在医学中、在武术里,对于性知识确有相当的了解。一个练武的人,特别是道家相关的修为,必须去考虑性的问题,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破功」、损伤功力。在太极拳里,隐隐约约潜含着非常多这些功能,否则不会提到「不老春」,这次研讨会,有一篇研究报告就指出,打太极拳可以提高性激素,足以左证太极拳的确有不老春之功效。
二、道家至柔养性
二十一世纪是柔性文化的世纪,是天人合一的世纪。提出「二十一世纪是天人合一的世纪」这个观念的并不是中国人,是大约一年前在北京开一个会议时,一位学过中国哲学的外国朋友提出的。我比较喜欢到欧洲教拳,比较不喜欢在美国教拳。如果在美国,我问学生为什么学太极拳,学生会说为了学「四两拨千斤」、「无力打有力」,也就是技击取向,我一向比较不喜欢这些;可是我问欧洲的学生,他们会说:「喜欢中国的文化」、「喜欢太极拳的哲理」,他们认为中国的文化、太极拳的哲理,是高深的涵养,透过太极拳的修炼,他们能体认到真正的中国文化哲理涵养。
所以致柔的观念,「阴阳相济」、「天人合一」本来就是道家的思想。透过太极拳的运动,无形中个性思想都会改变。以行为科学认为最有效的教育,就是从行为的改变下手,所以「子曰」如何如何,背了很久效果不大。但是蹲马步蹲久了思想行为就会改变,太极拳本身就是从行为操作中去改变思想。所以佛祖拈花微笑说:「不可说!不可说!」不需要说,只要去摸一下、尝试一下、操作一下,就自然得到了,所以说具体的、实践的操作最有效果。当然以现代教学方法,我们在修炼过程当中,最好从认知、技能、情意三方面同时投入:从认知去了解太极拳相关经典的太极拳哲理思想、从情意上要与太极拳技能操作上融合,而提升了思想观念,是道家至柔境界。
三、技击规范形象
既然反对技击的功力,为何还要求技击的形象?这并无矛盾。假如一种拳术没有技击功力,也没有技击来规范形象的话,拳就不成拳了,与舞蹈、体操无法分别。因此拳之所以为拳,一定要有技击的功力,或者有着技击规范形象。当然这仅仅是意识型态。其实,技击规范有极重要实质意义:
第一、吐纳。我们谈到气、谈到呼吸,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用技击动作来规范,发放走化与呼吸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发」就要与吐气来配合,「化」要吸气,配合得宜,则技击的效果比较好,也能增强发放的功力。如果说动作上没有技击来规范,那么呼吸如何配合?
第二、用意。用意的层次很多,其中之一是用意的时候,脑筋才能凝神静气。举例来说:当我们操作「掤」时,我们会在意念上把手「掤」着;「采」也必须用意采住对方。否则就变成练体操一般,因为练体操时,精神与肢体可以分离,精神不需要凝聚在动作上。所以炼太极拳的人,能够帮助我们掌控自己的精神意识。现代人越来越不能掌控自己的精神意识,例如常常听人说看书看不下去,这就是无法掌控自己的精神意识。我们炼太极拳的人,训练意到气到,这样精神意识就比较能够集中。此外,太极拳是知觉的运动,我们打拳的时候,因为我们知觉到身体的各部位,也就刺激了各部位神经的活动,也因为经常地使用,使得全身变得很敏感,反应非常敏捷。
第三、技击。我反对的功力,是指刻意花了许多时间精力去训练,甚至不顾身体的健康才能达到的功力。根据以往经验,想要真正成为技击上的高手,往往需要透过这样的训练,必须孤注一掷。例如练铁砂掌,一开始手必须浸入烧热的豆子中不断磨练,后来豆子逐渐变成烧热的砂子……到最后练成时,手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又如当年方世玉,为了练就一身功夫,出生后不久就被母亲泡在药缸里,出来打掉半条命,再泡到药缸里……这样的训练从现在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如果炼拳时,不刻意要求,但是在拳架动作上仍有技击的规范形象,很自然地也会形成一些技击的功能。
第四、灵敏。因为搏斗的形象,要求是最敏捷的、反应最快的角度、架式,所以打拳的时候,依照搏斗的形象来练,养成习惯后,则常常会自然地反应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前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中医研究所的所长王维山,曾任美国国家的针灸考试委员,八十几岁了,有一次跟我说:「老师,我可以站在公交车上悬脚独立地套腿!」能够在公交车上套腿,表示平衡感很好,也是平常练习惯了。总而言之,在技击的规范下,平衡、柔软、敏捷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经常这样练习,久而久之,自然迁移到身上来,因此灵敏度、反应度都比没有练拳的人要好。所以我说,虽然我反对功力,可是在教拳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技击的形象来教,否则就不是拳了,其它的好处也消失了。
5
「杨家老架氏太极拳」为最理想的太极拳
因此我归纳起来,一个比较完美的太极拳修炼原则,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必须考虑到现代认知与传统理念的健康修身;其次在思想方面,太极拳有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内在修为运动;最后是技击的规范一定要有。所以我们希望炼太极拳,不论哪门哪派,要能经得起这些原则的考验,这样才是理想的太极拳。直至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杨家老架氏太极拳是能够符合这些原则的太极拳之一,因为杨家老架氏太极拳本身是绵长开展、平稳低沉,动作绵绵不断。因此这样的拳种,很值得我们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