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吕后为何选择与张良结盟?看求人办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01 一场勾心斗角的葬礼

从前有位老太太,中年丧夫,年过半百又死了儿子,要是正常人该怎么办?恐怕悲痛欲绝,跳楼的心都有了。但这位老太吕雉却偏偏不。公元前188年,汉惠帝驾崩,吕太后在灵前只是干嚎,居然不见掉眼泪。

旁边一个叫做张辟强的小办事员看在眼里,就给丞相陈平说,当今太后就这么一个儿子,儿子没了,她却干哭无泪,丝毫看不出伤心来,你觉得这是咋回事?陈平就问为什么。张辟强道,皇帝的儿子们都还没成年,不顶事啊,太后现在最怕的,是镇不住你们这班功勋老臣。不过,她娘家还有三个成年的侄子,你现在应当拜请太后,让他们三人统领禁宫卫队南北二军,朝中要职也给吕家人来执掌。这样,老太太既能安心,你们这些老臣也能免于祸患。

这就奇怪了,一个小办事员,史载,当年只有15岁,以今天的标准来算,周岁只有14,嘴上长没长毛还不一定呢,就可以对当朝丞相耳提面命?更奇怪的是,陈丞相居然洗耳恭听,而且不但听进去了,还全盘照办了。

其实,这说怪也不怪。因为这位张辟强决非吃瓜群众,乃是开国大谋士张良之子,而张良早在汉惠帝登基前,就被吕后拉过去做了盟友。那么张辟强的言辞,究竟代表谁的意思,昭然若揭。

中国人是很熟悉此这一类套路的。

比如南宋初年,主持宋金议和,压制韩世忠,冤杀岳飞,这明明是秦桧干的,为此还招了千古骂名,但背后是谁的意思呢?民国元年,革命党催袁世凯赴南京就职,但北洋军在北方频频兵变,致使袁大总统“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坐镇北京,这又是谁的意思呢?

左丞相陈平此人,素以机变多智著称,自然一点就透——

眼前这一幕,不过是历史重演罢了。当年刘邦死的时候,汉惠帝也才是文弱少年,出于同样的顾虑,吕后秘不发丧,筹备着要把一干老臣赶尽杀绝。关键时刻,幸亏“有个人”把消息透漏给了大臣郦商,在郦商的劝解下,吕后这才“收起杀心”公开发丧。老臣们口耳相传,也算是被侧面警告了一下,拥立着汉惠帝平稳接班。

这次的情形也差不多,在丞相陈平的提请下,吕氏接管了兵权和政权,太后满意了,后面再哭丧的时候也就安心地落了泪。

然而问题就又来了,上一次,是“有个人”通风报信(具体是谁,《史记》中也未言明),这一次,是张辟强面授机宜,摆明是张家人帮了吕家人,那么,张良当年是怎么跟吕后走到一起来的呢?

02 求聪明人帮忙办事,拢共分几步?

张良和吕后,一个跟刘邦东征西讨,一个在后方宫闱之中,原本没有交集。尤其是“革命成功”之后,张良推掉了丰厚的封地,以体弱多病为由,在长安家中闭门静修,成年累月足不出户。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吕后居然找上门来求助了。

《韩非子》有云:“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如此爱屋及乌,就会导致“其母好者其子抱,其母恶者其子释”。

汉惠帝刘盈画像

刘邦晚年,吕后也人到中年,自然落得个“身见疏贱”、“其母恶”的境况,儿子刘盈生性懦弱,也不讨老爹喜欢,这母子俩就一直不受皇帝待见。不过刘盈毕竟是皇帝唯一的嫡子,仍然被立为了太子。此时刘邦正专宠戚姬,一心要立戚姬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母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危机时刻,吕后是如何求动留侯张良的?她派出自己的二哥去找张良,《史记》中说是“劫留侯”、“强要曰”……从字面上看,张良明哲保身,并不情愿蹚这趟浑水,吕二哥只好用强。但具体是怎么“劫”、如何“强要”的,史书里也没明说。不过,要把这种聪明人拖下水,往往得用笨办法,《三国演义》里倒是有个参考答案

荆州牧刘表晚年宠信蔡夫人,也是个“其母好者其子抱”的境况,前妻生的大儿子刘琦自感不能为蔡夫人所容,接班无望,性命堪忧,便找诸葛亮求助。诸葛亮自然也是再三推脱。刘琦于是假说有一本古书,要请诸葛亮看,二人登上小楼里的密室,下面人就把楼梯给撤了。眼见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实际上就是被“劫持”了,诸葛亮只好给他支了招,外出镇守江夏,以为自保。

三十六计之上屋抽梯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想当年,吕雉兄妹估计也是用这种耍无赖的手段,请张良给出了“留侯策”。那就是,以太子的名义,用最谦恭的言辞、最贵重的礼物,迎请“商山四皓”作为幕僚。至于迎请的过程,可参考吕后逼张良,刘琦诓诸葛亮,可想而知,这四位老大爷也一定无法拒绝,只能出山

后来,刘邦在“偶然”之间,看到太子身边随从的四皓,大吃一惊,自己寻访了他们这么多年,这些人一直避而不见,不料竟投靠到儿子刘盈身边!四个耋耄之年的老头自然没啥可怕,但如果连这种人都被太子网罗来了,其羽翼之丰可想而知,那当真是动不得了。自此,刘邦就断了换太子的念想,张良的计策奏效了。

然而如此一来,明眼人皆知张良是吕后的盟友,想要做隐士的留侯怕是骑虎难下了。而对于吕后来说,当初俩人还没什么交情,自己要求人帮忙时,为什么求到了张良那里呢?

