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只在乎本片的技术,就容易忘记本片的“艺术”
影视作品的内核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任何影视作品都会有一个内核,同时也有包裹着这个内核的外衣。外衣可以是拍摄的镜头,场景的调度以及宏大叙事逻辑等等。但这些外衣,无一不最终指向一个点,那就是影视作品的内核。这部作品在说什么?或者说在讲述一种什么样的事情等等。这才是一部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然而,作为观众,很多时候,可能将自己的注意力被外衣所吸引,最终却忽视了影视作品本身的内核,这也是存在的。
因为观众不是导演,不可能永远的能准确地把握住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的核心,因此,有的时候,当我们过分关注外在形式的时候,或许真的应该看一看内在,也可能是内在的一个方面就行。这种关注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一部作品的全部内容,更有助于我们接近作品的内在核心。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红军与白军》是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本片不仅仅是形式上具有经典性,内容上同样的具有经典性。这部匈牙利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事情。红军自然指的是参加了十月革命的无产阶级人民组成的军队,而白军则是当时的统治阶层的鹰犬。在一个小镇上,白军与红军展开了斗争。
本片的斗争形式看上去并没有太大的起伏转折,所有的斗争集中的核心在于衣服,白军与红军作为主要区分的依旧是外在的衣服,然而内在核心中,两个分属不同阶级的部队在行为上也是具有着本质差别的。白军驻扎的地方,对于当地的原住民的骚扰会变本加厉,而红军则是有相对严明的纪律。白军对于红军更多的是赶尽杀绝,相反,红军虽然也会羞辱白军,但还是会留下一条性命。
然而这种周折并没有彻底的抹杀两个不同阶层的军队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最终决战的时刻到来了,明知寡不敌众,红军依旧是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前,最终英勇就义。
这个故事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如果你不去注意本片的故事核心的话,很容易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导演的镜头使用以及场面调度上。从而完全忽视了这是一部关于革命的电影。
诚然,导演在长镜头运用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且在场面调度上的把控炉火纯青。然而这些游刃有余的技法操作不过是为了展示本片的内在核心而做的陪衬,这部电影完全不是为了作为镜头语言以及场面调度的教科书存在的。
本片的逻辑脉络也很简单,就是记录了一次革命后,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地方,发生的一些不被人重视的故事。对比起十月革命的浩荡,本片中两派的对抗并没有什么太过于宏伟的场面。然而这却是真实的战争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常态。
对于军人来说,战争是什么?对于居民来说战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本不该有太过于复杂的答案,然而当我们会想起那些标准回答的时候,却往往是忽视了人性,忽视了人作为个体的渺小性。红军和白军任何一方作为整体都是声势浩大的。
然而作为个体,他们仅仅是一个个普通的人,中枪后会死,受伤后会求生等等。本片在展现这些细节的时候,真实的让人忽视了这是一场流血牺牲,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是一场会让很多人失去生命的抵抗运动。
片中的所有生命的失去,都是毫无声响的,白军头领被处决,红军战士被集体处决,红军战士在面对三四个白军逼退的时候,只能从钟楼上跳下去求死。平民的女儿被白军侮辱的时候,没有一丝丝的反抗等等。这些场景无外乎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集体犯罪时候,犯罪者的卑鄙。然而这样的内核没有一丝丝的波澜壮阔,却最终会被人忽视。
我们习惯了战争的浩大,习惯了战争的英勇无畏,然而当这种人如草芥,命似鸿毛的真实展现给大众的时候,观众们便对此麻木了。因而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本片的镜头语言以及场面调度上了。全然忽视了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全然忽视了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
任何影视作品,如果仅仅是靠着镜头语言以及调度场面等外在技艺取胜的话,那么他就不应该叫做作品,而是应该被称为是影视教学片段。本片之所以被称为是作品,无外乎还是因为内在核心。
抵抗革命运动发展了几十上百年,然而人们并不会认为这种抵抗是高尚的,是可敬的,当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美满的社会中的时候,很多人早已经忘记了硝烟弥漫的过去。生活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没有前人的铺垫,这样的生活一刻都不能继续,战争虽然会过去,但历史却不容忘记。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