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金声 | 重读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游寿先生-
游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
毕生从事学术和教育事业,
研究广涉历史、考古、文学、书法等诸多领域。
考古方面,
游先生指导发现的大兴安岭北魏石室祝文,
成为新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书法方面,
游寿先生继承并发扬了李瑞清、
胡小石的书法理论和创作方法,
形成独特风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傅道彬
栾继生教授曾在文中回忆道:
“1981年吾入师门、
1984年留任先师助手、
1993年蒙师应允,为师作传......”
今天让我们重读栾继生教授的《游寿先生传》,去了解近代书坛的传奇人物——游寿先生。
《游寿先生传》
栾继生
游寿先生(1906—1994),字介眉。福建霞浦人。高祖游光绎,清嘉庆时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屡陈时弊,为清帝所称许,终因得罪权贵而去官,时人服其梗直,为之叹息,有诗赞曰:“侍御邦之直,声华海内闻。” (《炳烛斋诗手稿》油印本,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游光绎慨然归闽,致力教育,主持福州鳌峰书院二十余年,士人慕其风节,竞相从游,以至讲堂不能容纳。林则徐即出其门下。游光绎工诗善书,至老勤学不倦,名室曰“炳烛斋”。有诗、文集数十卷。其诗寄志士作为之思,其书具刚健畅达之韵,识者誉之“磊落有奇气”。传世《炳烛斋诗手稿》残本一册,存游光绎去官后六年间诗一百九十二首。赠答唱和者,多为当时名流,若伊秉绶、阮元、林则徐等。其中《送林少穆庶常入都》惜别希冀,情真意切,诗曰: “誉重三才子(原注:少穆与廖生金城、高生祖望皆以童年擅文名,有三才子之目),家传五尚书。为官方少俊,惜别漫踟蹰。骥跃天衢内,梅开驿路初。长途足诗思,唱和得同车(原注:少穆妇亦能诗)。最传清切地,华选谬曾叨。天禄藜光远,长安米价高。昔贤皆自爱,名士岂空豪。我老无遐想,临歧首重搔。”(《炳烛斋诗手稿》油印本,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
-游寿先生题炳烛斋旧居-
游先生曾祖游大琛与林则徐同窗,道光年间进士。祖父游宝荣精于金石、书法,尤擅小楷。父亲游学诚,早孤,十五岁即授徒养母。光绪十七年中举,主持福宁府近圣书院。游学诚学识渊博,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游学诚思想开明,生活俭朴,德闻四乡,创办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亲任校长,并身兼多门课程。
游先生自幼聪慧活泼,不耐端坐,十四岁之前未曾习字。然而,游先生生长于钟灵毓秀之地,精神气质为自然和人文景观濡染陶冶。先生家乡霞浦北通浙江,南接福州,是闽浙门户,一方襟喉。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唐代,日本空海法师入唐,由此登岸。宋代,朱熹曾在此讲学。霞浦长期为福宁州、府治所,有“海滨邹鲁”之誉。游先生故乡雄踞海门,海风吹来,草木摇曳,晨光海潮,赤霞辉映,因名赤岸。少年时代,游先生在此,登高山远眺海涛汹涌,过长桥近观激流入海,聆庭训体会深厚家学,览古迹感受文化积淀。耄耋之年,游先生身在北疆,对故乡魂萦梦牵,“每梦游奇景,……烟影晴晖触余怀。”(游寿《题杨克炎山水册页》)“翘首南天,耳际仿佛潮水澎湃。” (《霞浦赤岸——空海入唐之道》霞浦县文化馆编,1985年)1986年,中日书法联展,游先生挥写“红霞远照海涛分”条幅。(《日中书法交流展作品集》日本竹芳会编,1986年)
-游寿先生1930年摄于南京-
1920年,游先生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时邓仪中先生执教该校,授徒甚严,要求学生诗文、书法俱佳,否则勒令重写。邓仪中,邓拓之父也。读书期间,游先生每日晨起,边背诵,边研墨,临颜体大楷数纸,五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游先生能诗能文,颇受赞赏。游先生此时书迹今已无存,想当是颜书风格。
1925年,游先生毕业还乡,值父丧,全县宾朋、学生皆白衣致哀。游先生继承父职,从此开始教育生涯。
