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德鲁克会让你怦然心动
重译德鲁克的计划由康至军老师推动,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经过第一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讨论,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另人欢欣鼓舞。接下来的《为成果而管理》一书计划的讨论时间定在了7月,这更是让我备加振奋。
在德鲁克出版的所有书籍中,可以说这本书是我阅读速度最快的,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读完了,这源于本书一气呵成的气势,加之雪慰老师和孝民老师两年时间在翻译上的精心打磨,让人拿起书的感觉就是欲罢不能。虽然中间有很多财务术语和经济学术语让人容易望而却步,但是那不断深入的讨论让人感觉无暇他顾,只是想一口气看完,就像在看一场极具戏剧张力的电影,你被情节已经深深吸引,很多的细节已经顾不上关注,只想快一点看到大结局,然后大呼过瘾。
为了参与整部书的讨论,我重启了第二轮的阅读计划。今天正逢出差在外,坐在一个陌生城市的麦当劳门前,本想就书中的几个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不知不觉之间,读了三个小时,直到天色黑下来才把这本书放下。

有人问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我想到了颜渊对孔子的评价。
话说孔门弟子3000余众,精通六艺者72人,而孔子总会因人而异的给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因为孔子对每个学生的背景、性格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回答每个学生具体提问的时候不是就问题回答问题,而是在他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唤醒他们的思考,其导师风范可见一般,用颜渊的话来总结再合适不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篇》9.11 愈抬头看,愈觉得崇高;愈深入学,愈难以透彻;看起来是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他以文献知识广博我的见解,又以礼制规范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下来都不可能。我尽了全力之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再进一步追随老师时,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论语.子罕篇》9.11
最后发现找不到路是因为在经过前面的学习之后,要突破智慧的关口需要靠自己。就像是在孔子去逝10年后诞生的苏格拉底一再强调的:智慧必须要靠自己去努力沉思,才会产生出成果,它绝对不能经由别人传授得来。
苏格拉底每每一边耐心的倾听,一面不断的诘问,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思想的变化及其运作过程中不断澄清模糊的概念。事实上,当我们去翻阅他的学生给德鲁克的评价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语显示出其教学的特色亦是如此:一开始的时候往往是离题万里,学生们甚至不确定德鲁克是否真的搞清楚了问题是什么,但是绕了一大圈子之后,却是“言必有中”,他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一个故事接一个故事,一个道理接一个道理,每一个都是在承前启后,等到德鲁克完全讲完之后,学生们才猛然意识到:德鲁克不止回答了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洞悉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甚至会告诉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直到最后,德鲁克能把所有看似不相关的点全部连接起来,让一个人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中思考自己的现状。

你是否曾设想过自己坐在教室里,而德鲁克亦或是孔子、苏格拉底就站在你的面前,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个场景呢?曾身为德鲁克学生的鲍勃.班福德在谈到德鲁克如何指导他的那种幸福感觉,就像颜渊说孔子一样,同样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同样是“欲罢不能”:
“早年我们交谈的时候,他会坐在钟爱的滕椅里,把写的长信再浏览一遍,回忆一下信中的内容,然后开始慢条斯理地用浓重的奥地利口音讲话。他会从我信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或者话题开始,然后很快就扯得似乎不着边际,我刚刚摸到着点边,他的思路又跳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或许直到倒数第二个话题时我依然云里雾里,而最后一跃便回到我最初的问题。那一刻,我豁然开朗。透过他百转千回的解答过程,我发现他始终思路清晰,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很清楚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讲解。” (鲍勃.班福德《德鲁克和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3 P44)
没错,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感觉。虽然我没有机会坐在德鲁克的教室中,但是当你捧起德鲁克作品的时候,特别是你读进去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格外的强烈。比如在看本书的第三章《收入、资源和前景》时,一个难点是大量的数据和财务知识,特别是对“贡献系数”和“企业x诊断法”的理解。于是我转化为最笨的方法,先做数学题,把德鲁克提到的数据全都算出来,然后和他的观点一一对照,中间的一些财务用语在网上查到定义,顿有豁然开阔之感,再往下去读,德鲁克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之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信息,于是整个阅读就变成了一个对一家企业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侦探在破案一样,由现象出发,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后通过“x诊断法”对所有的产品给出分析结果和解决策略,把前前后后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才真正理解了德鲁克在前面所讲的内容,此时把书合上回顾整个过程,是一种怦然心动,与第一次读的感觉变得完全不同。
这种怦然心动是因为德鲁克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于你来说也许是相同的一件事情,但是因为角度的不同,他总能说出你没有看到,没有想到的思路,加之德鲁克笔法娴熟,让人感觉他的书似乎没有二次修改,是一气呵成的把脑子中的思考呈现出来,读着读着,就像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感觉就会出现,然后,一波接一波的观点持续不断的冲击你的认和,每每可以让你的观点焕然一新,只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
这种感觉,如何不让你怦然心动呢的?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