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推拿师最常用的10个特效退热穴位(家庭护理)
前言:本文筛选了小儿发热比较常用的穴位,对于没有经验的孩子妈妈也很容易上手操作,但要注意区分引起发热的病因,选用相应的穴位。本文退热穴位主要对应四种发热症型,分别如下:
1、风寒发热:就是平时比较常见的受凉引起的发热,有打喷嚏,流鼻涕,怕冷,无汗,发热但一般温度在38.5℃以下,请选择第1-4组穴。
2、食积内热:伴有腹胀、咽痛、食积、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睡眠不安等症状,请选择第5-7阻穴。
3、阴虚火旺: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便干等症状,一般温度不高,多在晚上或傍晚发热,清选择第8-9组穴。
4、邪热高热:主要是由于温邪即西医所说的传染性发热、高热不退,咽喉肿痛等症,主要选择第5~7组穴加上第10组穴配合。
01
四大手法:发汗解表退热
部位: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功效:解表、发汗、疏风、安神
操作次数:每个穴位操作21次,以头部或额头微微有汗为最佳。
注意:这四个穴位是在孩子头面部操作,往往孩子不配合,最好一气呵成,如孩子哭闹无妨效果,反而有助于发汗解表。
操作定位:
1、开天门:眉心至前发髻上一寸,患儿仰卧,两手扶住其头部,用拇指自眉心起,轮回往上推至发际。
2、推坎宫:两眉之眉弓之上,以两拇指侧面自眉心往外分推至眉梢。
3、揉太阳: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之后方凹陷中,以两手托患儿头部,再以两拇指运之,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4、揉耳后高骨:耳后乳突高骨下方1寸许的凹陷中,用手揉之。
02
加强穴位:拿风池
位置:在后头骨之下,发际上凹陷中当顶肌之外陷中
主治:本穴发汗效果显著,往往立竿见影,若再配合推攒竹、掐二扇门等,发汗效果更强。多用于治疗感冒头疼,目赤痛,鼻塞不 通,发热无汗等表实证,虚者不宜掐风池。按揉该穴可以治疗项 背强痛。
如以上操作依然不退热可以加清天河水
03
清天河-温阳解表
部位:在前臂正面自总筋至肘横纹中间成一条直线。操作:以食中二指自总筋向肘窝直线推之。
功效:本穴性微凉,能解表、安神
04
乙窝风-发汗解表
部位:在手背腕横纹的中点凹陷中。
操作:如上图所示用拇指桡侧尖揉之。一般发汗解表退热常与小天心合用。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散寒,治疗腹痛
05
取天河-滋阴清热
部位:在前臂正中,与清天河的方向相反。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肘横纹中点向总结推之,可以沾点温水推,效果更佳。
功效:清热、滋阴、其性大凉。
取天河水属于张席珍流派小儿推拿特有操作,其他流派没有此穴位,但对于退里热、滋阴降火、润肠通便效果尤为显著,一般与推六腑相配合使用。
06
退六腑-通里退热
部位:操作如上图:从前臂尺侧肘尖推至腕横纹头成一条直线。
功效:退六腑善清六腑之热,通脏腑之闭结。像食积要重点推六腑,
07
清胃经-消积退热
部位:如上图:拇指本节末至腕横纹
功效:消积食、降胃气、治腹胀,一般与逆八卦、揉板门、刮四横纹合用治疗食积导致的腹胀或发热更好。
08
二马-滋阴退虚热
部位:如上图:第四五掌指关节后陷偏第四掌骨
功效:滋阴降火,固本培元,温补下元。一般与补肾阴、揉总筋等治疗虚热潮热或盗汗、便干等。
09
倒捏脊-引热下行
部位:如上图:注意方向,从大椎到长强方向沿着脊柱往下捏
功效:滋阴降火,引热下行。善于治疗一切高热、虚热症,注意:风寒发热一般用正捏脊,而次处为倒捏脊,一般与揉涌泉合用
10
少商-滋阴退虚热
部位:位于手大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泻热开窍、回阳急救、利咽的作用。退热用点刺放血的办法,一般再配合点刺肝顶、心顶两穴,清热凉血、泻热效果更好。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除表热风寒发热外,对于里热,无论虚热还是实热最后都要选择性的加上推清大肠、清小肠,给热邪以出路。
如出现高热不退,或有惊厥史,或体质较弱,请慎重,及时就医,本穴位仅供参考,也可以咨询专业推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