1928年,游先生赴南京。随后,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当时金陵,鸿儒云集,胡小石、王伯沆、吴梅、黄侃,各有专学,俱擅诗文、工书法。游先生师从胡小石先生,继承了胡小石先生的学风,主攻先秦文献、小学、书法,奠定了学术根基与发展方向。游寿先生晚年回忆说:“1928年进南京大学,……当时有胡小石先生讲甲骨文字。这时河南安阳发现完整的甲骨,上面刻有文字。有人说是'获白麟’,小石先生说:'没有白麟,《史记·齐世家》:苍兕苍兕……当是野牛,青牛常见,白牛不常见。’……于是我想,考古必先学得扎实,尤以文字为基础。……我从知道殷代甲骨文开始,就感到这是一门崭新学科,自己决心着重在文字学上下一番苦功。” “当时在南京我有机会看到中国不少故宫文物,是要在英王加冕时,送出国展览的,先在中国展出。我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不只是'四部’的文献流传,而物质上却更丰富。我决心从事考古是在此时定下的。” (游寿《考古、教学、科研回忆》,《书法赏评》2001年第4期)
-游寿先生录《书学史》-
大学期间,游寿先生与同窗曾昭燏一起用蝉翼笺影写了《甲骨文前后编》,胡小石先生欣然为之作序。今存游寿先生大学期间所用《钟鼎款识》一书,写满朱、墨批注,并夹有大量考释附页。1951年,游寿先生在此书封面题记:“昔余始入大学,研究古文字,贫不能得精本。此册任意涂抹,从余南北西东二十余年,损破而不忍弃。回忆当日手摹甲骨文前后篇,以其精勤,寄存反失之。”可见当年游寿先生用功之勤。
胡先生遵循清道人书学主张,求篆于金,求隶于石,书风豪放、畅达,非同凡响。游先生心向往之,仿胡先生书,人竟以为胡先生真迹。胡先生热情鼓励游先生当自成一家。从此,游先生书法游刃于甲骨、金文、汉魏石刻,广涉钟繇、苏黄。从甲骨、金文中探究篆书笔意。游先生平生所作篆书,皆源于甲骨、金文。除少数单字作品外,不作小篆,以其过于整齐一律,缺乏生动自然之气也。
胡先生指出,汉碑以《礼器碑》最有筋骨,碑阴尤佳,学好《礼器》,再写其他汉隶,无不如意。魏碑以《张猛龙碑》最佳,其碑阴题名,隶情草意,实兼而有之。于是,游先生隶书于《礼器碑》用功最深,取其瘦劲俊逸。真书则舍颜体而攻北碑,对《张猛龙碑》反复临摹。同时,尤爱钟繇书风古雅高醇,对《戎路》、《还示》诸表心摹手追。行书,则喜黄山谷之大气开张,专心揣摩。
-游寿先生题签-
-
胡小石先生主张,读书人应既能研究,也懂创作。游寿先生聆听教诲,不仅进行文史研究,而且从事文学创作。大学期间,游先生博学文史,师从著名文人吴梅、王伯沆等。游先生诗文,师誉之“龙行虎步”。
1932年,游先生大学毕业,任教于福建厦门集美师范学校。1934年,与谢冰莹一起创办文学月刊《灯塔》,并发表散文《深宵断片》于创刊号。谢冰莹《女兵自传》称游寿先生为诗人,并记述了她们之间的彻夜倾谈。由此推想,当时游寿先生还应有许多诗作,可惜今已难寻。
-《灯塔》创刊号-
1934年,游先生重返南京,入金陵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国学研究班,再聆胡小石、黄侃诸先生教诲。胡小石先生在该班首创“书学史”课程,这是当时最高层次的书法教育,使书法教育上升到理论高度,与经、史同为专门之学,而不是技能传授。
1936年,发表《释甲子》一文。同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是《殷周秦汉神道设教观》。此时,游先生年方三十。正是由此奠定并在日后不断积淀的学术和艺术功底滋养了游先生的书法艺术,形成独特的风貌,所以,研究游先生的书法艺术,当先探求其学问。否则,皆皮相耳。
1937年至1939年,在江西,与雷洁琼组织女子抗日后援会,其间曾遭遇轰炸,几罹于难,然并不稍怯。
1940年,执教福建省立一中。1941年,经胡小石先生推荐,赴重庆白沙,任四川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讲师。作《闽渝纪行》,记由闽赴渝半月行程所见所感,连载于《斯文》半月刊。抄集自作诗文,成《沙溪集》《白沙集》。
-游寿先生《闽渝纪行诗》-
1942年至1947年,游先生任职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央研究院图书馆、中央大学。此间,游先生在中央图书馆《图书月刊》第二卷第三期发表《金文与〈诗〉、〈书〉论证》。在《图书月刊》第三卷第一期发表《梁天监五年造像跋尾》。在中国书学研究会《书学》第三、四、五期连载《书苑镂锦》。在金陵大学文学院《斯文》第二卷发表《楚汉之际人物与成败》《六朝人之苦闷》。在《斯文》第三卷发表《金文之策命与赍赐仪物》《山中闲居志》(一)。在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二卷第二期发表《金文武功文献考辑》。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唐人卜葬邙洛之风尚》《晋黄淳墓表跋》。在《中央图书馆馆刊》复刊第一号发表《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另,著《冢墓遗文史事从考》,未能刊行。
