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万灯庚:师门沙龙中研究生收获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研究生规模持续扩招,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也愈发显著。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的学习,所学知识灵活、没有固定答案,且学习自主性较大,因此在其培养过程中尤为需要注重自由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与激发。因此,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师门沙龙便成为文科研究生的“第二课堂”。但师门学术沙龙常做为一种非正式的对话,学生在沙龙中的收获往往因人而异,参与沙龙个体的参与动机、已有的学术素养,沙龙群体中导师和同伴的影响,具体沙龙开设的内容和开展的组织形式均会影响研究生个体在沙龙中的收获。
一、自身动机和学术素养的影响
师门学术沙龙一开始大多由导师主导、强制性参与,但学生在沙龙中的收获却因人而异,主要受制于学生参与的动机。对于需要通过学术沙龙提高思维品质和学术素养的学生而言,学术沙龙有着较大的督促和帮扶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参与动机不强或对交流话题不感兴趣,其在学术沙龙中的收获会相对有限。
其次,学生已有的学术素养也将影响其在沙龙中的收获。在学术沙龙里要进行热烈、深入的专业讨论,参加者须有扎实、广泛的基础知识,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有学者认为学术沙龙的成效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即随着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和学术能力的训练,其在沙龙中的参与程度也会随之加深,进而在讨论中才能形成有价值的、创新的观点,取得更大的收获。
二、导师水平和同伴互动的影响
师门学术沙龙的参与者中,导师和学生群体均会对个体参与沙龙的成效产生影响。一方面,个体在与导师讨论或倾听导师与其他学生对话的过程,不仅可以拓宽学术视野,还可以学习导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独特的思维方法,以及做学问的研究方法。同时,导师一言一行中所体现的为人治学态度,都会被学生敏锐地感知到。
另一方面,学生群体间自由、平等、和谐的切磋探讨有助于个体在沙龙中有所收获。参与沙龙的学生群体在年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等方面大多基本相仿,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通常能激起彼此的共鸣,且彼此有质疑也更容易毫不留情地提出并展开论辩。此外,个体可以通过在沙龙中与同伴的对比来明晰自己现存的不足,确定可以学习的榜样,进而在专业知识积累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求得进步。
三、沙龙内容的难度和聚焦度的影响
师门学术沙龙根据所讨论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读书会、论文修改、话题讨论、课题进展汇报以及学期任务总结汇报等不同类型。其中,读书会需要学生在参与沙龙前围绕一本书进行精读和思考,重于知识积累,给学生带来的即时收获不甚明显,但却是学生收获提升的基础。相比之下,论文修改、话题讨论、课题进展汇报等则是一种输出式训练,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沙龙研讨中进行观点之间的交锋,从而带给学生的收获更加直接高效。
其次,沙龙主题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收获。若讨论的主题内容过于空洞宽泛或脱离社会、科研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容易造成沙龙中“冷场”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也或将影响学生在沙龙中的收获。
四、讨论过程的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在沙龙开展过程中,依据个体与他人的互动情况,也可以将沙龙的参与群体分为核心参与者、积极参与者和边缘参与者。其中边缘参与者对于这部分群体可能更多的是互动的边缘性参与而非知识获得的边缘,但即使如此,个体参与沙龙互动的程度仍然是影响个体收获的主要原因,因此,沙龙组织形式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方面,在组织师门学术沙龙过程中,沙龙的人数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导师作为沙龙中的核心人物,当学生还未充分发挥参与沙龙的积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质询或让学生轮流发言来提高每个学生的沙龙参与度。与此同时,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宽容的沙龙交流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影响学生在师门学术沙龙中收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体对于学术沙龙的参与度,而个体的参与动机、已有的学术素养,沙龙的内容设定和组织形式均会影响学术沙龙的参与进而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收获,此外,沙龙群体中个体与导师、同伴的协同效应同样会让研究生在学术沙龙中有所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