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IP开发还是门好生意吗?

“大IP即大爆款。”

“IP该降温了。”

“IP即将迎来至暗时刻。”

“IP未死,也绝对不会死。”

……

短短几年间,IP在影视行业中经历“过山车”,曾被视作“爆款的强心剂”,也曾随着资本的退出“走下神坛”,业内的拥护也好、唱衰也罢,亦或是客观理性的评价,都让毁誉参半的IP在破与立中重新寻找定位。晋江的最新数据显示,近三个月已有148部网文完成了版权改编签约,最终的呈现形式包括影视剧、广播剧、漫画、音乐等,这样看来,IP生意离“落幕”似乎还很远。

“IP影视化这门生意在未来势必会成为一种常态,而且会形成非常明显的头部效应——顶级IP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版权运营,或是全版权运营,在跨界合作上也会进行更加大胆的尝试。”北京苍鸾文化创意公司创始人梁丽媛做出这样的预测,在IP运营行业历经五年职业生涯的她,不仅接触了动画、漫画、小说、传统出版物等不同IP的引进交易,更早早就具备了IP全版权运营的概念,她认为,前两年的IP热属于资本化的需求,囤货多自然会形成某一时间段的密集释放,未来IP运营一定会更加精细化、专业化。

降低试错成本

视频平台为IP提供“温床”

视频平台的崛起毫无疑问成了IP生命力和变现能力的放大镜。近两年,视频平台已经逐渐摆脱“烧钱砸版权剧”的阶段,一方面,买入版权剧动辄占据2/3的巨额支出,已经让平台感受到了明显的压力;另一方面,平台通过超前点播、分账体系、新模式会员的陆续推出进一步打开C端市场,必要的“武器”就是独播自制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IP既有可能成为优质故事的蓝本,填补平台内容的缺口,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帮助打造视频平台特色化的标签。

国内首部开启“付费超前点播”的剧集——《陈情令》

归根结底,视频平台的目标是用户,每一个用户都是潜在的消费者,因此,视频平台成为IP的温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难摆脱对IP的依赖。“针对受众做研究,你会发现,视频平台(尤其是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版块)和网络文学平台的用户画像是非常相似,甚至是完全重叠的,因此IP影视化改编放置在视频平台自制内容版块有一定接受度。”梁丽媛认为,视频平台想撑大付费用户这个盘子的意图很明显,选用有一定粉丝基础,经过市场验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IP就是一种保障。不仅如此,视频平台正不断加码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火锅剧等新类型剧目,利用IP大规模试水,从而找到用户精准需求,也是最安全的选择。

从影视公司角度来看,IP也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历经时间的沉淀、粉丝的积累、市场的肯定,IP大大降低了影视公司资金投入的风险以及后续融资的难度,这也进一步说明,影视公司在项目运作上的试错成本会随之降低。梁丽媛表示:“其实影视公司在选择IP、消化IP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影视化改编的安全系数,这种心态是不可避免的。”

价格梯度明显

千万级IP需评估

近日发布《2020中国IP泛娱乐开发报告》中详细说明了IP版权合作的四种主要模式:第一,全版权IP入股,由版权方提供版权,与影视、游戏公司共同开发,采用IP销售及版权入股的合作模式;第二,共同投资出品,针对不同的项目,版权方可以参与投资共同出品;第三,系列工作室,集结同类型作品,结合影视、游戏公司进行专项策划,打造系列IP;第四,IP反向定制,根据影视、游戏公司对题材、类型、剧情的具体需求,匹配作者共同打造IP。

梁丽媛表示,第一种是目前市场中IP版权合作的主流模式,“前两年资本还比较火热的时候,一些影视公司因为融资需求屯了一部分全版权IP,当然,也有一些公司单纯买下某部作品的改编权。”据其介绍,改编权也有多重细分,包括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等多种呈现形式的改编,“细分的种类越多,就意味着内容开发的管控更加严格,收益也会更多。”

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用版权占领项目开发的股权,也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合作模式。“目前国内的一些漫画作品愿意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前来合作的网络剧或网络电影制片公司因资金有限,愿意把这部分变成版权方的项目股权,到时候双方一起分享后期的票房分账。”

目前,IP版权采购价格梯度分化十分明显,少则数万,数十万,多则上百万,甚至达到千万以上。从目前市场走向来看,比起IP本身的品质,售卖价格往往与IP粉丝基础和热点关系更为密切。此前,行业人士从部分上市公司公告及文学网站公开信息中整理了一批影视IP版权采购价格,11部千万级IP中,耽美题材占比超过了一半,甜宠爱情这样小体量的网文作品也能售卖出1000万以上的价格。

