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钟华:什么是篆书

要清楚什么是篆书,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书法。知道什么是书(法),“书”的前面加个“篆”字,就知道什么是篆书了。换句话说,“篆书”这两个字,“篆”是特性,“书”是共性,是根本。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字分开讲。

一、书

从书法史的界定角度看,现在通常的书法史一般会从两个角度去界定。第一个角度认为,书法指的是拿毛笔写汉字的一门艺术。从历史角度进行考察,以时间为维度,从而认定甲骨文是最早的书法作品。只要是拿毛笔写的汉字,写得好看,都把它认定为书法的范畴。所以现在讲书法史的书,大都是从甲骨文开始讲的。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拿毛笔写汉字”,其背后的逻辑是:汉字在前,书写在后。先有汉字,按照汉字的既定规律或者规则把它写出来,就是书法了,这是一个历史推导的思维。

另一个角度是从比较实际或者现实的环境里面,与其他学科或跟书法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比较来界定书法是什么。比如拿写字来界定书法,说写字不是艺术,只是实用的书写技能,而书法是一门艺术,书写不是它的目的,它只是借助书写来传递自己的审美思想、审美理念,是能够表现自己情感的一门艺术。所以汉字、毛笔、墨汁、书写等都是工具,而思想、理念、情感、情志才是它表达的对象。再比如通过绘画与书法的区别,将书法疆域界定出来,比如说书画同源,就需要区别书画虽然是同源但不同体。不管如何界定,一般现在练书法的人都会把书法“是什么”当作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提出一个全新的真正的书法定义,从而回到书法本身。

从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石鼓文、大篆、小篆一直到隶书、真书、草书、行书等等,合起来统称为“书法”,只要把历史上已有的书法作品、书法家、书法理论合起来,大概就是心目中的书法,这是历史的经验主义的追溯方式。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是“文”,而后,篆书、隶书、行书叫做“书”。也就是说,以前的“文”可能并不是真正的书法,那是不是从篆书开始,隶书、真书、草书等等就是真正的书法了呢?但既然叫篆书,可能也不是书。因为书就是书,前面加了限定修饰的词,像篆书、隶书可能都不是书,后来出现真书才是真正的书法。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对已有的书法史的叙述模式、写作模式提出疑问,一旦这个疑问能成立,就是从理论、理念到学习方式、书写方式对已有书法史的全新架构完全反叛。

第二个界定,书法和写字的区别。写字实用性强,艺术性不高,目的在于日常的交流和实用,而书法要高层面,至少写得好的才能叫书法。那么,王羲之的《奉橘帖》是实用还是艺术创作?明显是实用的,但同时也是书法殿堂里最为神圣的作品之一,所以把书法与写字完全分离是不成立的。王宗岳《太极论》里讲,有两种练拳途径,一种是由道生拳,道降到身体形成武术;第二种是以拳证道,由练拳体会悟道。反观书法,也是通过书写来承载中国人的道。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书以载道,践行天人合一,也就是由道生书。凡能体现书能载道的书写才能称为书法,否则就不是书法。这就是书法的顶层设计。

二、篆

书法的顶层设计开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的秦朝,叫做书同文。以前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秦朝从文变书,即要找到能承载天人合一理念的书,于是从篆书起步,找寻真正的书法。篆书是这个征程的第一站,第二站是隶书,第三站是草书,一直到“楷书”(真书),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书法,所以命名为真书。

既然叫篆书,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说中国书法是棵大树,那篆书就是树根。虽然埋在地下,但对于中国书法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学习书法要从篆书上路,从根部做起,根深才能叶茂。“篆”是什么意思?一、《周礼·春官》:“孤乘夏篆。”《注》:“夏,赤也。夏篆,五彩画榖约也。”《考工记》:“钟带谓之篆。”可知,“篆”的本意是指用以装饰的线纹,就是线。二、《说文解字》:“篆,引书也。”也就是拉的意思,篆也已经指向了篆书。这里面有一个递进关系:篆是线,所以篆书是以线为主的书体,这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基础。仅是线还不行,写出来像拉弓射箭,线条内部必须具有张力,才称其为篆书。再进一步,篆书又称为铁线篆、玉箸篆,细而紧者为铁线篆,粗而润者为玉箸篆。从篆书出发是奔赴天人合一的第一站,篆书对中国书法一个巨大的支撑作用体现在线上,起到了树根的作用。树根带来的结果就是后来所有的书体都是以线作为存在依据,在所有书体中都能感受到篆书的存在,没有篆书的学习,书法写再好也是无根之木。

三、篆+书=篆书

在完成书法顶层设计的过程中,篆书是第一站,也就是零点。零点主要指向三个方面:

第一,线条没有粗细变化,粗细一律。很难看到秦篆、唐篆有粗细变化,一直到邓石如、吴昌硕、吴让之这批篆书家才有了线条的起伏。

第二,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同类线的平行关系,一种是相交线的对称结构,相交分两段,左右相等,所以叫平行对称。平行的是同类线条,对称的是相交线条。

