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这则故事告诉你:你的抑郁症好不了,是因为你被它骗了太久
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抑郁症为何总是好不了,而且越想摆脱越严重,其实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你被它欺骗太久了。
最近我看到一则故事突然启发到我,说古印度舍卫城住着一个穷人家的女孩瞿昙弥,她很瘦弱,人们称其为“憔悴的瞿昙弥”,但也有人觉得虽然她外表不敢恭维,可是内心很美。
由于她出身贫苦,瞿昙弥一直没有找到丈夫,但有一天,一个富商因其内在美决定娶她为妻。
然而,夫家的其他人都瞧不起她,他们轻蔑地对待她。这种敌意使她很不快乐,尤其因为她所深爱的丈夫,被夹在父母与妻子之间左右为难。
不过瞿昙弥很“争气”,为丈夫生了一位儿子,全家也因此消除了对她的偏见,她终于松了一大口气,感觉如释重负,如今她非常快乐与满足。
不过由于孩子对她太过重要,所以她非常执着这个儿子,这是她幸福的全部保障。
可就是这么寸,孩子没过多久去世了,瞿昙弥非常伤心,而且还异常恐惧,担心孩子死后夫家又开始嫌弃她。城里其他人则会说:“瞿昙弥一定是做了什么缺德事,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她很担心丈夫变心,另找一女子结婚,于是她陷入思维陷阱中,精神错乱,她拒绝接受孩子已经死亡的事实,相信他只是生病,只要给他正确的医药就会康复。
她抱着孩子挨家挨户的求人家帮忙,可是没人搭理她,认为她脑子有问题。这个时候一个好人给她提了一个人可以帮助她,告诉她找佛陀帮助。
她立即遵照建议,赶去祇树孤独园,佛陀正住在那里。她赶忙说:“大师,帮帮我吧,救救这个孩子”。
”佛陀亲切地回答他知道有一种药,但她必须亲自去取。她着急地问他是什么。
“芥菜籽。”佛陀回答,震惊在场的每一个人。
瞿昙弥询问佛陀需要什么种类的芥菜籽,佛陀笑着答道:“不难,只需要向未死过人的家庭中取少量即可“。瞿昙弥听后激动的跑出去寻找,可是她发现大家基本都有芥菜籽,可是家中没死过人的还从未遇见。”
慢慢地她越来越伤心绝望,她找不到不曾死过人的家庭,人们对她说:“死者,比活着的还要多。”
到了晚上她终于了解并非只有她有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人类共同的命运。无须再对她说什么,她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已经让她看得很清楚。佛陀就这样治愈了她的迷执,让她接受世间的实相。
瞿昙弥不再拒绝相信她的孩子已经死亡,她清楚了死亡是一切众生的命运,也认识到世间人人都有痛苦,她应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她慢慢地接受了世间的实相。佛陀就是使用这样的方式治疗哀伤逾恒之人,带领他们走出无法自拔的迷惘。
佛陀就是用这个方法,改变了瞿昙弥的认知,让她用行动了解到自己认知的虚假性,最终看清了现实和幻想的区别,从而走出了困苦。
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其实有时候我们就是受制于自己的认知,往往导致自己看不清现实和幻想的区别,在抑郁症痛苦的影响下,一而再再而三被其欺骗着。
抑郁症患者为何陷于负面认知
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称之为“认知”,比如有些人觉得黄昏很美好,有些人觉得黄昏代表落幕有些悲凉,这就是不同的认知。
那么认知是如何来的呢,一方面是我们早年的经验所致,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经验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情绪影响,人是感性的动物,情绪随境波动是天性,认知随之趋于主动积极或是被动消极,都是正常的。
那么为何抑郁症患者总会陷入负面认知呢?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这是神经可塑性缺失造成的。神经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特指大脑神经的应变功能,包括一套神经系统保持稳态的负反馈机制。如果神经可塑性被破坏,则思维可能陷入僵化、固执、刚愎自用、停滞不前的状态。
一些应激事件和长期的负面事件积累所致的压力都会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思维,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激信号对大脑的不同结构产生影响,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并指挥人体作出应对。
如果神经可塑性被损伤,人体抵抗应激的通路被破坏,负性事件就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这就是当事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负面情绪中的生物学原因。
负面认知有哪几类
根据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介绍,负面认知大概有以下十种类型:
1、非此即彼
