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乃周开国大典日,也即毛叔郑奉明水之日

清明乃上古八风八节之一,是个节气。何谓八风?阳立于五,极于九,五九四十五日变,变以为风,阴合阳以生风。清华简中有一篇《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所谓八气,是八风的不同说法。

淮南天文训云: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有八风则立四分四至,以定农时。又立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以应八卦。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设一节和一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确的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远古圣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故廿四节气才是是我国真正的阳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独有清明节具有双重身份:节气兼节日。一般民间说法是将寒食节勾连,认为是为了纪念介之推。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然清明的节日禁火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

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只不过春秋之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冷的食品。

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来源可能更早。最初与寒食墓祭无关,乃是缘于清明节正是西周的开国大典日,也是毛叔郑奉明水之日。

如《诗》曰:“牧野洋洋,檀车皇皇,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先儒解诗,对“会朝清明”往往一带而过,未能详解。其实会朝日指的是周武王伐商成功后的第一个大典就是在清明节。

以往因为不能确定周武王克商日的准确日子,故而后人不能正确理解诗中“会朝清明”的真正含义。哲已确凿考定周武王克商年日在公元前1050年2月10日,也即夏历的三月三十日甲子日。武王克商后,并没有马上举办开国大典,据史籍记载当在一个半月后的清明节气。

逸周书《世俘》不光记载了武王甲子日克商的史实,且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武王命征伐四方,众将告以馘俘之事,如:“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时日王立政。吕他命伐越戏方。壬申,荒新至,告以馘俘。侯来命伐靡集于陈,辛巳,至告以馘俘。甲申,百弇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馘俘。”

篇中的干支日皆在甲子日克商后,粗算自丁卯至乙巳,近一个月时间。显然《克殷解》中武王举办革殷大典必在安定四方之后,哲考证是在清明日。自武王甲子日克商至清明节,大约一个半月,时间上也非常吻合。

关于武王革殷大典,司马迁《周本纪》和逸周书《克殷解》皆有记:

《周本纪》: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左]右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厕祝曰:“殷之末孙季纣,殄废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克殷解》:翼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散宜生、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封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厕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阴燧,亦称方渚,以鉴取明月之水。毛叔郑所奉大致就是这个玩意

此“翼日”即指克商日的第二天。“及期”则是指武王将受天明命革殷大典设置在清明之日,与诗《大明》篇的“会朝清明”可互为印证。此“翼日”与“及期”中间,盖差不多有一个多月,史官只是省写了文字。

周武王为何将清明日设为“膺受大命革殷”之日呢?白虎通论曰:清明风至物形乾。古人有“清明象天”之说。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河上公章句云:“天得一以清,言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是故武王设大典于清明日自有深意哉

另外司马迁和逸周书的记载还有逸失的部分。如《逸周书·世俘解》载:“太公望命禦方來。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戊辰,王遂禦循追祀文王時日王立政。”戊辰日的牧野“告捷礼”,有人认为其时值牧野之战后的第四天,哲以为未必然。察考武王克商后征伐四方,不至于如此之速,盖也是在一个多月后,那么此戊辰日亦是在当年清明节前一天。

纣王刚刚被灭,胜利大局虽定但遗患未除,纣之邪恶臣勇亦多有逃遁,敌焰未削,民心未定。此种形势下,武王在血迹未干的牧野战场上举行“战役告捷礼”,这仪式看来是迫切且必须的,竹书纪年称文王去世在暮春三月,而未记名何日,哲推定此日或就是文王的去世日。

民间固习,清明前后三日可祭祀扫墓。可以推论,武王克商当年清明节前一日的戊辰,乃是文王去世纪年日,也是周人的祭祖日。而清明节这天,是周武王的受天明命革殷大典之日。在此日,毛氏鼻祖叔郑(文王幼子冉季)手捧着代表着“上天明命之水”授予武王,象征周代商为天下共主,正式立国。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2021年4月4日清明节拟稿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修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