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71:李斯谏逐客书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jiàn)于秦耳,请一切逐。”李斯议亦在逐中。

1、秦王:指蠃政,此事发生在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2、游间:游说离间。时秦国屡犯韩国,韩国为了耗费秦国人力物力,派著名水利专家到秦国兴修郑国渠,此事被秦国识破,秦国贵族认为外来的人都心怀不轨,建议秦王将外国来秦之人一律驱逐,秦王遂下达逐客令; 3、客:此指外国来秦担任秦国公职之人; 4、李斯:前284年~前208年,早年为郡小吏 ,后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时秦王政拜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以为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jiǎn)于宋,求(pī)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1、窃:私下;过:错; 2、穆公:即秦穆公,名任好,秦国第9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3、由余:先为晋人,亡命入戎任职,后经穆公设法使其投奔秦国,任为谋臣,助秦灭十二个戎国,扩地千里;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4、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原任虞国大夫,晋灭虞后,把他作为陪嫁的奴仆送往秦国,他逃亡至宛地,为楚俘获,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授以国政,为秦相; 5、蹇叔:原是歧(今陕西歧山)人,旅居宋国,后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用厚礼聘他为上大夫; 6、丕豹:原是晋国大夫丕郑之子,因父丕郑为晋惠公所杀,便逃至秦国,穆公任他为大将;公孙支:字子桑,先在晋国,后入秦为谋士,官任大夫。

孝公商鞅(yāng)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孝公:秦孝公, 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2、商鞅:原卫之庶公子,又称卫鞅。后入秦,任秦相十年,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以商於之地封鞅,故号商鞅; 3、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4、殷盛:富足兴旺; 5、百姓乐用:人民乐为国家效力; 6、获楚魏之师:指秦孝公22年(前340年)商鞅率军打败魏军,俘获魏公子印,得魏河西地。同年,又击败楚军; 7、治强:安定强大。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gāo)(yú)之壤。遂(sàn)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yì)到今。

1、惠王:又称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前337~前311年在位, 惠王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 2、张仪:战国魏人,纵横家,后入秦为相,提出“连衡”主张,游说六国事秦,在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 3、三川:韩地,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一带。因境内有伊水、洛水和黄河三条河,故称三川; 4、巴、蜀:国名。巴在四川省东北部,蜀在四川省西部,秦吞并后设置为巴郡和蜀郡; 5、上郡:魏国郡名,在今陕西西北部。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以上郡十五县献秦求和; 6、汉中:楚地,在今陕西西南和湖北省西北部。秦惠王26年(前312年),秦攻汉中,得地六百里,设为汉中郡; 7、包:囊括;九夷:当时楚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 8、制:控制;鄢:楚地,在今湖北宜城县;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 9、成皋:又名虎牢,在今河南荥阳西北部,古代险要的军事重地; 10:膏腴:肥沃; 11、散:瓦解;六国之从:即赵、韩、魏、齐、楚、燕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 12、施:延续。

昭王范雎(jū),废(rǎng),逐(hu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昭王:又称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 2、范雎:战国魏人,人秦后,秦昭襄王用为相,提出远交近攻策略,使秦在统一战争中连续取得胜利; 3、穰候:即魏冉,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先世是楚国人姓芈(mǐ),曾为秦相,封于穰,专秦朝政三十余年,后昭王听从范雎的建议罢免其相位;4、华阳:宣太后的同父弟华阳君芈戎,封于华阳,曾在朝中握有大权,后被昭襄王遣回封地华阳; 5、杜私门:意为堵塞穰候、华阳等贵族豪门的特权; 6、向:原先;使:假如;7、 内:容纳,接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xiān)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yuè),何也?

1、致:得到; 2、昆山之玉:即昆仑山的美玉; 3、随和之宝:即随侯珠及和氏璧; 4、服:佩带;太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和欧冶子合铸; 5、纤离:良马名; 6、建:树立;翠凤之旗:即用翠凤鸟的羽毛装饰的旗帜; 7、灵鼍:俗名猪婆龙,一种鳄鱼,其皮制鼓,声音宏亮; 8、说之:喜欢它们(指上述宝贝)。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jué)(tí)不实外(jiù),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1、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作的器物; 2、玩好:供玩赏的奇珍异宝; 3、后宫:古代帝王后妃居住的宫室;充后宫:充当嫔妃; 4、駃騠:骏马名;厩:马棚; 5、丹青:古代的颜料。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yu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yuān)珠之簪(zān)、傅玑(jī)之珥(ěr)、(ē)(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yǎo)(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