要么对,要么错。毋庸置疑,这种思维定式容易让人内心苦闷。这种思维定式的主导之下,一旦人们没有获得100%的成功,就会认为自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同时,还会认为自己周边的人若不是好人,那一定就是坏人。
2、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的判断思维出现多半都是由于主观心理臆测(臆测:主观的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就像仅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好坏一样片面,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不准确的判断。
3、心理过滤
心理过滤是指:从已有的事实或观念中抽取一部分,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往往是负面的信念)。
比如有些人总说“我早就说过我不行吧”“我早就知道它会失败”,这就是典型的心理过滤,只是看到了自己经验的一部分,缺乏客观。
4、否定正面思考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回应恭维的方式。有人赞美你的外表或工作时,你很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想:“这只是他们表示友好的方式。”
否定正面思考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认知扭曲形式。你就像偏执的科学家,总要极力搜集证据来支持一些心爱的假设。支配消极思维的假设有很多,“我很没用”就是它的常见版本之一。只要你有过负面体验,你就会纠缠于其中并断言:“这足以证明我的假设是对的。
5.妄下结论
先知错误。这种情况就好像你未卜先知,就是算准了自己会不幸。你总认为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尽管这种语言纯属子虚乌有,但你却信以为真。
你以为你拥有“读心术”,其实大部分都是妄加揣测。
6.夸大和缩小
抑郁中的放大通常发生在你检视自身的不足、恐惧或不完美之处时,这时你会夸大它们的重要性:“我的天!我居然犯了一个错误,这太可怕了!太糟糕了!……”你将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当成了骇人的怪兽!而在你考虑自己的优点时,你的做法却正好相反。
7.情绪化推理
你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你的逻辑是:“我觉得我是个废物,因此我肯定就是个废物。”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觉反映的只是你的想法和信念。如果它们是歪曲的(许多情况下都是如此),你的情绪就失去了正确性。
8.“应该”句式
抑郁症患者最喜欢说的就是,“我应该如何如何”,殊不知人不是机器,人也有感受,长期忽略感受导致自己隔离了自己的情感,最后压力越来越大。
9.乱贴标签
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比如,你投资的股票不涨反跌,你可能会想“我是个没用的人”,而不是“我犯错误了”。
10.罪责归己
无论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都觉得自己是罪不可恕,让你感到极端的内疚。你强大的责任感迫使你背负起整个世界,另你不堪重负,无法动弹。你混淆了“影响他人”和“控制他人”的概念。要知道,你只能把自己的责任感控制在现实范围之内。
以上就是这十类负面认知,基本可以概括了抑郁症的错误思维,也就是这些思维会导致抑郁症患者情绪更加痛苦,而痛苦的情绪又会反过来让抑郁症患者的思考更加负面。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很多人被其欺骗的看不清现实真相。
上述那则故事中瞿昙弥就属于情绪化推理,她情绪当成了事实,否定孩子去世的现实而活在自己内心的世界中。
如何摆脱被其束缚
为了克服不良的思维习惯,你需要以下步骤:
a.进行相关训练,当自我批评的念头闪过脑海时,能识别它们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b.找出这些思维扭曲的根源;
c.反驳它们,从而培养一种更客观的自我评估系统。
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它就是“三栏法”。如图:
而且还要有行动的介入,比如就像瞿昙弥必须亲自走出去看到自己认知的虚假性,同时有体验经过自己的大脑才可以一点点真正修复了那些不合理认知从自己思维的陷阱中摆脱。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认知行为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我们练习长跑一样,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很难完全修复,这个需要注意。
所以你的抑郁症好不了,是因为你被它骗了太久看不清现实,要想走出抑郁赶紧修复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吧,别再被它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