-1941年元旦游寿先生摄于福州-
可见,游先生的学术研究此时全面展开。游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之初,便与中国学术界的杰出人物一同工作。游先生回忆:“在李庄山中我认识了许多学术界人物,如李济先生,他是在国外学考古的。此外,有梁思永、夏鼐,研究人类学的凌纯声和吴定良,向达则专攻唐史及敦煌学,搞语言研究的有李方仲,董作宾独揽了甲骨。他们各搞一门,但互通消息,有时开个报告会。由于凌先生和向先生是南京学友,有时互相谈谈所学。” (游寿《考古、教学、科研回忆》,《书法赏评》2001年第4期) 董作宾曾为游先生刻名字小印两枚,游先生平生小楷多钤之。
-游寿先生题梁从诫画作-
游先生的文字学、金石学研究同时进行。游先生说:“我当时也只能找到某些金石资料,用历史文献来互证。我真正踏进考古门槛,是在1943年以后。我在四川的白沙女子师法学校任教时,曾昭燏从国外回到昆明,又辗转到四川乐山的李庄山中。她要打开'善斋’一批青铜器,便找我去。在旧中国,一个研究金石的人能够看到拓片,就可满足,现在能看到许多青铜器,太好了。于是我辞掉教学工作去参加。在这阶段,我不但参与整理'善斋’青铜器,而且还看到留在箱库里未发表的安阳青铜器。” (游寿《考古、教学、科研回忆》,《书法赏评》2001年第4期)
游寿先生的文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先秦、汉晋、隋唐时期。研究方法上,特重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结合,以出土文献补正史籍之不足。先生治学,力求独辟蹊径。游寿先生回忆,在李庄时,研究院中“有一大批墓志拓片,没有人问津。因此我便整理这些拓片。我的一些金石文章题跋就是这时写的。” (游寿《考古、教学、科研回忆》,《书法赏评》2001年第4期)
如,《金文与〈诗〉〈书〉论证》将铜器铭文与《诗》、《书》文献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论上古之文章,多赖金文以资佐证,何则?金文之花纹及书势可以定之,则治《诗》、《书》古史者,庶免抱残守缺之讥。”《金文武功文献考辑》征引诸器铭文甚多且详,强调:“今所见金文之记武功,与百家之书合,知经史确多删削,爰分别考辑,庶补缺略之万一。”《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以墓志与两《唐书》相印证,并补其缺,指出:“守谦自宪宗之世,已总大权,又拥有大兵。……宦官之最有权力者,是时当无与为敌匹。而诸书不为立传,是史之漏也。”《唐人卜葬邙洛之风尚》以墓志资料结合正史,探究唐人卜葬邙洛风气之渊源,指出:“唐人于迁葬之盛,盖北方旧习。”“唐东都虽为行都,而实政治中心,文化枢机,盖有山川之瑰玮,水陆交通可至,故四方士族欲卜葬焉。”
游先生的书学研究继承发展了李瑞清、胡小石的书学思想与方法,以地域、时代论书体演变,条分缕析,溯源明流。
-游寿先生书大篆-
如,《书苑镂锦》:论汉碑,“将两汉诸刻列表,因其地之殊,于其书体风格,细为紬考。” 以见“汉代书体,各地风气不同。”论唐人小楷,“盛唐以前小楷有二系,一北魏,一隋妙楷。其墓志于魏《张黑女》、《刁遵》,于隋《董美人》、《常丑奴》。《张黑女》高不可企,其北魏系者,以《刁遵志》为准。其隋系者,《董美人志》出于王朝,华丽不可及,而《常丑奴志》书体风气影响于唐既久且广。天宝以后,乃脱去先代习气,从欧、虞渐变,至柳公权是一代精英耳。夫周篆汉隶魏分晋草唐楷各极一时之妙。”论瘦金书远源,“高宗末年,邙、洛墓刻,甚好尚《常丑奴》之瘦劲,至武周中此瘦劲书成一风气。每画起止用笔顿挫,特见锋芒,尤以宫人墓志全是此种书体,与宋徽宗之瘦金书相似,唯唐人书多筋劲,宋书柔媚,结体较胜。此种书体石刻之最大者,即登封石淙南北崖二刻,云是薛曜正书,大径寸,其点画波撆瘦金书全取法于此。唯唐人风神严正,此与宋人不可同日语。”几十年后,此论仍为学人所称引。
-游寿先生《伐绿萼梅赋》手稿-
在蜀期间,游先生还创作了《伐绿萼梅赋》《山居志序》等文学作品。
1948年至1950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唐墓志之书体》发表于中国书学研究会《书学论集》。撰《墓志之起源》《说豳》等论文。
-庆祝胡小石先生六十诞辰-
