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我就喜欢你了

文:黄思博  聂传安


刚接手时,发现两个班都有一些娃对语文没有一点兴趣,说语文很枯燥很无味。而那个文言文,更是让不少娃痛不欲生。

二班黄思博入学时大概就是这般感觉。但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他对语文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有一文恰好写的就是这段历程,让人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不知下文的开头。(这也是一个不知下文的开头。这些孩子现在很熟练地掌握着这种开头技法,总能给人新鲜感)

“闭上眼,想象一下那棵枯藤在手中的感觉,然后从上往下快速向下滑!”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神奇的开头。跳过了无趣的现代文,来到了更无趣的古诗。整整一个星期,那首短曲结束时,一扇大门出现了。(初一上学期,开学第一周仅讲那28个字,也算是“慢慢走,欣赏啊”)

第一张《世说新语》发下来,大门逐渐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太丘。太丘对两个儿子的才华做出了自家的判断,只不过自己的老脑筋已经绷得如同一块石头一样硬。(这是两个儿子把米饭做成粥的故事?)

后来,陈家四口人出去“玩”,太丘抱着自己的小孙子坐在车中,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驾车一个垫后。当他们的车走后,又来了一台车,三个人。刘伶居中,同样前面一个人看路,但后面的一个竟然拿着铁锹。刘伶在车上喝着酒,对后面那个人说:“死便埋我。”(以车为载体,写了太丘一家东行,写了刘伶醉酒,又引出下文的阮籍,非常巧妙)

刘伶洒脱!刘伶车后又有一辆车,阮籍的车,车上只有一个人。当他的车顺路而走一直走到没有路后,他就会边哭边沿原路返回,古人的想法我都无法猜测。(思博语言很有味道。这写的是阮籍的“穷途之哭”)

逐渐地没有那么反感古文了。(味道渐浓。老师所选文章,也是投这些孩子所好,慢慢引他们上钩)

《世说》越读越多,对古文也越来越喜爱。(这就是老师的目的)

不同时间同一篇文章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小学有一篇古文《梁国杨氏子》,当时意思都不了解,只是疯狂地背诵译文——即使是译文但是也没有读懂过。(读译文也不懂,可真值得同情)

但现在不同了。杨氏之子的“杨”被孔君平代指成了吃的杨梅,拿杨梅来揶揄杨家人。而杨氏之子也机灵一动,用“孔雀”来反击孔君平,这孩子真聪明!当想到孔君平时又想到同姓的孔文举(孔融)。这孩子曾被别人质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接口就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反击有力,巧妙无比。(由杨氏之子到孔融,自然而然,没有一点不适的感觉)

这是一个过渡,收束上文引出下文。(语言很形象。学期末是一个学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学期的准开始。从文字里就可以看出思博对未来的期待)

这是一个让古文越来越有趣的过程。(只有感到有趣,才会真心的喜爱。由开学时的“更无趣”到现在的有趣,我们用了两个学期)

曾经说过:如果学生觉得语文无趣,那一定是语文老师无趣。

无趣的老师无法把学生带进无比精彩的文字里,让学生在其中尽情享受。

站在文字门外不得其要领的孩子自然觉得语文枯燥乏味。

思博文章清晰地写出自己学习语文时不同阶段的不同感觉,由不喜欢到看到门到入门到喜欢,真实可感,又让人慨叹万千。

一个科任老师的重要任务,是要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喜欢这个学科。

喜欢了,余下的事就好办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