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导读(二)之周易与文化的关联
Copyright©八卦历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周易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八卦历史。心中有八卦,走遍天下都不怕。
《周易》导读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周易》的介绍;《周易》与文化 ;《周易》的启示。本文讲第二个内容,《周易》与中外文化的关联。文章约410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文章内容丰富,建议收藏阅读。
文章主要分六个方面:
一﹑《周易》与诗
二﹑《周易》与中医
三﹑《周易》与养生
四﹑《周易》与金庸武侠
五﹑《周易》与二进制
六﹑《周易》与韩国国旗
一﹑《周易》与诗
《周易》作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一部典籍,从修辞角度看,其词汇堪称精美。钱钟书夸赞《周易》文辞精美:“适供词人之寻章摘句,含英咀华。”
《易经·中孚·九二》(第六十一卦)曰
鸣鹤在阴,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与尔靡之。
其大意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小鹤在一旁应和。我的酒杯中装着美酒,愿与你一同畅饮。
这一爻描写的是鸟类互相应和,相与为欢,以起兴主人邀请朋友共席共宴的友好情谊,表达一种和谐友好的情感。
二﹑《周易》与中医
医与《易》是相通的,《易》中含医,医中含《易》;《易》为医之体,医为《易》之用。(《易》具有医学中的道理,医学是运用《周易》的道理治病救人。)
《黄帝内经》运用《周易》中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创立了中医阴阳学说,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为中医理论奠定了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与本。”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二是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三是饮食劳倦。
这些原因又可以归纳为阴阳不和,从而造成阴阳偏盛或偏衰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人体正气和致病病邪两个方面。人体正气有阳气和阴精之分,致病病邪有阴邪和阳邪之分。中医总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外寒,阳虚则内热。”阳邪致病,会出现阳盛伤阴的热症;阴邪致病,会出现阴盛伤阳的寒症。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则出现虚寒症;阴气不足而不能制阳,则表现为虚热症。
因此,中医治病原则为:协调阴阳,整体调养。即“头痛不医头,脚痛不医脚”。对于热症,给予寒凉的药物以治其热,即“热者寒之”。对于寒症,给予温热药以治其寒,即“寒者热之”。对于虚热症,则需滋补阴气以潜阳,即“阳病治阴”。对于虚寒症,则需益阳以消阴,即“阴病治阳”。
三﹑《周易》与养生
1﹑“自求口实” 饮食是人生第一需要
《周易·颐》曰(第二十七卦):“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颐卦象征颐养,坚守正道,可获吉祥。考察他人的养生之道,可知靠自己获取口中之食的道理。
2﹑因时制宜
《颐·彖传》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其大意为: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能并推及天下的百姓。养生因时制宜的道理太伟大了!
养生要因时制宜,时包括年龄﹑季节﹑时令﹑潮汐。正当的养生之道不应千篇一律,不能违反日夜作息规律,要注意季节时令的变化。
3﹑节饮食
《颐·象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其大意为:君子应该说话谨慎以养德,节制饮食以养身。
《管子·形势解》曰:“起居适,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体累而寿命损。”
4、戒贪欲
《颐·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其大意为:灵龟借喻正当的养生之道,朵颐鼓动两腮吃东西。看到他人吃东西,自己垂涎欲滴,竟然放弃自己平常遵循的正当的养生之道,因而凶险。
这一爻告诫我们,不可轻易放弃改变自己平时所奉行的养生之道,因此必须戒贪欲。
吴兢《贞观政要》曰:“乐不可极,极乐成衰;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四﹑《周易》与金庸武侠
1、降龙十八掌
此招式名称参考自《周易》,丐帮的镇帮绝学。特点是刚猛威武,刚柔并济,极耗内力。出现于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
北宋期间为二十八掌。萧峰因契丹人身份被驱逐出帮,他将二十八掌减了十掌,成为降龙十八掌,由义弟灵鹫宫虚竹子代传,由此世代传承。
襄阳沦陷时,郭靖和黄蓉把掌法秘笈藏在倚天剑内。南宋末年,继任帮主耶律齐由岳父郭靖传授学全,其后人根底较浅,最多学到十四掌。
元末只剩十二掌。后来周芷若取出屠龙刀倚天剑中之秘笈,发现了降龙十八掌,最后完整的降龙十八掌落在张无忌手上。
第一招:“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卦》中上九:“亢龙有悔”。是降龙十八掌的根本。精要在于有余不尽,一掌之出,必须留有余力,击敌三分,留力七分。
第二招:“飞龙在天”。出自《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高飞于天空,有利于见到德高望重的大人物。腾跃半空,居高向下给予敌人痛击。
第三招:“见龙在田”。出自《周易·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田野上,有利于会见德高望重的大人物。转守为攻,可拆解敌人擒拿,顺势反攻,使出又重又快的拍击。
第四招:“鸿渐于陆”。出自《周易·渐卦》(第五十三卦)的九三:“鸿渐于陆。”大雁不在水边栖息却飞落在陆地上,有凶险。在于巧。
第五招:“潜龙勿用”。出自《周易·乾卦》初九:“潜龙勿用。”龙潜藏于地下,养精蓄锐,暂时不宜施展才能。劲收于内而不发,敌人若敢试其锋而硬碰者,必难幸免。
第六招:“突如其来”。出自《周易·离卦》(第三十卦)的九四:“突如其来如。”来的非常快,出乎意料。去势奇快,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在对手未反应之前,给予致命一击。
第七招:“利涉大川”。出自《周易·需卦》(第五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需卦象征等待,真诚的坚守正道,光明亨通,有利于办大事。表面平平无奇,实质上猛力聚于掌,可震碎敌人全身筋脉。
第八招:“震惊百里”。出自《周易·震卦》(第五十一卦)的卦辞:“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ang)。”。巨雷轰鸣,百里震惊,祭祀者却没有被惊吓洒落一滴祭祀的酒。掌影如浪千重,势道如雷似电,震惊百里,威力无疑!