1951年至1957年,游先生先后任山东财经学院图书馆主任、山东师范学院中兼图书馆馆长。当时,山东师院接受图书数万册,存书库中鸟巢鼠迹,尘埃遍地。游先生毅然整理,使全部图书井然有序。
游先生在山东,游览云峰山摩崖、泰山经石峪,流连其下,叹其旷达宏伟之气。同时,广泛收集善本碑刻和珍贵器物,曾手拓武梁祠等著名石刻。又获得楚王冕玉,上刻早期龙形图案,甚精美,游先生晚年作书,常钤为引首章,成为独特标志矣。
-游寿先生出游留影-
1957年,游先生到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转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等多门课程。游先生虽壮游南北,但乡音无改,闽东方言十分难懂,教学中,游先生常得边说边写,辛劳倍于常人。同时,游先生致力于龙江考古,探究黑龙江古人类活动和鲜卑魏文化,并与苏渊雷、周齐等先生共同创建历史系文物室,以为教学科研之助。如今,文物室现已扩建成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博馆,其规模在国内高校中居于前列。
-六十年代学生所录游寿先生授课笔记-
1963年,发表《拓拔魏文化史稿》,以新的历史观探究北魏经济与文化。
-游寿先生编《历代法书选辑》-
编印《历代法书选辑》,所录者多有游先生个人藏品,十分珍贵。《前言》强调,学书法要慎于始习。“写字是艺术,艺术应当讲求真美精善,所以要求青年写好字,必定先为青年具备临摹的善书范本,提高他欣赏朴素而美善的书法水平,使不沾染于翻刻失真庸劣的简帖习气。”又指出,掌握书法,“在于学习精勤,多写、多看,吸取前人菁英,成自己韵貌,而不是旦夕咄嗟可望成就,初学者不精于临摹,而言翻出新样,我认为不可能的。” (游寿《历代法书选辑·前言》,哈尔滨师范学院印本,1963年。)
-游寿先生书自作诗-
1966年,“文革”开始,游先生与历史系苏渊雷、周齐等八位著名专家被打成“八大怪”,遭到迫害,饱受艰辛,仍坚忍豁达。“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曾问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国内能识甲骨、金文者几人,以不及十人对,游先生列在其中。游先生作《有感》一首,曰:“闻征奇字问子云,江南弹射久纷纷。交亲零落耆宿尽,不知何人作殿军。”
浩劫过去,游先生已年逾古稀,虽饱经沧桑,但壮心不已,常以“霜叶晚来红”自励,勤奋耕耘,成就斐然。
-1982年游寿先生当选黑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倡导成立黑龙江书法篆刻研究会,后又任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为黑龙江省书法活动事业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同年,应邀为南京师院讲授古文字学,作《古文字略说》。
-游寿先生题嘎仙洞祝文-
1979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考古研讨会上,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关于鲜卑族发祥地,文献记载纷纭,长期莫衷一是。《魏书》记载:“(乌洛侯)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魏书·乌洛侯传》,中华书局,1974年)游寿先生推断,“难”、“嫩”同音,石室当在嫩江流域。在此推断指导下,1980年,终于在大兴安岭嘎仙洞找到了一千五百年前的那段祝文,解决了鲜卑发祥地的疑案,成为新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此后,游先生应邀亲临嘎仙洞,登山远眺,心旷神怡。展玩拓片,欣然作跋。
-游寿先生在大兴安岭考古-
1981年春节,游先生在故乡霞浦赤岸村发现了唐代寺院石槽和宋代井栏石刻、宋瓷影青碎片以及柱础、门楣石雕等文物,可见赤岸村在唐宋时期已十分繁荣,游先生由此师推断,“日本国空海和尚随日本遣唐使途中遇难漂着赤岸以南海口登陆是有根据的”。为此,游先生多次挥写杜诗:“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以抒情怀。如今,赤岸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建起空海纪念堂,日本僧侣多次前来膜拜,每年都有大批游人参观。
-1981年游寿先生在家乡霞浦考古-
