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贾延/新华大爱沐密州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一一郑州新华医院采风札记

贾延

当年,我在郑州九中上读书时,有个同学叫小玉,不仅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同桌,而且还都住在同一个学生宿舍里,大家都知道我俩是无话不谈的闺蜜。

高中毕业时,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沒能继续升学,便各奔了东西。我没下乡,在郑州参加了工作。而她呢,因为家就在郑州郊县新密农村,便回家当起了农民。

几十年来,我俩一直保持着联系。特别是近一二十年里,由于年纪大了,她身体不太好,每年都会有一两次来郑州看病,用她的话说,她家乡新密是个小地方,哪有郑州大医院多、设施好、设备全、医生的水平高?何况有时需要现在的高精尖技术进行这检查那化验,不来郑州根本不行。

她说得确实在理。

据我所知,小玉家并不富裕,一家全靠种那几亩地生活,她又长年有病,来郑州一趟,不说看病要花一大笔钱,光从新密往返郑州的交通费、吃住等这费那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都是平时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她说。

想想,如果真有一点儿办法,谁愿意舍近求远呢?

我在郑州,家不远,就有一家颇负盛名的大医院,每天前来看病的人人头攒动,川流不息。这倒没什么,关键是一到晚上,不少外地患者为了省钱而舍不得去住旅社宾馆,常常踡缩在马路边、屋檐下。天热还好办,尤其是一到冬天,我常见他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禁不住一阵同情和茫然……

好在小玉有我这样一个“同窗”好友。她每回来郑州看病,我都让她住在我的家里。虽然我家的住房并不宽裕,但对于举目无亲的她来郑州看病,总算有了个落脚之地。

随着时间地推移,我发现小玉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一一不,有好几年沒来郑州看病了。

怎么回事儿?

是病好了,还是……

有年春节,儿女都趁假期黄金周去外地旅游了,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决定去新密小玉家看看,一则给她拜个年;二则再问问她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这些年咋沒见她再来郑州看病了呢?

记得那次在新密,小玉全家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小玉还十分兴奋,甚至有点儿激动地告诉我:现在,他们新密人有病,尤其是所谓的大病或疑难杂症,再也不用去郑州了。他们新密市的中心区新华路上,就建立了一座新华医院。

“这医院可大了,不仅设施好、设备全、医护人员水平高,完全可以和郑州那些大医院相比;特别是他们医院在技术上向郑州大医院学习,在服务上向三星级宾馆看齐,在收费上为平民百姓考虑……还真是那么回事。”她沾沾自喜地说。

说实在的,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不说小医院,大医院比比皆是。作为一个郑州人,我早已司空见惯,没什么稀奇。所以小玉当时说得这些,我并沒有在意。不过,我倒记住了新密这座新华医院的名字!

日前,《河南文学》杂志组织省会一些作家去新密采风,因为与主编李一相识,可以说是“忘年交”的老朋友了,他打电话邀我参加。

我正在家赶写一篇文章,脱不开身,本来想婉言谢绝,一听说去的地点是新华医院,我突然想起新密那位老同学小玉告诉我过的新密新华医院那些事儿,马上引起了我的兴趣。

“去!”一一我一口答应下来。

我想,我真应该去这家医院看看,这家医院为什么让我的同学小玉一下子放弃了十几年一有病就往郑州跑的习惯?这家医院,真得就像小玉说得那样,无论从设施、设备、技术素质和服务质量上都可以与郑州的一些大医院相比吗?要知道,新密可不具备郑州那特别优越的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啊!

当我兴致勃勃地随着采风团一群作家驱车来到位于新密市新华路上的新华医院时,那坐落在一片片花圃和绿树丛中的一座高耸云端大楼,巍巍壮观,首先就让我们赞叹不已。

陪同我们采风的该院党总支书记,也是该院创建人之一的陈延宾先生告诉我们,他们医院占地3万平方米,这座高达12层的综合大楼,整个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设置病床500张。

“500张?”那怕在郑州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这对于一个医院来说,也不算是个小数字。

更让我们认为了不起的是,新华医院不仅拥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应有尽有的30多个门诊科室,还有血管造影机、自体血液回输机、CE1.5T磁共振、西门子16排螺旋CT和DR、四维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速冻切片机、腹腔镜、电子胃(肠)镜、远程心电、皮肤激光治疗仪等100多套这些高端医疗设备,以及百级层流手术室、lCU病房、智能化体验车等,即使在我们郑州市区,也不是哪家医院都有如此配备的。

陈延宾先生说,他们医院现有员工3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9人,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就有100多人。

哇!这种专业技术力量,让我们不能不叹为观止!

