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法则:如果别人没有向你求助,千万不要主动帮忙

奇妙心理01/13 16:25心理领域达人独木不成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不可避免会需要其他人帮助合作,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但帮人是有技巧的,若不假思索地善行泛滥,必定会导致恶果,任何事情过了,就糟了。《增广贤文》里说:“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善良的确是美德,但任何事情都需要边界,很多人搞不清楚人性,自以为只要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至少会有不错的结局,但最后往往会被压榨得连渣都不剩。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我们在帮人的时候必须明白,过度帮助只会导致对方产生依赖,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解决而是向外寻找依赖。一旦你停止了帮助,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关系被打破,他们就会滋生怨恨,正所谓斗米恩升米仇。之前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搭了我大半年便车的同事把我拉黑了》:老张和同事老赵住得很近,老张买车以后每天上班都会顺道带上老赵,本来就顺路,老张也觉得举手之劳没什么。刚开始,老赵还会言辞表示一下感谢,但日子久了,老赵则表现得极其自然,准时准点坐车,甚至将座椅调到最大,好让自己坐得舒服。每次一上车就跟坐私家车一样放肆,玩手机吃零食打电话,完全不顾及正在开车的老张。

一日,老张有急事提前走了,没想到,前脚刚走后脚电话就来了,老张刚接通电话就听对方说:“你这人也太不地道了,怎么招呼都不打就提前走了。”老张说:“我有急事,没来及。”但对方依旧不依不饶地说:“那你得提前通知我一声啊,我还着急回家吃饭呢?这个点公司的班车都走了。”老张听了也生气,回道:“那你打个专车呗,我又不是你的专职司机。”对方一听就把电话挂了,老张着急办事也没跟他纠缠。第二天下班时,老张给同事发消息准备出发,没想到提示自己已经不是对方好友了。此后,老赵到处散布老张的人品不行,小气抠门,做人不厚道等等。这就是典型的恩将仇报、农夫与蛇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

你无原则地付出,会给对方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所拥有的是应得的,当有一天你不愿或者没有能力付出时,他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自然而然就会记恨你。帮人可以,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怎么帮更重要,它能将很多罪恶杀死在摇篮里。帮人的第一大原则:对方有想要变好的意愿一定要记住,烂泥是不可能扶上墙的,除非它发生质变,变成质地坚硬的好水泥,但这样的概率很低,所以不要冒险。一个想变好的人,哪怕你只是多看他一眼,他也会觉得自己被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向上。帮人的时候要评判一下对方是否和你有对等的价值,这并不是看人下菜,而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因此在付出与接受中,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感觉,心理相比较接受者更没有负担、更舒服。相应地,接受的那一方则会频繁感受到沉重、压抑。我曾亲眼见证过类似的事件:表姐的家庭条件非常好,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自己相貌好学业好,可谓是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她在大学的时候,喜欢上一位小伙子,小伙子人精神有上进心,唯一的缺陷就是家境不好,但表姐死活就是看上了,家人也表示尊重,两人大学毕业就结婚了。结婚时,表姐的父母出资为小两口买了房,婚后在生活上亦是隔三差五给予经济支持,男方也没有辜负众望,如愿在工作上稳步上升,眼看着一切越来越好,但男方却提出了离婚。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男方忘恩负义,但当我读到了海灵格我终于明白,其实男方承受的东西要远远大于女方。因为以他的能力很难一时半会给予对方同等的回报,若是个有良知的人,内心势必会经受煎熬,若他是个无良知的人,很可能就会出现近些年经常发生的事情,女方被吃干抹净扫地出门。所以帮人的时候,一定要掂量清楚,简单点说就是对方值不值得你帮。帮人的第二个原则:选择帮助更年轻的群体社会上有很多关爱老人的慈善活动,尊老爱幼的确没有错,每个人都会老,那些曾经奋斗过的生命的确值得我们敬畏。

但事实上,每个果都有它自己的因,大部分老人晚景凄凉都是因为在年轻时不愿意为生命负责,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在时光中将自己消耗殆尽。与其帮助他们,不如帮助那些面对困境的孩子,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讲,这也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或许有人会觉得矛盾,为什么社会一边要求我们积德行善,一边又要求我们权衡利弊。因为世界本就是一个矛盾冲突体,只有学会在矛盾和冲突中寻找平衡,种下的因和得到的果才能形成能量闭环,否则就会中断,在其他地方发生意外,这不利于个体和整体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面对一些请求,如果满足了以上条件仍觉不妥,就一定不要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