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第一讨论班中的光学模型

拉康第一讨论班中的光学模型

作者:吴张彰  何逸飞  谭羽辰

本文是笔者三人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的卡特尔小组,在阅读拉康第一个讨论班《弗洛伊德技术论》(Les écrits techniques de Freud)的工作中的一些总结和体会。鉴于国内学习拉康起初总是涉及“镜子阶段”,而“镜子阶段”这一初始问题似乎一直处在一种模糊和混乱之中,因此笔者三人试图对拉康第一个讨论班中的光学模型做出相对清晰的描述和解释,以求从光学模型出发,来理解镜子阶段。

当然,熟知拉康文献的朋友都清楚,拉康的著作集《Écrits》第二部分收录了一篇有关镜像阶段的文章《Le stade du miroir comme formateur de la fonction du Je》。但众所周知,拉康著作集文风极其晦涩,而且往往只是给出已经成熟的论点。而在其讨论班中,拉康的表达相对口语化,并且讨论班也能展现拉康思考、讨论的相对完整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相对于《Écrits》,讨论班对于读者而言更加友好。因此,笔者等决定直接从第一讨论班入手,而暂不涉及到这篇文章。

现在,我们直入主题,拉康的光学模型示意图如下【1】。

对于这个模型,首先,我们可以稍微描述一下。左上角是眼睛,最右边是一面凹镜,图中部的下方是一个盒子,盒内倒置了一束花,盒子上面是一个花瓶。如果没有凹镜,我们的眼睛就看不到盒内的花束,而只能看到花瓶。但是通过凹镜对光线的反射,我们就会看到盒子下面倒置的花会显现在盒子上面,而且花会变为正置的。因此最终我们能看到的图像是:花插在瓶子里

如图所示【2】:

那么,拉康想用此图说明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借用一点物理学基础知识,即实像(image réelle)和虚像(image virtuelle)。

实像:实像是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使底片感光,所以叫实像。

虚像:实际光线通过反射或折射后的反向延长线汇聚所形成的像,叫作物体的“虚像”。虚像是实际光线所不能达到的,因此不能被光屏承接。

根据物理学上的定义,光学模型中,眼睛最终看到的“花插在瓶子里”的这个像是实像。因为盒子里倒置的花经过凹镜的反射,其成像在花瓶处,这个像是由光线的实际汇聚而形成的。因此这是实像。

在理解了这些物理学背景之后,我们看拉康是如何用光学模型来进行隐喻的。

首先,眼睛这个位置代表着主体S,也就是最终接收形象的那个背后的主体。花瓶代表着主体的身体(le corps),而花代表着被欲望的客体、本能的客体(les objets du désir),凹镜代表着大脑或大脑皮层(le cortex),最终成像的“花插在瓶子里”这个实像,代表着儿童早期自我的形成——客体通过皮层被整合在了身体里。

众所周知,儿童在出生后对于身体的感知是非整合的,也就是拉康所谓的破碎的身体。儿童一开始并不能有效地感知自身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器官的位置,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发育程度不够。而当大脑发育相对成熟之后,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就可以完全投射在大脑皮层之上,也就是我们在中学生物课上学过的“皮层小人”。如图:

因此,拉康在这里描述的其实是婴儿脑部发育成熟之后,皮层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投射完型(Gestalt)。因此这个最终的成像是一个基于皮层发育的形象,也就是一个实像(image réelle)。

这个实像其实是一种混合:一部分是瓶子,这个瓶子是实在的,因为它是被眼睛直接观察到的,并没有经过凹镜的反射;另一部分是倒置的花,花则是经过凹镜(即皮层)反射之后形成的,因此是想象的。也就是说,这个身体的完型是由实在的(réel)和想象的(imaginaire)。这意味着,此时精神领域中的身体表象和实在的肉体完成了统一,儿童可以感知和支配自己的身体。但这个身体的完型是一个预备性的(anticipé)、预形成(préformé)、预成熟的(prématuré)自我(le moi)。

在第一讨论班中,讲完这部分的光学模型后,拉康用了两个案例来进一步理解身体(即容器)和心理表象(容纳物)在光学模型中的关系,也就是克莱因(Klein)的小迪克(Dick)个案和Lefort的狼孩个案。

尽管这些个案讨论涉及一些细节和干预,而拉康更多是在为阐述自身的理论做铺垫,因此关于这两个个案的讨论,笔者不在此展开。总之,拉康想要说明的,正是依靠大脑(皮层)的发育,儿童在精神世界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身体形象,即预备性的自我。这个预备性的自我是之后自我的雏形,也是其基础,也是镜像关系的基础。这时,儿童对自身形象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也就是说一个儿童的现实(réalité)已经形成,但这个现实是想象和实在的混合,其边界尚不明确。显然,这幅图未能澄清拉康在镜子阶段中所表述的东西。为此,拉康重新制作了一个图示。

现在,我们进入第二个图,拉康把第一个光学模型做出了一些修改【3】:

第二幅图中,眼睛的位置被放到了花和凹镜之间。眼睛前面加了一面平面镜。当然在这幅图里,瓶子和花的位置颠倒了,按照拉康的说法,这个颠倒不是出于理论考量,故此处不做深究。同样,第二个光学模型最终的成像结果也是瓶子和花合体在一起。不过这个像此时成了虚像,因为根据我们上面的定义,这个像是在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汇聚而成,因此这是个虚像。

那么这个图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这里多出的平面镜代表着大彼者(l'Autre)。在主体形成预自我之后,这个自我经过大彼者的反射,最终形成一个虚像,即一个自我理想(ldéal du moi)。但是,这个虚像是源自于一个实像(即第一个图中的最终形成的实像),只不过这个实像经过平面镜的反射而成了一个虚像。因此,这个经过大彼者反射之后成为虚像的自我则多了一个符号性的(symbolique)维度。而第一个模型中的实像自我则仅仅只有实在和想象两个维度。这里也就是符号通过大彼者的介入。

事实上,拉康在这里想阐述的就是,大脑皮层成熟后,儿童还没有完成其自我形成的道路。皮层成熟后形成的自我只是一个想象性的自我表象,这个表象是混淆的,没有边界的;当这个预自我与大彼者(母亲作为代表)交互,符号的维度就介入了进来,自我也便有了边界,“这是你,这是妈妈”。通过符号的介入,小主体对自身的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相对清晰的认识。这种有统合,有边界的自身形象便是理想自我(moi idéal)

而这里也正好回答了弗洛伊德有关两类自恋的疑难。第一个光学模型对应弗洛伊德的原初自恋(narcissisme primaire),即自若(auto-érotisme);后者对应次级自恋(narcissisme secondaire)。这两种自恋都是为了自我的形成,这个自我因此首先是一个想象性的形象,这个形象也就是生物繁衍过程中,繁殖的真正产物——型的像(image de type)。

最后,这两个光学模型与镜子阶段是什么关系呢?光学模型就是在描述镜子阶段,这部分留待读者思考。

最后的最后,本文是笔者三人的反思和理解,不保证百分之百正确,但是应该基本把握了拉康在这里的原意。如有疑惑,欢迎各位专家指正和讨论。

本文授权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官方公众号和张涛师兄的公众号“无意识的再发现”。

1 拉康第一本研讨班,Seuil版第七章《想象的拓比》(La topique de l’imaginaire)92页。

2注3:同上第143页。

3 这里拉康明显借用了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在此不再展开。

作者简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