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报警么?|去他的旁观者效应
「快救我!报警!我被强奸了!」
美国时间2016年4月13日晚11时57分。
此时的我无法平静地思考,脑子里塞满了问号,但是感谢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因为我知道如若遇到危险会有人报警,而警察能在两分钟内出现。
最近压力很大,考完试跟朋友出去放松了一下。回家时已经很晚,路上的行人也都神色匆忙。朋友第二天要早起上班,所以想赶紧回家,过马路很着急,还没完全变灯就拉着我走。路过一辆等红灯的车,我下意识扭头道歉,却发现他垂着脑袋,手也没在方向盘上,没多想,以为他就是低头看手机。
等我过了马路,信号灯已经变绿,他似乎还是没有要走的意思。我定睛一看,司机并没有在玩手机,而是呈熟睡状。我当时觉得有点奇怪,跟朋友嘟囔了一句:
「这司机真逗,红灯等太久,睡着了么?」
朋友随口说了句:
「真是啥人都有。」
等车的地方就离司机两步远,我对异常情况向来比较敏感,所以就一直盯着他看。
绿灯已经变了很久,他还是刚才那个姿势,我终于觉得不对劲了,拉着朋友过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上前轻敲了一下窗户,没反应;然后使劲重敲,还是没反应。我扭头跟朋友叫道:
「不对!他不是睡着了!他失去意识了!我们是不是应该call 911!」
朋友是美国人,我以为他们很习惯报警,结果当时他的态度是:
「呃,这个,我也不知道,呃」
他就一直支支吾吾的,然后拉着我去了旁边的麦当劳。我以为这是他们什么传统的应急方式,麦当劳里有保安还是有紧急按钮?
但是进去之后,他就东张西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的样子。我问:
「咱们进来是要干什么?」
他说:
「告诉店员,让他们报警。」
我当时就「what the fuck and are you kidding me」了,干麦当劳什么事啊!然后赶紧转身出去看司机的情况,后面已经堵了几辆车,我上前告知情况,以为后面的司机会报警,但结果那司机说了句:
「fuck!」
然后掉头走别的路了。
我当时有点着急了,那个司机已经昏迷了至少十分钟,可能有生命危险,我一边敲窗户,一边打电话报警。电话瞬间接通,我因为情绪紧张,支支吾吾说不太清楚,旁边的朋友竟然也没有要帮忙的意思。我在车旁一系列奇怪的举动,引来路人围观,然后我瞬间开启社会现象敏感模式,开始注意整个事件的走向:
在我打电话的同时,至少有三个人也在同时报警,至少有四个人在尝试砸开车窗,而挂掉电话之后,至多两分钟之内,出现了至少三辆警车,一个警察砸窗,一个警察抢救,然后在一分钟之内抬上了救护车。
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
警察出警真快
旁观者效应真的没有那么难破
多好的社会榜样
可能没法和这位一直犹豫的朋友愉快地玩耍了
所幸在我想第4点的时候,朋友羞愧地说了一句:「我当时不应该犹豫的…」然后我们上了车,一路无话。他在为刚才的事情不好意思,而我在担心那个人的情况,怕一开始耽误的十分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出现生命危险时,抢救黄金时间往往很短很短,一丝的犹豫和迟疑可能就错过了一个生命。
溺水者停止呼吸后,三分钟可恢复的溺水者占75%,4分钟可恢复的占50%,而5分钟可恢复的只有25%。所以溺水者在挣扎时如未被及时救助,就等于被宣布死刑了,因为即使救护人员在第一时间接到求助电话再赶到现场平均需要9分钟。
在炎热的夏季,被锁在车内的宝宝,在十五分钟之内就可能因为极速升温的车厢而因热射症状而死亡。
因食物噎住而造成的死亡,可在十分钟之内发生。世界上因突然噎食窒息而死亡的人数比被枪暗杀,飞机失事,触电,遭雷击致死的人数加起来还多。而相比国外,我们的急救措施相关培训实在缺乏,导致有救人的心,却没有救人的能力。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都与你无关,但我觉得每一个事件都和我直接相关:
我可能有天晕倒在大马路上,然后失去意识。我希望那个时候有人能停下来确认我不是睡着了,然后毫不犹豫拿出手机报警。醒来时可以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心。而这个信心不是干等别人来做就能实现的,因为你就是「别人」之一。
我的这个想法也不是平白无故来的。之前看过一个节目,叫《What would you do?你会怎么做?》里边的一个视频就是测试人们在发现一个婴儿被关在紧闭车门的私家车里会怎么做,有人毫无反应地走过,也有人第一时间报了警,其中一位女士被采访问道为什么毫不犹豫的时候,她说:
「我也有个宝宝。假设有一天,因为某种原因她被独自关在车里,我希望路上的行人可以做一样的事情。」
其实报警是在救自己。
借这个事情说说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什么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造成旁观者效应的原因
已经被广泛认同的原因大概有两种:责任分摊,社会榜样缺乏。而让我在文章开头写道脑子里有很多问号的是人性冷漠。
1 责任分摊
多人围观的时候,个体感受到的不出手相救的愧疚感会大幅下降。旁观者越多,愧疚感越小。一方面,下意识觉得,一定有别人报了警吧;另一方面,即使我没有帮助Ta,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那么多人没动呢。
2 社会榜样缺乏
我们在有任何举动之前,总会看看周围人的反应,如果没人行动,似乎自己就没有了做出反应的理由。而这种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可能就是从「经过有人围观的路边,你妈妈一边拖着你走一边说别凑热闹」开始的。从此,「别凑热闹」就变成了咒语。当然我知道保护孩子是这种行为的一种原因,但是我担心,当你的孩子有一天被陌生人当街掳走的时候,大家都「别凑热闹」咒语附体,那可怎么办啊?
有个研究显示,婴儿六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模仿亲近的人的行为了;一岁的时候,知道捡起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两岁的时候,会学习各种帮助技巧,比如安慰哭泣的妈妈。如果父母能够时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根本不需要额外的家庭教育,孩子模仿得很快,而这种帮助人的习惯养成会发展成人格的一部分。而人格是不容易改变的。
3 人性冷漠
回到家之后我的情绪很复杂,我打开电脑,开始看各种国外社会实验的视频:掳走孩子的,当街对女人暴力的,噎食窒息的,溺水的......看得我百感交集,一会因为有人可以毫不犹豫出手相救而感动得直哭,一会对竟然有人脸上可以没有一丝表情而恐惧人性的冷漠。我理解你在想出手相救的时候会犹豫,我理解你不会做出行动但至少情绪上会有变化,但是我真的不理解,无动于衷是什么感觉。
破解就一个逻辑
如果你在大马路上昏倒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不小心溺水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被困在车里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在大街上被骚扰了,你希望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如果你不介意自己陷入危险的时候,大家都漠然路过,那么,嗯,你也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继续走你的路,只是担心那条路会不会过早让你接近危险和死亡。
看过上文提到的那个视频,我被影响了,我实践了之后,我朋友被影响了。这次事件中,当时那么多人在帮忙,我相信观者有心,之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记忆中就有可被提取的榜样画面。人类的学习和其它动物一样,都是通过模仿。
也许你觉得自己没那么勇敢,不要紧,保护自己最重要,但即便躲在角落里悄悄打个110,你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