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印象锦屏之宜阳城中古建城隍庙
当您走进今日繁华的宜阳县城,迎接您的是林立的高层建筑,如画的滨河公园,清清洛水,依依青山,但唯一的遗憾就是您已经看不到宜阳这一座文化古城的古迹了。
踏过狭窄的宜阳县城老街,几家仅存的古迹民房稀稀拉拉的藏在许多新式的钢筋水泥建筑中间,显得异常的破败,萧条,是那么的不协调,唯一的古城门通贤门顶上荒草丛生,墙砖碱蚀的已不像样子,通贤门下大渠水日夜流淌,似乎在为宜阳古迹的沦丧而扼腕叹息。
昨天,我终于找到了宜阳县城唯一保护还算完好的古建筑——宜阳城隍庙显佑殿。据《宜阳县志》记载,“宜阳城隍庙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历经清顺治年间知县罗尔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张铨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杨大琨继修,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三月竣工,历时4年,修大殿5间,献殿3间,寝楼5间,东西廊房20间,山门3间,舞楼3间,左右广生殿、黄箓堂各3间,西厦房5间,道会司所6间。庙内有明、清碑刻三通。20世纪40年代,县城新建寿安小学(现中街学校),将城隍庙大殿显佑殿内的城隍爷移往后祠新建的城隍庙。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明太祖朱元璋当游方和尚时曾栖身于城隍庙,做了皇帝后,为报城隍神之恩,将城隍神大行封赏。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河、平涤四地城隍为“王”,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各州城隍为“绥靖侯”,各县城隍为“显佑伯【显(灵)佑(我之)伯(老者)】”。
如今留在中街学校后门上的“显佑伯”的匾额即来历如此。“显佑伯”下有一副对联:“花言巧语难哄我,铜心铁胆放过谁”,恰当表明了城隍庙的职责。这副刻于石头上的对联是民国十五年重修城隍庙时所镶的,它告诉人们,任何欺诈都逃不过城隍的眼睛,他会秉公处理,为人们主持公道,以此来警示人们诚恳待人,勿存欺诈。
解放后,宜阳县城隍庙旧址被县城中街小学所占,由于保护意识淡泊,加之五十年代末的破四旧思想,城隍庙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为了腾地给西街学校扩建校舍,城隍庙的山门、舞楼、献殿、寝楼、东西廊房等被相继拆除,如今仅存城隍庙大殿显佑殿,也已成为中街学校的仓库和办公室,城隍庙的文化遗存亦然没有,只有透过显佑殿气势雄伟的歇山形房顶,环环相扣的木榫构架,檐牙高喙的飞势四角,才可见当日的城隍庙是何等的气派。
一座文化古城,需要的是文化的内涵,探寻历史的遗迹,不能单单从不多的古籍文献中去寻觅,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也太需要历史的内涵了。
保护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宜阳刻不容缓!
2013年8月5日于静怡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