听说,陈延宾先生原先是我们郑州国有大型企业一一郑煤集团医院的一位副主任医师、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本来,他完全可以端着“铁饭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但是,他为什么放着这些又有名又有利的工作不干,毅然决然地来了个辞职,另起炉灶另开张,在新密办起了这座医院呢?

陈延宾先生说,因为他出身于郑煤世家,从小就是在郑煤集团所在地一一新密这片以农业为主的土地上长大的。他对这些偏乡僻岭的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不仅耳闻目睹,同时也有深切的体会……

他说起这些,我何尝沒有同感呢?

我想起我那位就在新密当农民的老同学小玉。过去,为了看病,有个小毛小病还好说,如果是些大病和疑难杂症,比如需要找个名医,或者需要大型医疗仪器检查、化验、拍片,就只能去郑州大医院才能解决问题。且不说来回要坐几十公里的车,光到郑州,人生地不熟的那难处就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我才放弃了在郑煤集团医院工作的优越条件,决定利用我的一技之长,建立起了这家具有现代水平的医院。一句话,为当地居民群众服务,特别是为当地农民服务,是我和我当初那帮同事最主要的动机和目地!”陈延宾说。

这时,我又想起我的老同学小玉曾给我说过的话:自从他们这里有了新华医院以后,该院良好的设施、齐全的设备、高超的技术、优质服务,使她再也不必舍近求远地去郑州看病了,在家门就可以像在郑州一样解决问题……

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怎样的依赖,沒有深刻的体会是不会说出这番真诚的话来的。

由此可见,对于生活在新密的父老乡亲来说,新华医院的建成,无疑实现了他们多年来的心愿。

俗话说,医者仁心。仅从这一点儿说,陈延宾先生为新密居民群众,特别是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农民,真是做了一件值得彪彰千秋的大好事、大善事!因为人吃五谷杂粮,谁敢保证平时不会有个大病小病呢?

医院,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

从陈延宾先生那里,我了解到了这家医院是2003年才建成的。在党和政府以及卫生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大力支持下,由当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外科门诊部,很快发展壮大,从外科门诊到一级医院再到二级医院,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可谓实现了“三级跳”。

虽然作为民营医院,不仅成为新密市城镇职工、居民医保,郑州市(郑煤集团)医保,省内、跨省医保,中国人寿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新华人寿保险等定点医疗单位,还是郑州市医疗救急中心120急救站,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三甲)医联体成员和北京煤炭总医院技术协作单位、新密市卫计委任命的新密市个创伤外科急救中心。尤其是他们的外科手术、心脑血管、姚宁B超、中老年病、糖尿病、前列腺炎、妇科等特色科室,声名远播,在治疗方面幅射了周边大部分地区;重症医学科还被列为郑州市重点培育专科。

沒有一定的实力, 是很难取得这些令人刮目的成果的。

难怪在新密的街头巷尾以及田间地头现在都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一

有病不要乱投医,

就到新华医院去!

无疑是新密居民群众对新华医院的真诚评价,也可以说这就是新华医院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从新华医院采风回来以后,我收获颇多、感慨万分,不由自主地给我那位长年被这病那病困绕的老同学小玉打了个电话,颇有点儿洋洋自得地告诉她:以后有病再去你们那里的新华医院,不妨先给我打个招呼,他们的一把手一一陈延宾书记我认识!

俗话说,熟人好办事。

谁知电话那头,小玉哈哈大笑起来,说:你的心意我领了。在这个医院看病,无论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会一视同仁,尽管一百个放心。用我们农民的话说,童叟无欺,公平买卖!根本不需要开什么“走后门”、拉什么关系……

一席话,说得我倒尴尬起来,有点儿不好意思。

想想,我真是多此一举。

新密居民群众对新华医院的这种信任,恐怕是任何医院都千金难买的!

