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相通

读《庄子》内篇

齐物论
她,靠着几案静坐,仰着头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种神情仿佛是精神脱离了躯体。
她,聆听着大地的呼吸声--风声,以一颗自然平和明净的心去看待世间万物,以求的明鉴。

她,腾出不受情绪干扰的心,满心欢喜地吸纳她平日里视而不见的真宰所蕴含的万丈光芒,亦或掀开被蒙蔽的心性自然流淌的真性情,它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寄托在平常的事理中,你睁开眼就看到了,闭上眼它也未曾离开。
她,坐端正后,庄子开始正式给她说道:言论是非出于己见,与出于自然的风不同。一件事物被认为"是"的时候,它的"非"也就开始了;一件事物被认为"非"的时候,它的"是"也开始了。"是"与"非"相互依存,永远没有穷尽。
所以圣人不会刻意追求事物的是非对错,一切让自然天道来普遍照耀,也就是任凭是非的自然发展了。

天地与一指,万物与一马,都是没有区别的。旧事物的分解,就意味着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生成,就意味着旧事物的毁灭。其实也无所谓生成与毁灭,它们是相通而浑然一体的。
只有通达的人才会明白万物相通的道理,因为他们不固执地去区别万物,而是把自己的观点寄托在平常的事理之中。
辩者费尽心思以求一致,却不知万物不同就是浑一的,这就叫作"朝三"。什么是"朝三"?养猴子的老翁给猴子喂橡子,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老翁又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名和实都没有改变,老翁只是利用猴子的喜怒心理而顺应了它们。所以说,古代的圣人是把事物的"是"与"非"融合到了一起,而任其自然以成事,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然平衡的境界里,这叫作物与我各得其所,同时发展。
古代的人,他们的认知达到了最好境界。是什么样的境界呢?他们认为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知是最高明的,无以伦比的。
次一等的人则认为宇宙开始形成时是存在事物的,不过事物之间没有具体的区别。
再次一等的人认为万物之间都是有差别的,但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
是非观念一旦显露放大,大道也因此亏损了。大道亏损了,偏好也就形成了。

有人非要搞明白那些根本搞不明白的问题,因而最终被"坚白异同"的问题给弄糊涂了。宇宙有一个开始,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一个未曾开始的那个未曾开始。
大道是从来没有界限的,言论也没有是非标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这样才有了许多界限。
只有非常清醒的人,才会明白人的一生就好像一场大梦,而愚昧的人却自以为清醒,好像对是非知道的很清楚。
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一只悠然自得地飞舞着的蝴蝶,他感到多么的愉快和惬意啊。他忘记了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惊疑之余才知道自己还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庄周和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叫作物与我的交合与变化。

万物表面的形体是有区别的,但是内在的本性无二无别,当你遇见开心的事一定不开心的事会伴随着来平衡你的生活;而不开心的事一旦发生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接下来开心就一直伴随着你了。
庄子,看见她的眸中泛光,于是乘着云气,骑着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不问生死,无问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