第三,空间关系。它的空间是以单元空间为基准的均匀排布的空间,里面很难有疏密对比。

从零点出发,就会发现后世书法是对篆书做加法或减法,也就是归零。一根线条作起伏变化,线与线之间有粗细对比、破平行、破对称等等。

这个零点,我们以《峄山碑》为基点,向前是大篆,线条、空间自然变化,往后则是隶书、楷书等起伏变化,线条粗细不均。以小篆为中心,之后的变化是人为的,是人和自然合一的变化,而小篆之前是无意识的变化。从《峄山碑》开始,“我”介入书写,才开始有自我意识。同时,大篆的空间疏密是本来就这样,不是人为修饰。从《峄山碑》起,人开始把自己的审美投入书写,形体上从自然界的观照到人的主观审美的对照,这是《峄山碑》与大篆的根本区别。大篆像自然界存在的物体(包括人体,但这里的人体只是描画的对象,而不是审美的观照结果),小篆像人体(人体的审美),转换后书法开始能够以书喻人、以书传人,每一个字变成了人的形象。

(0)

相关推荐

  • 王树山篆书(一)、小篆11幅

    秦书有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虫书.还有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其中除小篆和隶书外,其余六体都是秦以前就有的.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在李斯的主 ...

  • 元代篆书略论

    王大中 [内容题要] 元代篆书在书法史上很少被人顾及到,有时甚至被忽略不计.但是,元代篆书取得的成就不仅使之成为文人篆书创作的重要一环,而且促成了文人篆刻的大发展,故而其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试 ...

  • 美文推荐:秦代书法初探——祝天文

    秦代书法初探 --作者  祝天文 一.开创书法先河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为了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统一了文字,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

  • 七绝.槐花吟(外四首)|| 钟华戟(湖北)

    七绝.槐花吟(外四首) 文/钟华戟(湖北) 编辑/落英小桥 风飘玉朵洁无瑕, 引蝶招蜂醉客家. 不羡天香丹国色, 枝头点缀气芳华. 鹧鸪天.立夏 文/钟华戟 斗指东南夏日长, 温升惊蛰物生狂. 山河锦 ...

  • 知道书画|钟华 行书二种

    知道书画|钟华 行书二种 局部 四旬已过,半生薄凉.也曾剋己奋发,胸怀激荡.幻想红衣白马,气吐眉扬.终是柴米挫了锐气,染了风 霜.江湖故人十年奔波,游子倦.午夜知音,书生一梦笑黄粱. 局部 四旬已过, ...

  • KnowArt|钟华 意临 韩绛行书尺牍《致留守司徒侍中》

    知道书画|钟华 意临 韩绛行书尺牍<致留守司徒侍中> 局部 局部 韓绛 致留守司徒 侍中 繹頓首再拜 留守司徒侍中 繹 瞻懷館下馳情旦暮 昨以承乏牽冗 久疏左右之問 悚作至深 冬仲 嚴寒 ...

  • ​七绝.小满(外 八首)|| 钟华戟(湖北钟祥)

    七绝.小满(外 八首) 文/钟华戟 编辑/落英小桥 农家刈麦五更天, 鼎沸声惊土地仙. 穗曳薰风腾细浪, 神翁喜叩贺丰年. 七绝.自嘲 文/钟华戟 东君恣意惹闲非, 万树千花缀翠微. 拔我青丝霜染色, ...

  • 【致老师】钟华 || 献给老师的歌

    ▲  关注 广东诗人,寻找惬意诗生活!        钟华,笔名东北妮子,吉林敦化人.曾在某国企任职团委书记.工会副主席等职务.在<工人日报><北京晚报><中国军工报&g ...

  • 七绝.谷雨(外六首)|| 钟华戟(湖北)

    七绝.谷雨(外六首) 文/钟华戟(湖北) 编辑/落英小桥 谷雨时临已暮春, 鸣鸠唤起务农人. 勤劳硕果盈仓廪, 绿水青山献白银. 七绝.陶醉 文/钟华戟 葳蕤叠岭寓依松, 隐逸桃源作令公. 最是流年君 ...

  • 熙墀藏玉——香港钟华培先生珍宝图录(3)

    凤鸟纹玛瑙环.春秋.外径7.3.内径4.6.厚0.6厘米. 谷纹环.战国.外径10.4.内径6.1.厚0.4厘米. 谷纹璧.战国.外径11.2.内径.45.厚0.5厘米. 谷纹璧.战国.外径10.9. ...

  • 熙墀藏玉——香港钟华培先生珍宝图录(2)

    衔尾龙形佩.西周.径4.2.厚0.4厘米. 圆形龙纹佩.西周.径3.7.厚1.0厘米. 缠体人首纹璜.西周.长9.9.宽1.7.厚0.5厘米. 曲体龙形佩.西周.高4.2.长4.7.厚0.4厘米. 兽 ...

  • 七绝.人间廪足稻花香 || 钟华戟(湖北钟祥)

    七绝.人间廪足稻花香(外 二首) 文/钟华戟 编辑/落英小桥 袁公济世历沧桑, 为梦乘禾叶下凉. 亩产三千浇汗水, 人间廪足稻花香. 七绝.悼念袁公 文/钟华戟 天哀稻父雨难休, 网祭袁公泪赋俦.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