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葛立芹
中科院院士李依依曾说过:“主动的精神非常重要。有主动精神,所有消极的东西都会变成积极的东西;没有主动的精神,所有积极的东西也会变成消极的东西,对孩子从小就要扶持”。俗话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两个字。学生只有事事认真,事事主动去做,才能很好地完成各种工作。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是多么的重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 ----阅读教学,就不能再沿袭传统的以内容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的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须充分利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在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我们过去所熟悉的“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及做练习题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教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营造独立思索求知的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阅读质量,形成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叶老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仅仅是个凭据,教师应教育学生注重预习,借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预习前,首先要教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文章时,按“预习提示”自学;深入理解文章时须紧扣课文注释及思考、练习来自学。在预习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画出重点语句,可进行一番思索,可查找工具书,甚至可对知识的本身进行怀疑。在预习中为学生质疑营造浓烈的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打下伏笔。如《白杨礼赞》一文,学生提出“作者看到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一株株白杨树时为什么会一扫恹恹欲睡的情绪?”“为什么说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之间交叉吸引,相互配合,设疑答疑,共同构建语文阅读教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主参与阅读的情境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那么学生就能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获得发展与提高的关键因素,不可以用集体目标代替学生个体的目标,教师应匠心独运,精心创设学生自学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求知意识。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各地的有名的桥梁的图片,张贴在教室的四周,还播放著名歌手蔡国庆演唱的歌曲《北京的桥》,以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讲:“经典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精美的诗歌,而且往往还是历史的见证。那么,同学们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们最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同学们制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显然,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三、注重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是做学问的开始。有了疑问,才有学习求知的动力。作为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学会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却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还有学生提出: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探索,互相议论,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至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十分有效。
四、注重多读感悟,提升品味语言情旨的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总是与语言文字交融在一起,如水中花,镜中月,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喜怒哀乐中去体味,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因为这是一篇美文,我先让学生选择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诵读,在读中体会,然后相互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引导: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成功,他注意到了声音的高低变化,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文章内在情感的抒发。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的感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想他为什么这样读。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紫藤萝花的赞美之情,整个语段的朗读基调是欢快的、喜悦的。最后,教师安排全班学生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领悟文章语言的“情旨”。“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边读边思,这样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文章的情感。
五、注重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的主动建构上具有关键的作用。阅读并非一己之事,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有力证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小组共同讨论交流,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适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疑难问题,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总结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陶渊明不慕荣利,甘守贫贱的高尚品德和生活情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四人一组自行确定选择五柳先生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并联系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以他的思想发展为轨迹,搜集材料,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资料展”做准备。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注重赞赏评价,激发自主阅读学习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自主学习的信心。如:对学生仿写句子的评价,不采用“写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如实评价。如:“能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而且想象合理。”“语言简洁生动,修饰语贴切,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激励性的言语。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份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待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公允,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去。
总之,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既要授之以法,多方鼓励,树立自信;又要因材施教,保护自尊,消除自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