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知行观浅论

王夫之知行观浅论

王贤

王夫之认为知行合一,行为知先,知为行后,提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认为“知必以行为功”,“行可有知之效”,“知”与“行”相互推动,“并进而有功”。夫之的知行观与程朱的 “理” 、陆王的“心” 、老子的“无” 、佛教的“空”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尚书引义》中 ,王夫之提出了程朱陆王佛老 知行观上的一致性 。他批评程朱的“知先行后” 说,认为它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 在二者之间“立一 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 ;批评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之说 ,认为它抹煞了知和行的界限 , “以知 为行” , “以不行为行” ; 夫之认为程朱陆王佛老的知行观尽管形式不一, 但实质 上都是知先行后,重知轻行, 以知行分离为特征。 王夫之的知行观以知行相资 ,行之为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知行终始不相离,相资以为用

这是王夫之对朱熹“知行相须” 、王阳明“知行合 一”说的继承和发展 ,其又批评继承发杨程朱程陆王学说。先儒分致知格物属知, 诚意以下属行 ,  若逐项下手工夫, 则致知格物亦有行, 诚意以下至平天下亦无不有知。乃讲求之中 ,力其讲求之事, 则亦有行矣 ;应接之际, 不废审虑之功, 则亦有知矣。是则知行终始不相离, 存心亦有知行 ,致知亦有知行, 而更不可分一事以为知而非行 ,就是所谓“知而非行, 行而非知” 。

知行之关系,如人学之弈棋。终日打谱是提不高棋艺的,必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 理 ,才可以悉数学得。得名师指点,常自我训练,多参加比赛,惟这样棋艺才精进。总之, 天下之事 ,没有先知之而后行之理 。

夫之强调知中有行 , 知依赖于行 , 是王夫之的认识论与程朱陆王佛老的认识论的重要以所行者听乎知,而其知也愈广大愈精微,而 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矣 。人不能“不知而行” 夫子曰 :夫人不知而行,行而得非其得也。而况行之而不得 者乎 ? 这里说的都是行对知的依赖性。王夫之在肯定知依 赖于行的同时 ,并没有忽视人的知性本质及其对人的 行为的规定性 。

二是人禽之别 ,别在知, 更别在行

关于人禽之别, 孔子提出“仁” , 孟子提出 “知” ,荀子提出“群” ,王夫之提出“行” 。这四个范畴 的提出及其统一 , 演绎了中国古代人性论历史发展 的基本过程。 王夫之发前人所未发, 将行范畴与人之所以为 人联系起来。他说 : 何以谓之德? 行焉而得之谓也 。何以之善? 处焉而宜之谓也。何以谓之至善? 皆得咸宜之谓 也。不行胡得 ,不处胡宜 。 … …人所以为人,不能 离乎君民亲友以为道 ,则亦不能舍乎人官物曲以尽 道, 其固然也。认为德即得。而德之得 ,即道德良知的实现 ,依赖道 德实践。王夫之称之为“不行胡得 , 不处胡宜” 。所 谓“人之所以为人, 不能离乎君民亲友以为道, 则亦 不能舍乎人官物曲以尽道” ,其中“道”为道德良知, “尽道”为道德实践 。因此,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的 道德良知 ,更因为人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 ,人禽之 别, 别在知 ,更别在行。这是王夫之对中国代哲学 认识论的贡献 ,也是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人性论 的发展 。

三是学问思辨行,首要莫如行

针对朱熹以《中庸》所序“学问思辨行”作为他重 知轻行的理论依据 , 王夫之提出“处事刻不容 缓, 则莫如行” 。他说: 乃以学为急, 行为缓 , 亦但为全未理会者言尔。 实则学之弗能 ,则急须辨 ;问之弗知,则急须思;思之 弗得, 则又须学;辨之弗明 , 仍须问 ;行之弗笃 , 则当 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 。而方学问思辨之时 , 遇着当 行 ,便应去行。 学之本义,必以实践为 主 。夫之认为 , “以学为急, 行为缓” , 是全然不能理会知行关 系 。夫之不否认知对行的理性意义 ,所谓“诚意以 下至平天下 ,亦无不有知” , “要以行者听乎知 , 而其 知也愈广大愈精微, 而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 , “行之弗笃, 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 ,都是充分肯 定知对行的作用 。但是,所谓“学问思辩” ,包括学问 思辩之对象 ,也包括学问思辩之实践 , 而且 , 以实践为主。所以 ,归根结底 ,刻不容缓莫如行。