1、所以:用来; 2、下陈:一说为古代统治阶级堂下陈放礼品、站立婢妾的地方,借指帝王的姬妾。一说下陈为“后列”,即站在后列的人,即侍妾; 3、宛珠:楚国宛地出产的珠子;宛珠之簪:即嵌有宛珠的簪子; 4、傅玑之珥:缀有玑珠的耳饰;傅:附; 5、阿缟之衣:指用齐国东阿产的绢帛制成的衣裳;阿:在今山东东阿; 6、随俗雅化:随着时俗风尚,打扮得时髦漂亮; 7、佳冶:美好艳丽;窈窕:文静漂亮。

夫击(wèng)叩(fǒu)、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桑间(sháo)、(yú)、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zhēng)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1、瓮、缶:均是陶器,秦国用作打击乐器。故秦声质朴粗犷; 2、搏髀:拍着大腿打拍子; 3、郑、卫:指郑国、 卫国的乐曲;桑间: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地区),在濮水之滨,相传为卫国男女聚会欢唱的地方,这里指这个地区的音乐; 4、韶虞:相传为舜时乐曲;武象:相传为周武王时舞曲; 5、适观:娱悦于观赏需求。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qū),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曲直:邪正; 2、跨海内:统一中国的意思。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海内是国土。

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其深;王者不(shù),故能。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1、让:舍弃; 2、就:完成; 3、却:拒绝; 4、庶:百姓; 5、明:显示;德:德行,指政治威望; 6、充美:富裕美好。

今乃弃(qián)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jiè)寇(jī)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民以益雠(chóu),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1、黔首:平民百姓; 黔,黑色; 2、业诸侯: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 3、藉:借;兵:兵器;赍:给与;供给敌人武器,送给强盗粮食; 4、损:减损; 5、益增多;雠:仇敌。

李斯像

《李斯谏逐客书》全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jiàn)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yuān),迎蹇(jiǎn)叔于宋,求丕(pī)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yāng)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gāo)腴(yú)之壤。遂散(sàn)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huà)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ē)之剑,乘纤(xiān)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yuè)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jué)騠(tí)不实外厩(jiù),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yuè)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yuān)珠之簪(zān)、傅玑(jī)之珥(ěr)、阿(ē)缟(gǎo)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yǎo)窕(tiǎo),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wèng)叩缶(fǒu)、弹筝搏髀(bì),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sháo)、虞(yú)、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zhēng)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qū)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sù)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shù),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qián)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jiè)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chóu),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清 吴楚材 吴调侯《古文观止》评:

此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几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0)

相关推荐

  • 喜雨亭记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 ...

  • 答客难原文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 ...

  • 最美祝酒诗: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赠梦得 [唐]白居易 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qián rì jūn ...

  • 古文观止:先秦《谏逐客书》作者·李斯·原文朗读·赏析

    古文观止:先秦《谏逐客书》作者·李斯·原文朗读·赏析

  • 古文观止:《谏逐客书》李斯 | 大秦第一雄文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李斯 谏逐客书

    秦王嬴政期间,有大臣说各国来到秦国的人给秦国造成了混乱,建议将他们驱逐出境.嬴政同意了. 楚国人李斯也被驱逐,临走前,他给嬴政上书说,各国的人在之前为秦国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果把他们都赶走了,不是都去帮 ...

  • 《古文观止》选读精讲(24)《谏逐客书》上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碏谏宠州吁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曹刿论战 子鱼论战 王孙满对楚子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王孙满对楚子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邹忌讽 ...

  •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

  • 《谏逐客书》李斯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文章,其文体在形式上为应用文,而内容上则为论说文.这篇文章被视为是后来的骈文之初祖. 秦王嬴政四年(前243年),揭发韩国实施"疲秦计划&q ...

  •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斯 〔先秦〕

    谏逐客书 李斯[先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

  • 古文观止62:冯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谖(xuān)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zhǔ)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1.冯谖:孟尝君的食客: 2.存:存在,指生活: 3.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的贵族,封于薛(故城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孟尝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秦始皇 李斯 韩非 荆轲刺秦王 焚书坑儒 谏逐客书 张良刺秦

    秦王嬴政为避免各国到秦国的人进行挑拨离间,下令驱逐外来人.楚国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上书秦王说,之前秦国的业绩很多都是在各国的客卿建议下取得的,如果一律驱逐,其中的能人就会为他国效力了. 嬴政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