1983年,发表《楚辞琐谈》,强调:“任何一种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有着自己历史的和自然的背景,都是经过社会陶冶出来的,不是偶然地用一些熟识的词语、同一模式编缀、排比出来的。” (游寿《楚辞琐谈》,《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1983年)
-游寿先生题字《楚辞研究》-
游先生的文学研究,注重学术与生活相结合,指出,这是中国文人的一个传统,“检之史乘,千古如一,司马货殖,班氏志地,其人文地理固先言之矣。” (游寿《闽渝纪行》,《斯文》半月刊,1942年)因此,游先生“每涉一地,接其人物,言谈之余,常体其风俗性格。” (游寿《闽渝纪行》,《斯文》半月刊,1942年)
同时,游先生的文学研究,既有学术研究的冷静思考,又有对文学艺术的情感体悟。曾说:“早年学习《楚辞》,仅诵读其词句罢了,处于蒙昧之中。”“有一次,我在清晨的雾气鸿蒙中渡过湘江。少焉日出,红彩入江,岸边修篁茂密,遮蔽天日。这时忽尔领悟了《楚辞》的自然美景。”“又涉历三楚山川,……观览五岳大川,了解各地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并与楚相比较。……我们读《山鬼》,想象到的幽深的岩壑,不是嵩山,不是华山,也不是泰山,而是江淮之山,是楚之山川。” (游寿《楚辞琐谈》,《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1983年)
-1982年游寿先生工作照-
1984年,出席全国商史学术研讨会,作《略说商亳》,系统梳理了传世文献,结合考古发现的陶文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亳”的本义,并根据农村升斗量粮的生活场景,推断,“亳”字,上半部分表较高的一个建筑目标,下半部分则象斗概形,表达在一定场所进行物品交换的意思。指出:亳“在商代是专门进行物品交换的场所。这个交换场所,选择在比较高的台地上。” (游寿《略说商亳》,《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
-游寿先生在河南安阳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上-
同年,再次编印《历代书法选》,增加作品题评,注重书家品德学识、作品情趣格调。《前言》强调,“书法是社会共同喜欢的艺术,又是交际工具,特别有时代气息。”“明末清初气节之士墨宝,看他充满着豪情,以血肉换取民族气节,正是肝胆照汗青。”
-游寿先生编《历代书法选》-
1985年,当选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受邀主编《殷契选释》,撰写并手书前言,例示考证方法,“举桑、亳二字以推古代社会,”并鼓励“有意探索古文同志,前途方兴。”李学勤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称:“游寿先生所撰前言,业已十分明备。” (李学勤《殷契选释·序言》,《殷契选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游寿先生题《李德裕年谱》-
影印早年所撰《李德裕年谱》手稿。
是年,国家确立教师节。恰逢游先生八十诞辰、从事教育六十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特为游先生举办隆重庆祝大会和游先生书法作品、学术著作展览。黑龙江省长特来祝贺,游先生撰书“既考肃慎矢,如煖挹娄貂”一联相赠抒怀。
-1985年首届教师节省长祝贺游寿先生-
1986年,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4年游寿先生指导学生书法活动-
1987年3月8日,北京举办中日妇女书法交流展。当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设“中国当代女书法家作品选”专栏,刊登游先生与萧娴先生作品,沈鹏先生在前言中写道:“江南的萧娴与北国的游寿分别出自康有为、胡小石门下。萧娴与游寿历经坎坷,如今年届八旬以上,都宗法北碑,大气磅礴,人书俱老,当之无愧。”此后,“南萧北游”之说起。
这年,游先生招收古文字学研究生。又发表《关于胡小石先生的回忆点滴》,指出,“胡先生的书法具有诗人的气质,有人以为'犷悍’,我感到这两个字安在胡先生的书法上并不妥当。他一生的字是沉雄豪放,是经过锻炼后加入文学修养烧铸出来的。”(游寿《关于胡小石先生的回忆点滴》,《中国书法》1987年第1期)
-1987年3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988年,出席全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
