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立寒:一个人住第8个月
我是郑立寒,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心理成长”和“自我探索”干货,私信我回复 “01”,送你一份心理学入门大礼包。
读过这么一类书《一个人住第七年》、《一个人住第五年》、《一个人的好天气》……那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也要写写《一个人的好时光》,结果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
前不久才读过一篇文章《很高兴还有人说,有时候我只想不合群》,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太能融入主流大众中,到现在想法依然如此。格外需要时间和空间独处,最深刻的陪伴也是孤独。幸好这个世界上的书,多得我这辈子都看不完。
坚持最久的事情,看书和写日记。我已经忘了这个习惯坚持了多少年。三天不看书,心里就觉得长满了野草,一片荒芜。这个习惯应该是我老爸给逼出来的,他不喜欢我看电视剧,尤其是言情泡沫剧。哪怕春节期间,也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除了上学、跟朋友出去玩,其他时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打发,然后只有翻书。好在我爸的藏书量惊人,几口箱子里都装满书,那些书也是他的宝贝。《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家》……
我不知道他当时怎么省下钱买下那些书的,只是如果我在书上乱涂乱画,他肯定会批评的,说我不爱惜书什么的。每次我都解释,那是做笔记。我记得某几件事情,一次是初中同学找我玩,然后我们聊了整整一下午,等我把朋友送走,我爸脸都拉长了,“你今天看了一个下午的电视”。然后呢,我就低着头默默把电视关了,我根本就不记得当时看的是什么内容,况且那还是周末。
初中的功课变多了,没有太多时间看书。当时好朋友特别喜欢看书,然后我就把那些书都借给她,结果她家装修房子,不知道书放在什么地方了。等到我上高中回家,我爸每次都要说,你去找你同学还书。我心里清楚地知道那些书肯定是丢了,找不回来了。无论我怎么解释,我爸都有点固执已见。那时候还觉得,我爸有点不可理喻,首先那些书肯定是丢了,其次,那些旧书也根本用不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慢慢有了惋惜和自责,毕竟那些书都间接毁灭在我的手上。
后来,大学好朋友送给我《红楼梦》,她说那是她最喜欢的书,还特意在上面提了一首红楼诗。我生日的时候,堂妹送给我一本杜拉斯的《情人》。当时我是想要英文版的,结果很多地方都没有,只有王道乾翻译的。在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提过,他认为王道乾的文学艺术比较高,还着重推荐了他翻译的《情人》。
说到合群的这个问题,我没有去找过原因。至少不属于性格孤僻,顶多是想法比较乖戾,偏离常规思维方式。
曾经就特别想要这么一段经历,自己一个人独住,撇开亲人朋友。当时身边的好朋友不太理解,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个问题。但这种想法滋生了很长时间,我想要清楚地认知自己,想要知道我单独的时候会做什么事情,有时候在人群中就容易忽略掉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
我应该属于“内向型”,社交会消耗掉我很多能量。现在翻看我13—14年给军师发的邮件,大部分都是抱怨这个抱怨那个。那个阶段除了工作,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上了。有时候要表现得合群一点,需要跟同伴看一部自己不喜欢的电视剧,至少不能表现得太特立独群。
我不想说看书对我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坏处。因为有时候看书,会让我特别痛苦,一段时间陷入某种情绪不能自拔,感觉像是血管被堵住,得不到顺畅流动,淤积在心里无能为力。这个跟看的书有关,比如看川端康成,安妮宝贝等人的书。世界名著中大多数都是悲剧,我不知道是因为悲剧能打动人,还是现实社会本就是一场悲剧,因为不可能会有圆满无憾的事情,每一件事或多或少都会有缺陷。但至少,有书的陪伴不会让我特别无聊。
有些路总是需要一个人去走的。有些时光总是需要一个人去度过的。有些成长总是需要一个人去跋涉的。
——纪念我一个人单独住7个月。
作者简介:郑立寒,来源:了不起的郑立寒(ID:zheng-li-han),心理自媒体人,专注“心灵成长”和“自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