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的越多,人越傻(第394篇)

看书不能掉书袋。但一般当局者迷,都会掉书袋,所以有“学海无涯”的感叹。金克木写过一本书,叫做“书读完了”。按照学问的分类、整理。各家各派都有代表作。要消化。这个消化必须是真的消化。彻底消化之后自然能以一当十。在什么都求多、求快的时代,你静下来慢慢咀嚼。以少胜多,以静制动。自然难能可贵。

但很多所谓读书人,都是盼着死同行

,不可能彻底对谁服气。同行都是面善心狠。暗下较劲。这是读书人的习惯。但也可以理解为“百家争鸣”。学术争端很正常。但争着争着就陷入人身攻击。然后不能自拔。

按道理读的书多应该思维清晰,有容乃大。可现实并非如此,就是掉书袋不自知的结果,然后哭诉自己的“历史、遭遇”。每个人都有历史,都有过去。不要总是像祥林嫂,逢人就说,别人听了烦。

其实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书,真的没读透。看问题自然也没透。问题都没看透,怎么可能有透彻的解决方案?

读书真正的目的,应该拓展视野,因为脚力所到之处有限,需要别人的经验分享。那么写在书上变成文字。我们再去看这些文字。就能间接获取别人经验。这种转化能力有高低,有人做的很厉害,比如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根本没去过那,他能够凭借照片就能虚构场景,然后写成小说。

有人非得要去体验“生活”才能写。这种要么就是才华不够,要么就是转化能力不行。

读书也是如此,绝对需要转化能力,不然很容易被人洗脑。而且洗完脑还心甘情愿,甚至会有点得意。如果这样,读书的危害更甚。还不如不读。

因为这样下去你迟早会丧失你自己。

(0)

相关推荐

  • 钱钟书陷入了自己造的“围城”?(答学生问)

    阅读吴敬梓<儒林外史>与钱钟书<围城>期间,一位勤学多思好问的同学发来如下文字: 这是钱钟书<小说识小续>中的文字. 学生问:怎样看待钱锺书先生对<儒林外史& ...

  • 【人间住】异物

    清晨醒来时,天还未放亮.我轻身蹑入书房,找到那本<辛稼轩词编年校注>翻看起来.可端巧,一打开书页,就正好看到那首<兰陵王>:于我来说,这首词虽未见得熟悉,可似乎也是多人曾称道一 ...

  • 十二花田 ‖ 贮雨楼主人 ‖ 略谈钱锺书的早年诗风

    作者:曾舒明,生于一九九零年,自号贮雨楼主人.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人.龙岩市诗词学会会员.耽吟十年,笔耕不多,有<贮雨楼诗稿>一卷. <贮雨楼笔记> "香能引绪烟飘篆, ...

  • 我们平时会用到一些三个字的词语,比如用“...

    我们平时会用到一些三个字的词语,比如 用"应声虫"来比喻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的人: 用"掉书袋"来讥讽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 用"执牛耳 ...

  • 闲话掉书袋

    用我嬉笑怒骂 撩你心中繁花 说到掉书袋,便容易使人联想到酸秀才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地引经据典的酸劲.不过,有时候书袋掉得好,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西汉著名经学家夏侯胜遭政敌弹劾下狱,丞相长史黄霸 ...

  • 若论掉书袋功夫,无人能及钱钟书

    本文导读: 掉书袋不是不能掉,一定要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在自己真正了解真正学懂弄通之后再去实践. 我一直认为"掉书袋"堪称写作中不可轻用的核武器,用得好则笔下生花举座皆惊,用得不好就 ...

  • 金星:“掉书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里边的其乐融融与浓郁雅兴是很使人神往的,但再好的文章,也总会有人数落出许多的不是来.比如最近就有人揶揄董桥的文章"何止是掉书袋,简直通篇尽是 ...

  • 掉书袋,要不得

    文艺青年,包括我在内,写作过程中,经常容易犯的一个臭毛病就是掉书袋.总喜欢用各种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来装点自己的文章,好像不引用一两句,就感觉像是锦衣夜行,白写了似的.而有的更为过分,洋洋洒洒上千言,三 ...

  • 红尘第几程

    红尘第几程 ▷菩提之恶花 章诒和说,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可是章诒和搞不清聊生于明和清夹缝之间,张岱最后的潦倒和无奈,女人再聪明,著作等身,她以为大观园的喧嚣,会永远. 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 ...

  • 三个字的成语?两个字的成语?开眼了!

    说到成语,大家脑子里面首先蹦出来的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比较容易脱口而出的应该就是四个字的成语了吧?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还有可能是唐僧.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但却没有人规定过成语一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