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三重境界

一、心学是否是唯心主义?

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滴水,个人无论有多牛逼、生命有多饱满,面对“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他的价值再大都可以被忽略不计,百年人生面对138亿年的宇宙不过弹指一挥间,一滴水很快就会在阳光下蒸发消失。

可是,当这滴水流进小溪、奔流到河、汇入汪洋大海之中,那他就永远不会被蒸发掉。当个人价值汇集到一个更大的价值体系中,这个人对死亡就变得特别坦然,比如基督教的殉难者,共产主义的革命者。这种成为伟大组织一部分的巨大的价值存在感,让人类感到自身的意义,这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外无物”。即: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由你构建出来的。

世界由我构建出来,那是不是说:闭上眼睛,世界就不存在;塞住耳朵,人间就没有声音?你会质疑——这不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吗?

还真不是如此,阳明先生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让我们仔细来想一想,当闭上眼睛,世界依旧存在,但睁开眼睛,每个人眼中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视力好的看到一片清明,近视眼的看到一片朦胧;每双眼睛对颜色的辨识度也是不一样的,对颜色辨识度高的人,可能有画家与设计师的天分,对颜色辨识度低的人,可能对形状、文字更有兴趣。

当音乐响起,如果没有人去欣赏,这些声音不过是物理世界里传播的声波而已,但是当我们去听这些音乐以后,有的人会觉得嘈杂,有的人会觉得美妙,相同的声波在每个人耳膜之间产生的不同感受,让我们有了对这个世界的不同认识。

回头再来品味“心外无物”,其真实的内涵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你和外界的一切互动构建出你眼中的世界;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想要改变世界、与世界好好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既然世界由心构建,那么你只要努力修“心”养性,就有可能实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人生梦想。

当体念到“心外无物”,35岁的王阳明终于构建了人生的大格局,于是在龙场悟道、建立龙冈书院、创立心学,在经历重重磨难后,他从困局中破茧化蝶、脱胎换骨。他终于能够站在高处,看到遥远人生的必然结果,他坚定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志,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让他拥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巨大勇气。

二、伟大的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思想是知行合一,南京大学郦波教授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知到行。“知”字左边是个矢,代表射箭,右边是个口,代表目标,知的含义是射中目标。心学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表示知道做到,世界上的事情可不是知道理论就能解决那么简单。听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看过那么多心理学书,还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明知道晚上看手机影响睡眠,但还是在床上抱着手机不放......王阳明说,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一定是能够做到。我认为,知与行,是一个整体,行是练习,知是达成,人们在行动中命中目标,才叫知行合一。

二是从行到合。甲骨文的“合”字构成是一个向下张开的嘴巴和一个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亲吻相爱。沉浸进去,融为一体,这就是合。

孔子学琴曲,练了十天,老师说:“弹得不错,可以学其他曲子了。”孔子摇头说:“技法、指法我是没问题了,可节奏、韵律还没有把握,还得继续练习啊。”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觉得孔子进步神速,该换曲子了,孔子却还是摇头:“技法、韵律我掌握了,可是思想情感还没把握啊。”再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可以换曲子了吧?孔子还是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直到某一天,孔子酣畅淋漓地弹完全琴曲,陷入沉思,接着感叹道:“我知道乐曲作者是谁了,他皮肤黑黑,体形颀长,眼望四方,气吞诸侯,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吗?”老师听后大惊,离开坐席连拜两次,道:“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子学琴就是通过沉浸式体验,从而达到琴艺精进。就像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人进入了忘我之境,此时什么难关都能闯过去,什么厉害敌人都能消灭掉。不觉又想起中国古代著名的庖丁解牛,庖丁说:“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看到的是牛的生理结构,是筋骨间的缝隙)。

沉浸、融合,人要是真正做到以无厚入有间,这该是何等的智慧与快乐啊!

三是从合到一。这是讲阳明心学的精髓“致良知”,它是指你的良知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经过沉浸式体验、进行了价值升级。什么是良知?这里的良知是指人类文明沉淀下来的智慧、道德及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的指引,不断进行刻意练习,带来个人价值的提升,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苏东坡曾写《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在东坡先生流放的困顿岁月里,却听到这位叫“点酥娘”的女子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灵安静了,人生的炙烤岁月又算得了什么?体会良知的本质,听从内心的指引,心静自然凉。

由知行合一的三重境界,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阳明心学在东亚的影响力如此之强,为什么我们要学阳明心学?前段时间全国各处的暴雨让许多城市陷入瘫痪,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在宇宙面前是很渺小的。岁月匆匆,人要想活得有价值,需要用心学的智慧去指导我们发现生命盲区,赋予我们更高的生命意义。

知行合一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它需要你怀有一颗“终生成长”的心,你只要相信复利效应、指数增长,那么你人生跨越的道路,都不会白走,步步算数。

(0)

相关推荐

  • 学术 | 潘立勇: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本文原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1期,第17-26页 导 读 [摘 要]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 ...

  • 烧脑的哲学黑话

    讲心学要义之前要问个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哲学太空,离我们太远,没必要了解,很多烧脑的哲学黑话绕来绕去也没什么用处,嗯,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哲学家,但有一些问题其实是人的一生都回避不了的. 且不说人 ...

  •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

    一.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由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时期朱熹集为大成. 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儒 ...

  • 浅谈《赘婿》无处不在的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人人都有圣人之心,人人都有圣人之理.人生的意义由心主宰,由心决定.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致良知,良知是心之本 ...

  • 《活着》中三句话,写透人生三重境界,看懂才算没白活

    学会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此生. 作者:洞见·许朝暮 听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已经体会过命运得无常,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位叫福贵 ...

  • 书法欣赏的三重境界

                   书法欣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但书法欣赏仍有其基本规律可循,亦非"玄学"之术.笔者以为,欣赏书法是书法在人脑中 ...

  • 人生三重境界: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

    人生三重境界:敢于承认.敢于面对.敢于担当.人生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 课题研究的三重境界

    真正接触教育科研的时间并不长,但我是把志趣同平日工作联结起来,也真正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投入感情很多,发现了一些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认为课题研究应有三重境界,不知你 ...

  • 中国书画的三重境界:技、境、道,你到了哪重?

    艺术之道,让人生更美! -- 艺术道 -- 碣石调幽兰 管平湖 - 中国音乐大全 古琴卷 卷一 中国书画的三重境界:技.境.道,你到了哪重? 中国书画的欣赏者与艺术的创作者一样,有三重境界:其一是&q ...

  • 从《山河令》看爱情的三重境界:天涯浪客,唯君与吾足矣

    从《山河令》看爱情的三重境界:天涯浪客,唯君与吾足矣

  • ​中欧基金周应波:不断进化的科技先锋,投资的三重境界

    过去的两年,A股好戏不断,5G.芯片.消费.医药.新能源,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波成长行情中,能炒的几乎都炒了一遍,直到大家发现,各类优质资产,大多已经贵的无法下手,开始转向煤炭.钢铁-- 观察今年的基 ...

  • 制度与责任融合发展的三重境界

    作者简介 张贤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制度是人类生存所寓于的规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相互促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呈现出三个层次的关系.首先,制度构建 ...

  • 那个吐槽“女儿是学渣”的北大教授红了:他的家教,藏着为人父母的三重境界

    每晚一卷书 每晚悦读,不辜负每一个阅读的人. 4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为人父母, 本来就是一场边学边问的重生. "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1 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