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摘要(5)理科生与大学国文
何二元《现代大学国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五篇:刘其宣《论理化博物两部预科皆有国文科》(1919)
我们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高校恢复大学语文课,苏步青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就职复旦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说,今后大学招生,第一堂先考语文,如果语文都不及格,后面的课就不用考了。他还发表文章说: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然而我们是否知道,早在100年前,就有一位大学一年级同学在校刊上发表了同样题目的文章:《论理化博物两部预科皆有国文科》。
这个学生名叫刘其宣,广东信宜县大舍坡人,当时还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一年级学生。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原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分设文史、英语、数理化、博物四部。1919年作者发表此文时,尚是该校“理化部一年级”学生,却能提出这样的建议,实为难得。
文章题为“论理化博物两部预科皆有国文科”,意思不是太明白,从字面上看,可以是“论理化博物两部预科皆应有国文科”的意思,也可以是“论理化博物两部预科为何皆有国文科”的意思。前者的语境是学校理化博物两部预科尚未开设国文课,所以呼吁应开设;后者的语境是该两部预科已经开设了国文课,但同学们尚不够重视,所以也呼吁一下。笔者倾向于后者,因为国文一科从“癸卯学制”开始就是大学预科各部普遍开设的必修课,民国二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也明确规定:“预科之科目为伦理学、国文、英语、数学、论理学、图画、乐歌、体操。”本文也说“学章于二部预科中。皆加以国文一科”。按“学章”一词,当为学校章程意思,如“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农科中学学则、简章、学章”,所以本文意思也是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有此章程规定。该校数理化部和博物部的排课资料笔者尚未看到,但是看到有当年该校体育部的招生广告,授课内容第一门就是国文。可以推想数理化部和博物部也必然是有国文课的。
文章很短,意思也很清楚,一开始就指出,中国实行新法,几十年来,学生之赴留洋者数以万计,为什么至今绝少成效?就因为他们只重西学,厌弃中学,所以即便学了西学,也不能用于本国。接着特别拈出数理化和博物两个专业讨论。一般人也许以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这类语言类学科应该开设国文课,而数理化和博物专业“专求实用之学”,和语言文字关系不大,可以不开国文课。而文章则认为“居今日而从事理化博物,则文字之用为尤急”,理由有二:第一,哲学政治法律经济这类学科中国本来也有的,有些可能比西方还好,所以在语言文字表述上不会有很多困难。反而是理化博物这类“专求实用之学”,中国本来没有,要想用中国语言文字准确理解表达难度必然就大,所以尤应学好国文课。第二,文章引用“文字之为道。虚言易工。而征实难巧”的传统理论,说明理化博物这类“专求实用之学”比较难以表达,所以尤其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这篇文章本身没有多少复杂的意思,但是却传达了一个超出有限文字的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作为公共必修课,国文是每个专业都要开的课,但是开课的理由却很少有人从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来加以论证,不管是哲学政治法律经济专业,还是理化博物专业,我们听到的开设国文课的理由,往往都是千篇一律,无非就是要阅读古籍,传承民族文化,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尤其是那些“专求实用之学”的专业,对此更难信服。其次,即使都要开设,但是不同的专业是否有对于语言文字的不同需求?从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是否都应有所不同?在百年国文教育史中,这位同学大概是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其后一百年间,研究者们亦逐渐注意这个问题,这里略举几例:
《南洋周刊》有《工程和本国文》一文(1926),批评有人说“我们研究工程的人,只要能够于工业上发明几种东西就好了,文字的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说明工科学生为什么必须学好国文的道理。
《交大周刊》有《国学系陈(柱尊)主任对于教授国文之新计划》(1930),计划主旨是“盖本校同学,是研究铁道管理或工程者,将来毕业后,毋非服务于铁路工厂,及其他关系交通及工业之机关,最大需要中,未免有文字表现之一格。”
黎锦熙《大学国文之统筹与救济》(1942)设想国文补充教材可分成四部:(1)学术文选;(2)经世文选(即社会科学);(3)文艺文选;(4)科学文选(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合编为一部),然后根据各院系专业学习需要从中加以选择。
胡毓寰《大学国文教材私议》(1946),其中有“大学一年级国文教材宜分组编选”一节,建议分如下九组编写教材:(1)文学组;(2)哲学组;(3)教育组;(4)史地组;(5)法政组;(6)商财组;(7)理工组;(8)医学组;(9)农学组。
徐述纶《我对大学一年级国文的意见》(1947),也提出文科的“大一国文”与理工科的“大一国文”应该有所不同。
这些人里面有专家学者,甚至还有大师级的人物,然而我们不要忘记,从目前资料看,第一位发出这样呼声的,是一位大学一年级同学。今后我们在抱怨大学语文领导不重视、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宣传一点大学语文领导重视、教师敬业、学生爱学的正面例子。
【参考资料】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1919年第3期
《前信宜中学史略》,广东省信宜县政协文史组编印《信宜文史》第三辑,第29页,1985年12月版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第3期,1919年版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数理化英语部毕业生名单,《教育公报》1922年第3期,第32-35页
“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895-896页
“国立广东大学前身各校简况: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黄义祥编著《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8-10页
李朴生“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杂忆”,吴定宇《走近中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