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给孩子“边界感”,一位老人对我的告诫

每天一篇原创好文推送。

投篮,Lisa摄

我经常带孩子们在家附近的公园“逛荡”,估计社区的好多人都认为我很喜欢孩子。别人和我聊天,经常也是围绕着孩子。

今天和一位老人聊天,得知她有三个子女,我就请教她关于孩子的行为教育问题。孩子们越来越大了,需要让他们知道一些终身受用的“规矩”。上一篇文章《有经验的加拿大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们的独立行为培养,我知晓了很多具体的细节。除了独立性,还有哪些关键的行为要素,是我必须要重点关注的呢?

针对我的问题,老人给了我坚定而简洁的回答“你需要教给孩子边界感””。

“边界感?什么叫边界感啊?”我有些不明白这“边界感”的具体内涵。

“就是要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啊!”她回答我。

啊?本来以为这“边界感”是一个简单易上手的东东,没想到是这么一个“复杂”的普世真理。老人家似乎是看出我的“失落”,接下来,就给我讲个三件小事,让我又感到建立孩子“边界感”并不那么复杂,也是很容易上手的。

让孩子知道:

父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戏水,Lisa摄

老人有三个孩子,为了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他们在孩子们大一点后,就买了一个很大的房子,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独立房间和洗手间。老人的先生是一位学校的校长,公务繁忙,为了便于通信,家里装了一部固话,每个房间安装了分机。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即便在加拿大,电话也是比较贵重的,主要是话费比较贵,手机就更不流行了。

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朋友越来越多,即便放学后,也喜欢和同学、朋友通过电话聊天。三个孩子,一部总机,总是排着队打电话,而且老人担心影响丈夫的工作,就和孩子们谈。

“爸爸工作很忙,这部电话对他很重要。学校有可能有事找他,学生有可能有事找他,家长也有可能有事找他.......你们不能一直用着电话,否则别人打电话找爸爸就一直占线,打不进来。”她和孩子们说道。

“妈妈,我的事情也很重要!要是您觉得不方便,就给我房间单独安一部电话,或者给我买一个手机好了!”大女儿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余两个孩子也附议。

“好啊!我可以出钱给你们安装电话,但前提是,话费你们得自己付。”孩子们听到妈妈说,可以帮忙安电话,一下子都很激动。

接着,老人把这几个月的账单拿出来给孩子们看,一笔一笔地算给他们听,孩子们听完后,集体陷入沉默。

摘苹果,Lisa摄

“为什么爸爸不能帮我们付电话费账单?”小女儿问道。

“爸爸已经为你们付了很多账单了:家里的水费、燃气费、电费、房子的地税、冰箱里的食品、你们的书本费、培训班的费用.........”她把家里的开支一一列举给孩子们听。

“爸爸已经为你们生活与学习必需,付了很多账单。可电话费不在必需的额度里面,故而需要你们自己承担。你们可以考虑一下,如果自己能承担这笔费用,我就给你们安装分机;如果不能,就只能按照我前面说的规则,尽量减少讲电话时间,尤其是爸爸可能需要用的时候。”她最后对孩子们说道。

摘苹果,Lisa摄

你猜怎么着?最后,三个孩子都没来找她安装分机,也没人再抢着用电话,都尽量把爸爸用电话的时间让出来,即便要讲电话,也三言两语结束谈话。

她告诉我,即便在家里,也需要让孩子们明白“父母”与他们的边界,什么是父母可以为他们做到的,什么是父母不会做或者不能做到的。

这点很触动我,我想起在中国,有多少父母在“超负荷”地为了孩子,到头来却没能养出“感恩”的孩子,反而养出“吸血鬼”般的孩子啊!

看了今年的春晚,辰辰问我“找爷爷借钱,真的不用还吗?”菲菲在旁边激动地说“哥哥,那我们找爷爷借钱买玩具吧!”我甚是无奈,对他们说“借钱当然要还啊!而且爷爷都退休了,你们忍心去找爷爷借钱吗?”他们俩似懂非懂地摇了摇头。我想春晚的这个节目,应该是映射了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吧。

让孩子知道:

做客能做不能做的

辰辰作品,Lisa摄

老人说,要带孩子们去别人家做客,她通常会告诉孩子们,在别人家,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

例如,要使用别人家的洗手间,需要问一下“我想用你们家的洗手间,可以吗?”

女儿小的时候,很不解“妈妈,我上厕所,为什么要告诉别人?”

她会回答“如果在家上厕所,不用告诉任何人;但去别人家做客,使用人家的卫生间,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

慢慢地,孩子们都养成了很好多的习惯。在外做客,行为得体大方,别人都说她家的孩子很有“教养”。

这个细节,很多家长都不重视,有些孩子到别人家去做客,翻箱倒柜的,主人家嘴里说“孩子嘛,没关系的”,但心里肯定会觉得这孩子没“教养”。或者看似童真地问主人家一些隐私问题或者忌讳的事情,弄得对方难堪。主人家可能不会真生孩子的气,但肯定也会不舒服。

“教养”“家教”,往往就体现在这些“小细节”上。我婆婆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自己把孩子教乖一点,免得在外让别人说三道四的。”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怎么尊重个性,我想,基本的礼仪礼貌,还是要教给孩子的。你小时候不教给他,未来的某个时候,“别人”也会给他上这么一课,而你的孩子,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放风筝,Lisa摄

让孩子知道:

在外处事的一些底线

老人讲,孩子们上中学后,就非常独立了,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时间比与家人呆着的时间还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就得教会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底线,就是“红线”,什么时候都不要逾越的。

她和每一个孩子讨论,和每一个孩子约定了个性化的处事底线:

例如,她和女儿的约定“大学之前,不能在外过夜。”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必须得回家睡觉。

再如,她和儿子的约定“不能吸大麻!”无论谁、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能做这件事。

她没给我讲每一条约定,但说和每一个孩子都约定了3-5条,简单明了,很容易记住。这几条的约定,是她和先生反复斟酌之后,引导着孩子们达成的共识,只要不触犯这几条,无论青春期多么叛逆,都还在可控范围内,出不了什么大事。

庆幸的是,她的孩子们,青春期没那么反应激烈,很平稳地度过,偶尔的叛逆,因为没触犯约定,他们都选择了包容。

公园一角,Lisa摄

听老人讲完这三件小事,我很佩服这样有“智慧”的父母!

我们常常会对那些没有“底线”的人,敬而远之;也常常被那些没有“边界感”的人,弄得很不开心。也许,我们可以向这位“智慧”的老人学习,让孩子做一个有“边界感”的人,这或许会让他受益终身。

记得点赞&在看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