四是至善之理,莫在于行

“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儒家伦理的基本纲 领 。王夫之引入行范畴讨论止于至善, 强调止于至 善不但是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 ,更重要的是躬行实 践 。他说: 修身为本, 格物为始, 平天下为终, 其善乃至 。 必至于是,不半途而废也。 至善之理得于己 ,俟行而已。于内有主,于外不疑, 条理既得, 唯在决行之而 已矣。行斯得矣 。 君子之道非天地自然之道, 而有其实事矣 。 认为“止于至善”以格物为始,以平天下为终,从始至 终都依赖于行。朱熹理解为心知 , 王夫之则理解为行事 。至善之理,莫在于行,这就是王夫 之重要知行思想 。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列强称雄。我们要认真理解并合理利用夫之知行观,指导社会实践。学习强国,科学救囯,使中华民族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

(0)

相关推荐

  • 《知行合一 王阳明》——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王阳明:"所谓'至善',是'明德''亲民'的终极法则.'至善'的显现,表现在立刻能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凡轻重厚薄,都能根据当时的感觉而展现出来,它富于变化却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它是 ...

  • 学人笔记---人不学不知道

    人不学不知道 朴一 (东林书院再得草庐依庸讲习) 今天在东林书院再得草堂,初九学舍一乔兄分享<大学>.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  一乔兄初九老学员,罗汉脸,忠厚相,看了让人踏实.他 ...

  • 小人物如何提升认知?王阳明:做不到知行合一,学再多也是白费

    ​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现如今,如果一个人的嘴里不念叨几句"认知",就显得自己的愚笨不堪了,于是乎,提升认知就成了当务之急,仿佛提升认知,就能提升智慧,提升财富了. 事实如何呢 ...

  • 《中庸》注释(二十五)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 ...

  • 刘完素的脾胃观浅谈

    刘完素,字守真,后人尊称刘河间,为金元四大家之首,其主要学术成就在于阐发运气学说,提出"亢害承制"理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治疗疾病以火热立 ...

  • 启功先生书学观浅识

    启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书画鉴定家.教育家和书法家.先生以其高深的学养.丰硕的成果.精湛的书艺和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人们经常赞誉启先生的书法,其实,先生并不专以书法知名,以书 ...

  • 勇敢的心:诗观浅议

    诗观浅议 文/勇敢的心 叶映星舞.蓝色火焰二位先生,看了昨天写的关于现代诗的现象的看法,敝人也有同感.现在感觉,写诗的人,多,写好诗的人,不多,读诗的人,也不多.当然,写诗的人多了,不代表写诗的人都能 ...

  • 耿知行‖秋风浅吹圆明园

    秋风浅吹圆明园 耿知行 8月中下旬,你说是夏天吧,节气已过了"立秋":你说是秋天吧,明明骄阳亦似火,还是中医称它为长夏切当.纳凉仍是这段时间过日子的事. 北京西郊的圆明园这个时候游 ...

  • 从《颐》之观 浅论《周易》类象

    <颐>卦卦辞: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周易>的象的问题. <释名>中说: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也就是头部下巴脸颊这个部位.上一 ...

  • 《实践论》、《矛盾论》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的拓展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解读与继承发展,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生论的基本问题.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知行更是一个重要核心的主题,如 ...

  • 《实践论》《矛盾论》——知行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

    回顾中国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是因为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思想重在表现"礼","德"",长幼尊卑的礼节,道德教育,道德规范,用道德礼节教 ...

  • 郭维远||命运观浅议

    命运观浅议 文/郭维远 (1) 人有三种命运,安命.怨命.造命. 安命.造命是三者命运的两极,就像磁铁的N.S极.而怨命,似乎是介于两个极中物质. 当然,不能教条地用自然法则,解释社会人类命运. 一般 ...

  • 【兰溪儒学】 金履祥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

     金履祥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 <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观点,经过程朱的改造和发挥,形成了程朱理学区别于其他学说的认识方法和修养方法.金履祥在其<大学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