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那简明扼要的言语给现代教育教学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其中包括教者与学者的素质、教学的方向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篇幅不过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于丹教授对这本书的解读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新加坡至今仍以《论语》来治国;它更有资于教育教学,时至今日,其中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就将以此为视角,分以下四个方面对《论语》进行挖掘。

一、什么人教

1.身正,而后正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让笔者感触很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你立下一个制度时,你万不能成为这个制度的最大破坏者。让学生不许乱扔杂物,自己随手丢烟头;让学生不许玩网络游戏,自己在办公室上网玩得不亦乐乎,如此就失去了教育的全部前提与效益。

“身正,而后正人”。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简单的十二个字,便是一个学习型与奉献型教师的全部体现。而这里的先“学”后“诲”,也正显示出孔子那种一丝不苟,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高尚人格。

3.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缺点:毋意、毋心、毋固、毋我。即为:不凭空猜测、不武断、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述而篇》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情:“子与人歌而善,必使人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与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虚心请教他,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他唱和。这里不难看出,孔子善于发掘他人之长,后必学他人之长,直至补己之短。如今的时代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有好多东西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去学习摸索,和学生一块探究,最终教学相长。而此时,我们一定要具备一颗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传播错误的知识最终只会失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4.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教师的角色姿态是教育界一直讨论不停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论语》在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通读《论语》的人不难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整天板着脸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的老头子,他是一个理想的热烈追求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也是一个笑语晏晏的老者,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感伤于“逝者如斯夫”的时光,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不退缩,即便身处逆境困于陈蔡之间,还不时也和学生开开玩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行走,是不是我们的道义不行了?)他也直接表达过对社会的不满,对黑暗政治的失望:“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此外,作为一名老师,孔子相当性情。他毫不掩饰对某个学生的喜爱。季康子问他谁最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矣,今也则无。”颜回死,孔子大哭:“天丧予!”他很直接很严厉地批评不思进取的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共场合,孔子彬彬有礼,可燕居在家时,他却是“寝不尺,居不容”,并且“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轻松和悦的样子)。他有着圣人一样的智慧与品质,也有着常人一样的好恶。

教师,并不需要装深沉,也不需要扎于学生堆里不分你我。像孔子那样的为师风范,正是我们现今教育者们应当努力奋进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心存“浮云之志”。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述而篇》)教师的职业,必须是一个坐得了冷板凳,受得了寂寞的人才能干好的职业。带着一颗功利心去从事它,你的一生都不会收获事业的快乐。甚至一生都会活在矛盾之中。所以当时光飞逝,从事其他职业的朋友同学物质生活已和你形成鲜明的对比时,我们一定要坚守住那份执著与淡泊,坚守住那份“浮云之志”。我们的财富,在那一页页厚重的文字上,在整个社会中,在自己那淡定的心里。  

二、教什么人

《论语》中好学生的特质有三:一、不贰过。二、止于至善。三、举一反三。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可在孔子的眼中理想学生是什么样呢?孔子在《雍也篇》中给了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人无完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确实是一种了不得的境界修养。简单的六个字,却是人格的至善。

好学生颜回对学习有这样一番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由此看,有志于学习的人总是有一颗坚定的、务实的、止于至善的探索之心。

此外,《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生要学会迁移,要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比如在《学而篇》中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认为,子贡学《诗》的前提,便是举一反三。类似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次表达。如《述而篇》中孔子有言:“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认为,告诉学生一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再教他了,可见知识迁移的重要性。

以上几点,时至今日,对我们学生的素质培养都起到一个指向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自觉地以此作为自己的人格奋斗目标,那么当代教育就实现了它的全部价值。

三、教什么

对这一点,《论语》以一言蔽之,即:文、行、忠、信。文,指文化;行,行为规范;忠信,即为诚信。这几点与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基本吻合的。这里蕴涵的道理,说得更直白些,就像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讲的那样:“给学生一张大学门票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四、怎么教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如愚”。笔者认为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是无法实施的。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便是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所以一个学生课堂活跃与否并不能说明其教学效益的高低,能否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抢嘴,甚至插嘴。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

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笔者坚信其中的奥秘,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王春迪)

(0)

相关推荐

  • 篆书《论语》通译(四)

    <论语>通译(四) <论语>内容:孔子的教育实践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实践主要是:因材施教.他认为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而中等以下的人,便不可以给他讲 ...

  • 【杏坛智慧】“颜渊季路侍……”和“吾与回言终日……”

    我们 于丹教授说:<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那么,关于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本语录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示呢? 我 ...

  • 【闲话孔子与论语】/ 冯起

    闲话孔子与论语 冯起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这是众所周知的.我想谈点自已漫无边的闲话观点.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的官职相当于现代市公安局長或武擎纵队司令官.他一生娶了三个夫人.第一个夫人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二——启发诱导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二--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所谓"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想搞明白而得不到答案的激愤心情:所谓 ...

  • 教学研究•《浅谈正念与学校教育之融合创新》作者 黄 冰(湖北)

    浅谈正念与学校教育之融合创新 潜江市高石碑镇青阳小学 黄冰 "正念"是东方古老的修养方法.卡巴金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将其借鉴到身心健康及压力管理领域,将其定义为一种有意识的觉察. ...

  • 从中学地理教学角度浅谈落实《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地理科,  广东 广州 510630) [摘要]新宪章为中学地理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宪章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广大中学一线教师的积极配合才能完全落实新宪章的 ...

  • 浅谈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具有推动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因此,借助于它的这种特点,人们将它运用于教育教学,辅助教学.思维导图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简单化,更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习更为高效.具体价值主 ...

  • 南京大学李樾副教授:浅谈国内高校编程语言教育

    作者简介 李樾博士,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程序设计语言与程序分析.李樾博士曾参与"华为-南京大学下一代程序设计联合实验室创新项目". 知乎:@啥玩应啊 个 ...

  • 书法家王秉玺《浅谈当代青少年书法教育》

    王秉玺个人简介 1.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2.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 3.山东省当代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4.济南市槐荫区书协楷书委员会副秘书长 5.中国硬笔书法山东 ...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浅谈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与思考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浅谈一道课后习题的教学与思考

  • 浅谈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社会意义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是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作用是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替代的: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的符号. 远在上世纪初,伟大的民主 ...

  • 浅谈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近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 ...

  • 浅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作者: 钱娴娴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只有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