第九招:“或跃在渊”。出自《周易·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在空中飞腾的龙,时而要在深渊里埋伏,不会有过失。由上而下,双招急且快,有如异军突起,让敌人防不胜防。
第十招:“双龙取水”。源于佛经。攻势一分为二,功力瞬间倍增,杀敌人措手不及。
第十一招:“鱼跃于渊”。源于佛经。翻飞跳跃,有若龙腾九霄,以强大爆发力,施以迅杀。
第十二招:“时乘六龙”。出自《易传·乾卦》中的《文言》:“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六条阳爻就像六条龙不断腾飞变化,天象和节气都能从这里看出来。六龙齐出,浩然势大,铺天盖地,最霸气的一招。
第十三招:“密云不雨”。出自《周易·小蓄卦》(第九卦)卦辞:“小蓄,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蓄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浓云从西面的郊野来到了头顶,却没有下雨。掌势来去不定,劲若风云色变,御守、游斗皆宜。
第十四招:“损则有孚”。出自《周易·损卦》(第四十一卦)的卦辞:“损,有孚,元吉。”损卦象征减损,心有诚信,非常吉祥。此招蓄势待发,劲分五重,敌人中一掌如遭五缶,万劫不复。
第十五招:“龙战于野”。出自《周易·坤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在田野上打斗,滴下青黄色的血。临危激发奋力一击,有进无退。
第十六招:“履霜冰至”。出自《周易·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脚踩到地面的薄霜,就知道严冬即将来临。初时柔弱无力,但敌人胆敢进招,如暴雪突降,后劲无穷。
第十七招:“羝羊触蕃”。出自《周易·大壮卦》(第三十四卦)九三:“羝羊触藩,羸其角。”公羊用它的角抵触藩篱,结果角被卡住,进退不得。左右两掌如双龙角力,大肆破坏,造成敌人严重内伤。
第十八招:“神龙摆尾”。出自《周易·履卦》(第十卦)的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履卦象征行走,行走中踩到老虎的尾巴,老虎不咬人,亨通。此招专攻背后突袭之人,如生后眼,劲道奇猛,乃解危自救的绝招。
2、张无忌大战光明顶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光明顶会战六大门派高手,用“九阳神功”战胜了华山派高老者和矮老者使出的“反两仪刀法”后,被昆仑派的“正两仪剑法”和华山派的“反两仪刀法”合力牢牢困住,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正反两套武功连在一起后,正反相成阴阳相辅,四人此攻彼援,你消我长,没有丝毫破绽。
此时周芷若出来提醒:招数虽多,不离太极化为阴阳两仪的道理;招数虽然精妙,最厉害的却是脚下步法的方位。
四人两两守住方位,昆仑派“正两仪剑法”正在从东北的震卦,向着正南方位的乾卦顺时针变换,而华山派的“反两仪刀法”正在从西南方位的巽卦,向着正北方位的坤卦逆时针变换。
此时,张无忌”脑海中如闪电般连转了七八个念头,立刻想出七八种想法,每一种均可在举手间将四人一一击倒”。
五﹑《周易》与二进制
早在1679年3月15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用拉丁文写出二进制算数的论文手稿,但一直被束之高阁。1701年,他将论文提交法国科学院,但是他坚决要求不去发表它。他心里困惑,与十进制相比,二进制看起来太麻烦了,二进制到底有什么用?
莱布尼茨给他的朋友,在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写信,希望把二进制介绍给康熙,获得康熙的意见。白晋没有办到,他把《周易》介绍给莱布尼茨,并赠送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莱布尼茨经过研究《周易》,他发现方圆图里的的顺序排列的六十四卦恰好与0到63的二进制数字一一对应。他立即对论文稿进行修改补充,发表在1703年5月5日的《法兰西科学院院报》,题目是“关于只有两种记号0和1的二进制算数的阐释”,副标题是“和对它的用途以及它所给出的中国古代伏羲图的意义的评注”。
对此,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评论:“莱布尼茨除发展了二进位制算数以外,也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和计算机制造的先驱。……中国的影响对他形成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至少起了部分作用,正如《易经》中的顺序系统预示了二进位制的算数一样。”
六﹑《周易》与韩国国旗
1949年,韩国文教部正式确定韩国国旗的样式,旗中央是太极图案,四周配以八卦图形,称为太极旗。
以太极为中心,四角的卦分别象征阴阳互相调和,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代表月亮和水,离卦代表太阳和火。据韩国官方解释,太极图中的红色代表阳,蓝色代表阴,阴阳合一代表宇宙的平衡与和谐。而整个国旗则代表韩国人民永远与宇宙协调发展的理想。
韩国国旗的太极和八卦思想来自中国的《周易》。朝鲜半岛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韩国国旗正是这种影响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