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专栏】屈建修:沿黄路之行——党家村

【内容提要】因年龄关系,在内心深处依旧留着古村落的记忆。但是,现在的村子里,砖瓦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却已经少之又少。古风古韵被砖混的流风代替,像“党家村”这样的古建筑群能留下来是一大幸事。

沿黄路之行——党家村

屈建修

黄土圪崂里距今已有680多年历史的党家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其教育的普及。遇老者闲聊,其祖党恕轩,元至顺二年(1331),避难于此,挖土窑居住,租田谋生,娶妻生子创“党家村”。因地域文化影响其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世代相传今已二十五代。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之亲定居党家村,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代。

清朝前期党、贾两姓经商。至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有“日进白银千两”之说。而清末道光到光绪的60年期间,村中就出了一名进士、五名举人、七个贡生、四十四名秀才。私塾、义学是期间的亮点。与此同步,党家村的建筑也进入一个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前后持续百年,村中的祠堂、庙宇、文星阁也是这一时期修建的。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成就了关中地区至今保护最完整古代村落。

“党圪崂”便以“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而蜚声海内外。“以文催商”的形式至今在党、贾两姓族人中依旧流传着。

站在高处望,党家村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侧,所处地段呈葫芦状。黄土塬旁的水流着,南北斜坡,东西通达的天然地势,拒寒流于西北,温润而不燥,闻风而清凉。入景门下坡,身旁的树翠绿翠绿的,花幽香而无名。入村街边的买卖淡而忙碌,老者门前坐着,小孩嬉戏打闹,猫狗各自悠闲着,一幅典型的山村图景。街道狭小,有七柺八巷,房屋错落而有序。青砖琉瓦经历百年风雨依旧清秀而安详。门楼千姿百态,马石雄健,祠堂的陈述,文星阁文曲荟萃、有节孝碑礼仪,避尘珠的庇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居舟上,舟行水中演绎着历史。

在这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映在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中,让游历的人们感知,而阴阳八卦的布局更让人感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建筑,特别是古建筑没有过多的研究,但细心观看却是必须的,留下的雕刻美轮美奂。党家村的遗存集雕刻艺术、建筑艺术,对今日更显弥足珍贵。

一百多座的“四合院”以“井”字、“丁”字、“十”字相连续。院子不大,进士第和翰林第四合院主体建筑大都是一砖到顶,三层或五层摞檩,有楼阁、门楼斗拱。门楼下方有门墩石雕,上挂匾额,大多题“耕读传家”“孝弟慈”之类。砖雕图案的照壁,或“福禄寿喜”或“百花争艳”。家训箴言比比皆是,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这即体现了文化的厚重,又预示着追求与向往,书香之气甚浓。

因年龄关系,在内心深处依旧留着古村落的记忆。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现在的村子里,砖瓦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却已经少之又少。古风古韵被砖混的流风代替,像“党家村”这样的古建筑群能留下来是一大幸事。

出于人的本性,上百,上千年的不变传承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固有的传统往往会因为人的因素而被时髦代替。但却因此丢失了传统的美。中华文明诸领域的缺失很显然也是文明冲突的产物。所以,中华文化真正的内涵如何传承显得格外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