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中表的灵活运用

  表属方志的体裁范畴。在续志工作中,如何运用好“表”这种方志的体裁,是我们每一位修志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表作为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多样的。旧志中主要有人物表、职官表、纪年表等;在新志中,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表格列出。它具有综括、对比的作用。复杂纷纭的事物用表列出便一目了然,比文字记述更清楚、深刻,又节省篇幅。正确运用表,一是能使志书的体例更加完善,借助于直观形象,起到丰富志书内容、美化版面、调整布局、相互印证、化繁为简的作用;二是能聚零为整,反映事物的全貌,便于读者分析比较事物的变化发展,观察动态,提示规律;三是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更能化静为动,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以强化志书的资政、存史和教化功能。因此,志书中编制适量的表,既是保证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增强志书可读性的一种手段。

  表在新方志中的运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二种类型:

(一)一览表。这类表格针对共同的内容作归类排列,只反映情况而不作统计和归纳。但此类表一般要“一览”无余,也就是说表所限定范围内的事物,必须全部列举,而不应出现遗漏和缺项。

(二)统计表。是运用统计数字和表格形式来概括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过程。这一类表格,科学性高,概括内容多,既可体现事物的全貌及量的构成,也可以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规律,是现代志书中被大量采用的一类表。 
  要使表在志书中恰当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达到“详文字之略,补文字之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表的设置不能贪多求全,份量太重。有的表项目繁琐,内容与文字重复,特别是经济编中的“一览表”“基本情况表”等,太多太繁,有的几乎代替了文字的记述。 
  二是看表格中的数据有无阶段性和关键性。只有那些能表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关键性的数字,才能充分揭示事物的规律性。对那些逐月的报表之类的统计数字,如果不加选择,照搬照录,往往不足以显示全局,说不明多少问题。因此,宜多用具有阶段性标志的数字。比如,写经济类的各个分志,就要突出下面五个必不可少的数字:1950年的数字(为建国初期的数字),1958年的数字(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的数字),1965年的数字(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数字),1978年的数字(为改革开放之初的数字),1979年以后的数字(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数字)。把这些处于历史的重大转折阶段的数字反映出来,就能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当然,有些重要数据,也须以历年连续数字为依托,所以有时也需要逐年统计。 
  三是看表中的数据有无比较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没有比较,无论多么大的数字,其意义都等于零。数据的可比性,可以从事物的自身发展作纵向比较,也可用它和与它相关的事物作横向比较。事物本身的纵向比较,一定要注意数字的可比性。有的数字的量是变化的,有的数字的量是不变化的,如人民币的“含量”,50年代1元人民币与90年代1元人民币绝对不是等量的关系。如果表格中不加区分地作纵向比较,肯定要出现实质上的偏差,甚至出现相反的比较结果。 
  四是要避免表的资料不实,自相矛盾。资料不实的原因,一是原始资料有误,未加考证;二是计算口径不一致;三是运算方法不准确,没有核对。志属信史,若资料不实,那就失去了存史的价值。 
  五是要注意表的形式变化。有的表式样陈旧、千篇一律、表现力不强,起不到美化版面、充实内容、一目了然的作用。我们可运用多种形式把数字写活,如变表为“图”。统计图由于它是根据实际情况的统计数据绘制而成的,所以具有统计表的作用,但又比统计表更善于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形象地揭示出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一般常用的统计图有:

(一)圆形结构图。它主要用于提示事物总体内部的构成。

(二)条形图。它主要用来比较同类事物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迁而产生量的变化之间的差异。

(三)动态曲线图。借助于连续的曲线,能够比较恰当描绘出社会和自然等随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过程,使读者容易看出社会和自然各种现象随时间推移产生的变化过程,看出事物变化规律的本质现象。

(四)统计地图。用以表示某些现象处于不同地区间的比较,可以反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分布的密度和发展情况。 
  通过这些直观的图型,便可以一目了然地表现出事物的变化情况,增强了志书的形象性、直观性、可读性。在今后的续志工作中,一定要突破旧的思想观念,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搞好续修志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