1989年,发表《我的临池简述》,强调书家须先读书,“我学字时间不多,大部分是教书,书本学习,取业余时间写字而已,年来有一点成绩,由于年老,无事可做写一点字。所以同志们问我,我以为废笔成冢,池水尽墨,不如读书万卷。” (游寿《我的临池简述》,《书法博览》,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
此时,游先生的书法艺术亦臻炉火纯青之境。熔铸篆、隶、真、草,汇数法而归一家,编众工以成己妙。点画瘦劲生涩,偶出丰腴之笔。瘦处如铁,腴处如玉,刚柔相济,燥润间出。结字、章法浑然天成,大巧若拙。格调高古醇厚,风骨凛然,尽显学者儒雅风度和浩然磊落之气,耐人寻味,时人誉为“秦风汉骨”。
游先生书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她完成了李瑞清、胡小石对书法表现方法的探索与提炼,由有意顿挫升华为在自然挥写中表现金石神髓,游先生书法线条的波折全于挥运中天然而成。游先生书法是学者书,是文人书,其金石气息,源自胸襟,流于笔端,于朴素生涩之中蕴含灵秀,绝非可以笔墨刻意制造的所谓效果。游先生晚年在《随感录》中说:“许多老友以贱书有金石气,非侪辈所及,这不过是受我的专业的影响。” (《清风流响》,《北方论丛》专辑2006年。)
-1988年游寿先生与栾继生教授出席长春·中国古文字学生研讨会-
1990年,游先生退休。此后作书,虽常有力不从心之叹,实已入物我两忘,不计工拙,返璞归真之境。有作伪者,多冒称师此时之作以荧视听。其实,师虽年老,精神犹在,明眼人体悟自知。正如清王文治《跋定武兰亭》所说:“鉴书如审音、切脉。知音者一倾耳而识宫商;知脉者一按指而知寒热。门外之人尽其智量不能拟议也。”
游先生以学者底蕴,在丰富学养的基础上进行书法创作,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开展书法教育,特别注重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强调取法乎上和继承传统。这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与正途。
-晚年游寿先生在家中作书-
1993年,作《学书寸得》,总结毕生书学体会,文曰:“书者,如也,如其人之性情气度。三十而立,人自生至知学之年,其内心所习既具备,于是下笔于内心有一定之气度,故书如其人。自三十至五十,此二十年中,为书学成就之始,五十以后至七十为书法最佳时期,七十至八十为老年书法之苍劲。至于学习临摹,必在三十岁以前下一段功力,以蓄内心。书者笔先,未有不从学而号天才。又有笔秃千支,此皮相之言也。吾最服膺笔已成冢,不如读书万卷。今年八十八矣,书已下坡路,不足言书法。寸心之识,以告读者。”
-游寿先生手稿-
游先生生活简朴,居室堆满书籍,余仅一行军床、一折叠桌,另一黑白电视机,即为现代化用品矣。求书者盈门,游先生皆欣然应允,且分文不取。游先生墨宝,人或持之以牟利,甚制赝品以图财,游先生闻之,淡然一笑。
-晚年游寿先生摄于家中-
1994年2月16日,游先生溘然长逝。沈鹏先生唁电:“游寿女士是杰出的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书法教育家、学者,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她的病逝,对中国书法界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向游寿女士学习是我们后继者的历史责任。”
-游寿先生常用印章题记:来哈三十年 从学书者栾继生 此印为继生所印-
【游寿先生法书欣赏】
-临金文 80年代-
-隶书对联 1982年-
-张籍诗 80年代-
-杨宾诗 1985年-
-临《董美人墓志》-
-临五凤刻石 1989年-
-临金文 1989年-
-顾亭林语 1985年-
【作者简介】
栾继生 笔名继声,教授 、硕士生导师,1963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游寿教授,并长期担任游寿先生助手。一直从事历史文献和书法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曾主持相关研究项目,发表专业论著,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出版书法作品集。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专业、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