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来读点“尼采”?
《遥远的救世主》(同名电视剧《天道》)里有这样一句话:韩楚风没有回答,脑海里却想着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我本身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兴趣,最主要是看不懂,不知所云。现在公司的附近,恰好有家书店,中午吃了饭顺势就去逛逛,看到了尼采的书,就想起上面那句话,于是就随便拿起一本《善恶的彼岸》随意翻看翻看,但这次好像竟然能看懂了点,当然也不知道是真懂还是假懂(自以为是的懂)。总之,有点共鸣。
恰好后来在一个读书群看到有人讨论尼采,说“最好少看”。我也不知道这个“最好少看”是指什么,是因为尼采属于更高级的哲人吗?如果是,那我这点“共鸣”,是不是就有了攀附自大之嫌?算了管他的,攀附就攀附,自大就自大吧。反正能写下来的东西,多少都有点“臭屁”的意思。
那就以尼采的这句话作为开始:
“一些书籍对于灵魂以及健康是有益还是有害?也完全取决于读者的高贵与否,生命力的旺盛与否,对于弱者而言,这些书籍足以将他们带入毁灭深渊。”
文字,是有“境界”的,这个境界二字是有引号,不是我们常说的境界高低的境界。是你读了这段文字,会有一个理解的意思,你读和我读可能理解不同。所以有那么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者心中有几个呢?
我想应该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在读文字的时候,我们也得有一个对自己的认知,我是不是清楚的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那个“哈姆雷特”?还是说我理解的仅仅是我心中的那个。如果仅仅是我心中的那个,那么我读这个书的意义又有多少?我们要学的是自身认知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而不是认知范围能力内的事情。
再比如说:
“人们居然用婚姻这种手段,侵蚀了姘居。”
这句话怎么理解?
A、婚姻不过是姘居的借口?进一步说明尼采崇尚性自由?
B、真爱谈何缘起婚姻的形式来束缚对方?进一步说明尼采内心感情的“纯真与纯粹”,两情相悦压根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束缚就能够白头偕老。凡是需要形式束缚的婚姻都是可悲的。
显然B的理解和A的理解截然相反。所以能把人带入深渊的,并非是书籍或者是尼采,而是人心中的“弱势文化”(《遥远的救世主》小说作者提出的一个概念)。
继续读:
人在自己青春年少时,无论是推崇还是鄙薄的时候,都往往会忽视那种精妙渐变的艺术,而这种艺术恰恰能够让生命获得极大的益处;这些年轻人如此轻率的对人类和事物进行赞扬或者否定。就必然因此而受到最公正和严厉的惩戒。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错只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下的相而已。
那问题是,不同条件、不同立场、不同视角有明确的界限吗?从大的方向去看,会有。但是你细辨,再细辨,你会发现到真正的边界的时候,边界就会变的模糊,难以区分。就是尼采说的“精妙渐变的艺术”。如果真正摸到这些边界的时候,你就可以踩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妙境之中。当然“进可攻退可守”还是利弊的视角,还是浅层次,我这里就说这个意思。大家不执着其中就好。
显然尼采认为轻率的做出判断或者选择,都是“青春年少”的年轻人,必然会得到青春年少的果报,如果懂得“因果不虚”,自然会三思而后行。当然这样说,还是住在了果报上,依然是浅层次。
再继续:
幸福中暗藏危机,我周遭的所有如今都已经尽善尽美,从今以后一切命运都将为我所爱:有人愿意成为我今后的命运吗?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福祸本就是一件事而已。不过是人在不同条件、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下看到的不同结果而已。
福祸他都不执着于相了,见相非相。抛开了福祸的认知,所有命运都是尽善尽美的,也是走势终完美的。才可以真正的不昧因果,彻底的拥抱随之而来的一切命运,并将之为他所爱,这是至善的境界,也是上面说的“书籍对读者有益还还是有害,取决于读者的高于与否”,也是“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所以无论谁来到他的命运都是完美的。
读书本身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换做以前的我,尼采?鬼采!我可没有有时间看这个。有这时间,我打会游戏呢。所以也有朋友跟我抱怨说小孩不爱学习,我以为,应该是他没领略到学习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