梁丽媛解释道,在采购IP前,视频平台和影视公司都会对其进行评估,这样一来,高热度题材能卖出天价的现象便不难理解了,其后续创造的衍生价值早已进入到买方的评估系统当中。“而且买方在采购时就要对其改编有大致的规划,未来要发行到传统平台还是网络平台?作品的用户画像是怎样的?他们会根据这些规划选择合适的题材,如若涉及敏感题材,自然要在改编和过审上下足功夫。”

在此基础上,视频平台对IP的倾向性就会更加明确,参照平台内部自制内容矩阵,利用完备的数据,直接调取后台的用户画像,通过用户的属性来确定平台对IP采购及内容开发的把控力度。“IP影视化的成品最终能产生多少用户拉新量和留存率,是视频平台主要参考的两个指标。”

“魔改”难消

维权靠法律意识和金融知识

此前,某网络文学平台因一纸“新合约”遭到网文作者们的质疑:“平台在变相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和收益。”最终,以平台新管理层发布“单本可选新合同”,取消单一格式合同,并对此前充满争议的旧合同进行十余项修改平息了风波。正是这场风波以及引发的“55断更”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让平台和作者之间扎根依旧的恩怨搬到了台面上。

这场摩擦在常年从事IP版权运营的梁丽媛眼中,并不是一件坏事。她认为,这次数百万网文作者的“罢工”实则是很大一部分腰部作者的意识觉醒,“从作者角度来看,大量腰部作者既没有获得足够的收益,在改编过程中没有更多的话语权。站在平台角度,上市后必定有资本上的压力,积累足够多的作品也需要价值放大,相较于付费阅读的收益,他们肯定会把力气花在真正的收益主力军版权买卖上,而且一家这么大的企业,业务也无法满足它对每位作者都面面俱到,这需要消耗的沟通成本比较大、时间周期比较长,毕竟网文到影视剧本再到视频内容呈现还是有一段距离。”梁丽媛表示,两者之间的矛盾要客观地结合市场现状去看待,其实IP改编到影视内容或者网络内容,对于IP本身是价值力的放大和品牌的影响力外延,对于IP本身是一件好事。
多数网文作者意识觉醒了,行动上也要更加坚决,尤其在IP影视化过程中,至少要有知情权。此前,编剧、网文作家墨宝非宝就在微博上发文,敬告合作方,不能改变主角人设和感情线,还表示由于过去懂的“道道”不多,合约签得简单,经常被骗,言语间满是无奈。

梁丽媛透露,其实“魔改”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只是某些国家的网文作者有一定的话语权,对于影视剧中偏离主旨的世界观及审美,保留说“不”的权力。“我觉得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市场运营盲区,尤其是网文作者,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作品。”她表示,作者们首先要对版权知识和运营有个系统的认知,这样才能在网文平台、下游授权商的“谈判桌”上争取更高的话语权;其次还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未来版权从更多层面来看,其实是一个金融产品。

释能、赋能、聚能!

头部作品全版权运营将成常态

随着IP影视化回归理性,以及知名大IP逐渐消耗见底,腰部IP进入到了买家视野,这类作品性价比更高,更符合90后、00后审美,既减轻采购成本,还能定位准确的受众圈层,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中级体量的IP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释能、赋能、聚能。在当下市场中,在IP单一变现渠道中“锁死”会直接抑制其变现效果,要打通渠道、多维开发,跨界联动、放大商业价值。“我们要从宽度、长度及开发节奏合理规划IP的生命周期,已知渠道领域和未知渠道领域都需要探索和评估。IP的消耗一方面是经济收益的需求,另一方是增加新粉丝和品牌知名度的需求,后者尤为重要,后者决定IP生命的长度。”

图片来源网络

梁丽媛提到的品牌影响力是IP价值的最佳体现,一个优质的、有生命的IP具备足够的溢价能力和衍生能力,影视化只是非常小的一个范畴,IP衍生出新内容,如产品、出版物、游戏、音乐、乃至跨界合作、主题乐园等并非不可能。“我觉得一个好IP永远不会'被过度开发’或'被过度消耗’,除非他本身就不是个优质的内容。”梁丽媛如此说道。

谈及IP运营的未来发展,梁丽媛表现得极为乐观,“IP开发这门生意在未来一定是个常态,而且一定会呈现出头部效应,越是头部的IP越会呈现出多元化版权运营和全版权运营的趋势,同时会牵引出更多跨界合作。而IP影视化就是未来的重头戏,也是IP运营最为重要的贡献形式。”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长相守》热议收官 全新观剧体验背后的匠心独运

【二】大胆走出舒适圈,“硬核国企”乘风破浪正当时|对话宁波影视董事长陈三俊

【三】剧本完成承诺制施行四个月后,对编剧的工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张一山、潘粤明上演兄弟对决,江苏卫视《局中人》今晚邀您入局

【五】揭榜(3)2020最具潜力匠心剧·五大古装类/十大非古装类获奖名单

喜欢鹰眼的文章,就点【在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