作者简介

贾延,1948年8月生,郑州市人。 曾在《经营消费报》《国际经贸报》《商都艺苑》杂志任记者、编辑。系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老艺术家协会理事。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以报告文学《纺织厂的打工妹》《舞潮》《走出都市的诱惑》等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主要作品有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虎美玲口述、贾延撰写的《洗尽铅华一一我的豫剧人生》回忆录。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阅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1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本刊订户稿件同等质量优先发表。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

散文:hnwxsanwen@126.com

小说:hnwxxiaoshuo@126.com

诗歌:hnwxshige@126.com 

评论:hnwxpinglun@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祝贺|河南新密荥密傅氏支系谱续修编撰委员会成立

    热烈祝贺 林州傅氏公众平台新密7月26日讯(傅老几 傅锦昌) 7月24日,河南省新密市荥密傅氏支系家谱续修编撰工作筹备会议在袁庄大酒店召开. 会议宣布,河南省新密市荥密傅氏支系家谱续修编撰委员会正式成 ...

  • 距离郑州最近的几处杏花观赏地推荐,车程不到一小时,关键还免费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春风裹着些许寒意拂面而来.三月,悄然而至,春天来了,郑州周边的杏花已经争相开放,一切美好如期而至.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

  • 《万年伏羲山》系列散文之十七丨艺术创造出美景/王镜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13年秋天,时任尖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刘红建根据辖区旅游项目带动扶贫攻坚的大好形势,及时提出成立新密市农民摄影协会,用影展的形式充分展现尖山干部群众的时代风采,展示企业 ...

  • 【暗夜清流】/ 贾延宏

    暗夜清流 作者/贾延宏 暗夜 脱下了 夕阳的   纱衣 想要把   白昼埋葬 喧嚣的街道   霓虹闪烁 那一串串的   街灯 像跳动的   音符, 照亮夜归人   回家的路 暗夜 透过窗户 忙碌的身影 ...

  • 与苏轼相遇在密州

    公元1074年,39岁的苏东坡,正值壮年,在杭州任职期满,自请调至密州.密州,即山东诸城.此地自古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直到苏轼的到来.伴随着苏东坡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密州从而名扬天下.其中< ...

  • 北方第一海关:密州板桥镇市舶司

    郭泮溪北宋板桥镇市舶司示意图.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任知密州的朝奉郎     范锷上书朝廷,请求在地理位置优越,对外经济贸易发达的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5年后朝廷终于批准 ...

  • 苏轼密州正月诗词三首,从悲凉苍凉到旖旎大气,人生贵在努力作为

    苏轼正月诗词三首:深惜今年正月暖,清诗未就冰生砚 密州两年是苏东坡人生一个节点.苏轼在密州创作了200多篇诗词文章,是什么让他有如此情怀和慷慨呢? 38岁的苏东坡从杭州通判调往密州做知州,按道理是升了 ...

  • 苏轼在密州,两首《江城子》,诗词话千古

    苏轼应该感谢密州(山东诸城)这座城市,让他有了创作的灵感.当然密州也应该感谢苏轼,没有苏轼的到来,密州的名气或许会减少几分,至少也会少了几分的诗意.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在密州也不过 ...

  • 《唐宋词鉴赏》10 苏轼密州词

    <唐宋词鉴赏>10 苏轼密州词 王步高,1947年生,江苏扬中市人.196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德文专业(本科),曾任中学教师和副校长十余年."文革"中历经磨难.19 ...

  • 苏轼移守密州,用一首《望江南》抒发内心怅惘,最红的是最后一句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苏轼与弟弟苏辙扶灵还乡,丁忧三年后回京,遭遇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第一轮打击.短短两年之间,众多师友纷纷离京. 公元1071年,苏轼因上书议论新政, ...

  • 宋(任福)附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丘尉。

    ​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丘尉.以捕群盗六十馀人有功,用开封府判官鞠仲谋荐,召对,改右班殿直,为镇.定.保.深.永宁.天雄六州军巡检.又以捕贼功,迁左班,徙河北西路提举捉贼,擒磁 ...

  • 古韵:登狼山说古今 | 苏延明 主播 | 予州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登狼山说古今 苏延明 (词林正韵) 执仗敲阶,登顶四望,万境顿开. 见长江滚滚,千舟竞发:东瀛渺渺,万水天来. 南北之喉,海江之会,千古江防第一崖. 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