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51,52)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字意双解:

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形态(包括精神思想等无形的形态),是特定的客观与主观因素共同促成。(特定的客观与主观因素无不是由道和德衍生而出)这样以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看重德的。道被尊崇,德所以被看重,没有什么来命令它们、它们实在是遵循了自然啊!可以这样讲: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而万物“生命历程”中的生长发展、成熟结果、抚养保护又确实也是由本身来完成的。给了万物生命却不占有,做了许多事情却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成就了万物却无意主宰,这就是玄妙无比的大德啊!

旁注:

“势”既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还包括了心理环境。同时,它还包括了其他。在一定意义上环境也是一个大之又大的概念,“势”理应被包含在环境之中而非等价,所以许多人将“势”简单理解为环境是不妥的。“道”生成万物后,“德”就如影随形般附着在万物之上。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比“道”略为“具体”些的“德”来说,它虽然也充盈于宇宙,但它又存在缺失空间(真空)或者说有时侯在某些具体的事物身上“德”是比较弱的。

在理解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德”是受牵制于“道”的,无道便无从谈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对人类来说,非常难做到。试想:你我帮助了他人却从不居功、占有而全部把功劳算在他人头上,能做到吗?而道和德可以!为什么?道和德可以转换出世间一切,它们是规律、机遇、勤奋、天赋、自身……当你我在感谢、感恩父母、自己、他人等时,最终都可以归结于道和德的头上。道和德还需要宣称自己的伟大吗?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字意双解:

一切都有起始,(起始)这是万物得以出现的源头。既然知道了源头,我们就能认识万物;如果源头和万物都被我们掌握了,那么就没有什么危险可言。堵塞关闭住人们对一切“欲念”的“出口”,则终身都不会有烦扰。如果打开人们对一切“欲念”的“出口”,则麻烦纷杂。能体察细微叫做“明”;能妙守柔弱叫做“强”。(如果能够)运用自身光芒来指导照亮自身,自然自身就不会发生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变的“常道”。

旁注:

起始是万物的源头,这等于说一是一,跟没说无异!老子没有讲清整个宇宙的起始是什么!是无吗?无又是从有中出来的!?如果我们来分析探究宇宙中的某一事物的起始好说,万物的起始真的难以讲清,因此在本章老子采取了假设的求证方法“既得”、“既知”。贯穿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便是强调事物的反朴归真,反朴归真一定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吗?书者不敢苟同。

事物的最初的确有许多优点,但事物一旦“诞生”势必要发展。只要承认事物的发展性,那么事物的永远停留静止就只能是一相情愿而已!怎样才能从无到有?必须经过发展才是。塞其兑、闭其门就可以终身没“病”吗?终身没“病”只会发生在没有出生的事物身上!老子在强调“道”重要性的同时在本文也承认了“自身解救”的重要性:“道”生发了万物,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一个事物身上(比如你,我),个体的自强自立是必不可少。大的外在“环境”再好,永远不能保证在其内部生存的你我就可以“无遗身殃”。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读懂老子《道德经》,从悟透一个“玄”字开始

    古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一种思想主流.那么,什么是玄?玄学又是讲的什么呢? "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9,80)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字意双解: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很难彻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3,7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字意双解: 知道的再多也仍然能认识到自己还有不知到的,这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9,7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7,68)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5,66)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