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5,6)
解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字意双解:
天地(似乎)不偏爱任一事物,任其自然生息;圣贤似乎不偏爱任何人,任百姓自然忙碌。天地间难到不如同无限大的风箱吗?保持协调则“能量”不减,打破平衡则“能量”消耗。(许多事情)多言(尤其是解释)无益,不如默守(任人们各自来理解)。
旁注:
老子在本章似乎在强调万物的“平等性”、“一致性”以及平衡。在道理上讲,老子的观点是正确的,事实上却有行不通的地方。“易学”认为宇间万物无不遵循“一”与“二”。“一”即统一性,“二”即差异性。如果没有了差异性的存在,宇宙将不能称其为宇宙,“道”也不能称其为“道”。随之,偶然与必然也不复存在。
世上有“虚而不屈”的事物吗?只要承认事物的发展性,那么彻底“虚而不屈”则是不存在的。但你我要同时认识到发展中的平衡、匀速运动下的实现加速等不可质疑。 另外,有时我们给出答案给别人或者别人给出答案给我们都未必是好的事情!自己走的路,自己的感悟,全部正确是夸大,至少自己内心认为要“塌实”些。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刘晓林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字意双解:
孕育万物的“道”永恒而存,这叫做绵延不息。绵延不息的“器门”,这称之为天地之根。它无时不存在于宇宙间,无穷无尽。
旁注:
谷神借指“道”,玄牝用来形容“道”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力。在我看来,“道”包括客观、主观及主客的最大限度的“渗透”。既然如此,在人类诞生前“道”已存在,人类诞生后“道”依然存在。而“道”自何而来?因何而生?老子也说不清。
在这一点上赵朴初大德也有类似的观点:因缘不可无上推,即无上因不知。物出则“道”出,物不出“道”亦出。我常想:在宇宙出现之前,“道”已然而存。它存在何处?需要时它便“跳”出来!不需要时它即使“藏”着,但你我若忽视它的存在又会受到它的惩罚!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