03 强关系·弱关系,求人办事选哪系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强关系连接和弱关系连接。前者是一种密切稳定的社会关系,像近亲属、同学、同事等等,彼此的圈子往往重合度很高;后者是一种广泛散漫的社会关系,像各种微信群、粉丝团、车友会等等,圈子往往很少有交集。

吕后的强关系连接,一个是娘家的吕氏宗亲,另一个就是“沛县创业同乡会”,像萧何、卢绾、樊哙、曹参、夏侯婴……这些一起从龙创业的功臣集团。张良中途才投靠了刘邦,属于“半路夫妻”,与吕后自然是弱关系连接。

求人办事,哪种关系更给力?常人往往选择强关系网络。然而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却经研究证实,事实未必如此。

强关系网络示意图

强关系网络因为圈子重合,资源也就近似,我办不了的事,你也未必能成。还有种可能,比如刘备在教育系统工作,张飞为女儿上学的事来求大哥,殊不知,关羽也因为儿子的事来找过。圈子同质化,好兄弟反而成了竞争关系。两个都帮,刘备能力不足,只帮一个,又得罪另一个,因此作为刘备的最佳选择,只能是两不相帮。反过来说,假如张飞去找打猎圈里的严颜,关羽去求健身群里的华雄,圈子不同,资源反而互补,而且避开了利益冲突,兴许意想不到就能帮上忙。

弱关系网络示意图

“沛县创业同乡会”是当时天下势力最强大的关系网络,吕后一定会从中结盟拉人,但刘邦和戚夫人也不傻,应该也会出手,难保没有刘关张这样的三角套。而且,刘邦外出征战都是携戚姬前往,没准拉关系还更方便些。

想得再远一点,创业集团内部也是鱼龙混杂,当年都是出身草莽,一起称兄道弟的人,老头子在世勉强镇得住,老头子要是没了,那些大佬们能甘心辅佐少主吗?到那时,这圈儿里恐怕是敌是友都分不清楚。

吕后转向弱关系网络,求助张良、叔孙通这样的文人外来户,按照后世格兰诺维特的理论来看,反而是明智的选择。旁观者清,张良作为局外人,也确实把准了脉,帮对了忙。况且,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永远都做不了大拇指,只能做另外的四指,配合来抓握,作为拇指,自然也没有被取代的顾虑

04 吕太后之成功与张留侯之无奈

从吕后的角度看,求人办事的正确打开方式,无非就是两条:找对人,问对计

吕后的每一步选人,都很精当,找外援时借助弱关系网络,嫁接了张良这个圈外资源;问计时用强关系网络,派自家二哥霸王硬上弓,求得“留侯策”;后来以张辟强做传声筒,说给左丞相陈平听,就更显高明。

秦汉时,右丞相才是主相,是政府的一把手,左丞相只是副相。然而,当时的右丞相是王陵,刘邦评价他是年轻又憨直。后来吕后当权,想要封吕氏为王,曾当面询问王陵的意见,就被他硬生生顶了回去,假如当时葬礼上选择向王陵吹风,索要职权,那就是没找对人了,一定是无效的。当然,太后也没有忍太久,一切安排停当之后,王陵就被高高挂起,由陈平升任了右丞相。

问计也是如此。像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这类人就是在后台摇鹅毛扇的,不可以冲锋陷阵。事实上,吕后也只是向张良求问计策,真正出面力保太子,几次三番严词进谏的,是叔孙通;忙前跑后,求计张良,探访商山四皓的,是亲二哥吕释之。所谓知人善任,不过如此。反过来说,比如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刘邦要让太子刘盈统兵平叛,这就是问不对计,强人所难了,后来也是在吕后极力劝阻之下,终于作罢。

最后还得说一下张良,这个结局就很无奈了。他本来功成名就,也已经急流勇退,却又被拖入政治漩涡之中,作为吕氏盟友,这个标签是很难摘得掉了。

举个例子来说,张良晚年修习仙术,在家辟谷,吕后出面劝他吃饭,原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活这一辈子,就像是白驹过隙,你又何必自寻烦恼,要到(不吃饭)那种地步啊!”仔细体味一下,这哪里是那个擒彭越、杀韩信、做人彘的女魔头讲的话,简直就是一个邻家老太婆,和老朋友在推心置腹拉家常。面对这般情谊,以张良的性情想要脱身,做得来吗?

汉文帝画像

吕后死后,以陈平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铲除了吕氏集团,拥立汉文帝上台,五年后,袭封留侯的张良之子张不疑,因大不敬之罪,被文帝削去了爵位。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张良为人小心低调,后期一直闭门静修,其家风可想而知。但其去世仅仅十一年,儿子被削爵,罪名居然是大不敬?!这是否因为吕氏的牵连?那就只能借秦桧的话说了——莫须有。

一个确实的道理就是,两强相争,旁人要想超然物外是不可能的。但张良的悲剧在于,作为韩国贵族出身的他,毕竟还有些风骨和底线在,做不来那些左右逢源、暗通款曲之事。比如像叔孙通那样,接连服侍了秦二世、项梁、楚怀王、刘邦、刘盈……“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简直是万金油一样的存在。相反,张良倒有些像后世的某些知识分子,抹不开面皮,于是就只能被绑定在吕氏这艘船上,随波逐流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