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下一代】马庆洲:童谣姓什么?

马庆

众人热论童谣

昨天,“童子童谣”群讨论非常热烈。

童谣姓什么?

什么叫童谣?

是否分娃娃童谣还是成人童谣?……

后来,还因一首小童谣引起貌似“上火”的讨论。


群主静静地看,陷入深深的思考。

群主学写童谣的时间只有三四年,相当于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所以对一切都很好奇,很喜欢。

群主悄悄地把群里面讨论的话,静静地记在心头,慢慢咀嚼起来,回味,挤奶。

“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创作就是挤奶。

“童子童谣”群有一个畅所欲言,敞开心扉,敢说真话的氛围和传统。

好传统要坚持。


故上述讨论暂且不忙回答,今天编发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宿州童谣”传承人马庆洲先生的一篇童谣论述——《什么是童谣?》,供同仁参考。

讨论出真知,交流讨论继续扎起。

童谣姓什么?

文/马庆洲

童谣姓什么?
既曰童谣,肯定是姓童。童心、童真、童趣、童话……
但童谣几乎又大多都是成年人所写,就不可避免的掺合着诸多成人的东西在里面,这样的“童谣”已经远离了童谣的要旨,只是披着童谣名字的成人作品。


有些童谣写的气吞山河,雄壮非凡,但几岁的小孩能懂?什么样的童年能讲出这样的话?童谣固然说是要有一个“主旨”,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但这些伟大的东西,要站在小孩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应该是成人认为的“伟大”的内涵。假如说写太阳,成人可能认为,太阳是维系人类和地球生物的重要东西,但在儿童眼里,太阳不过就是一个皮球,想怎么踢就怎么踢。


好玩,好读,好记,好听,仍然是童谣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把成人的思想强加给童谣,似乎是很有份量,其实就是蚂蚁拉大象,实际效果未必就能如成人之愿!


有些标语口号之类的句式,都离童谣太远,使儿童读起来,还要加上几十页码的说明书,很难起到童谣的普及传播之功效。童谣的创作,一定要站儿童的角度看世界,要用儿童的思维去想事物,用儿童的语气来描述他们眼睛里的天真、纯朴、无邪、单纯……


童谣是让儿童在快乐中记住某些事物和道理,但这个目的应在浅显易懂的范畴之内。如“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媳妇在被窝里,娘在草堆里。”用这些浅显易懂的句子,让孩子们明白孝与不孝的大道理。太深奥的道理摆在字面上,看似提高了童谣的“质量”,其实这已经离童谣太远!


跟风式的“童谣”很难有好的作品产生。今天是扫黑除恶,明天又是禁烧抗洪,后天是抗疫防毒……这些事情不是不可写,但要尽量考虑到儿童的承受能力,因为这些事情可能成人感兴趣,对于儿童未必有兴趣。

编者注:貌似提醒“童子童谣”哦?

童谣应以流传为美。童谣是为儿童创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

童谣在创作上是用文字的特有读音,自然而然的韵律而成的“谣”。童谣通常带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
童谣之美,就在于“谣”,而不是“歌”。不论自发或摹仿,儿童能力所及也止于“谣”的阶段,而谓之“童谣”。至于成人制作、配曲的便是“童歌”(或儿歌)。

编者注:此观点有待商榷,不同观点可在下方留言讨论。

弄清楚童谣的一些基本属性,对于童谣创作应该是一种必修课。现如今人们创作童谣的积积性还是很高的,但我们是否真正懂得童谣,却未必可知?
有些人可能认为,童谣创作简单得很,根本不需要上几节课。的确,凡认识字的人,可以说是都会写几首童谣。但是,要写出一首能流传、能让人过目不忘的童谣,不能不说这是个十分困难的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

马庆洲先生搜集整理童谣11首

1.汽车来,俺不怕,俺给汽车敬礼啦,汽车一拐弯儿,伙伴安全就到家!

2.咱俩好,咱俩好,咱俩花钱买口罩;你也带,我也带,病毒离咱远一点。

3.咱俩好,咱俩好,咱俩花钱买手表;我带带,你带带,爸妈防疫就要回家来。

4.病毒来,我不怕 ,我上医院找老大,(大:父亲) 老大给我勤消毒,病毒头上吓跑了 !

5.刮大风,下大雨,天上下来个病毒雨。病毒雨,咱不怕,晒太阳,勤消毒,病毒见了就勾稀。(勾稀:死亡) 。

6.天上下雨地上流,病毒最怕日光头,勤洗小手,讲卫生,病毒跑得无影踪。

7.挡我的太阳,死病毒坏狼;挡我凉影,死病毒一箩筐。

8.偷上人家房,摸人家小脸堂,这样的坏病毒,逮着叫它把皮锤尝。

9.上学苦,上学累,学习不怕苦和累;看看爸,看看妈,苦累支撑这个家。

10.坏病毒,病毒坏,老师让我把口罩带,口罩一上脸,气得病毒翻白眼!老师 老师你真行,我们一起勤消毒,快把病毒杀干净。

11.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枣, 切紫铃,紫铃紫,切麻籽,麻籽麻,切板铡,板铡板,切黑碗,黑碗黑,切粪堆,粪堆臭,切辣肉,辣肉辣,切面瓜, 面瓜面,切鸡蛋,鸡蛋滚,切凉粉,凉粉凉,切冰糖,冰糖冰,切大葱,大葱一眨眼,十个碟子八个碗。

2020年4月30日 12:55

马庆洲,男,60多岁,

安徽省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

他的作品泥土味很浓,甚至不讲章法!

他的《品读智慧》被全国第6届鲁迅文学奖评为入围作品。

他被媒体称为“活在城市里的农民”。马庆洲活的不易,而他这不易的活着却是百分之十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而百分之九十都是为了这个社会和大众。

(讲真,我喜欢的就是他这种人生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不靠战斗就可以活着,或者说活着而不战斗,但马庆洲把战斗等同于活着和爱着。


马庆洲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的歌舞升平,他更多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遭遇和命运,他的作品以百姓的视角看问题,发布他们心声。

马庆洲的声音染着百姓的乡音,有着农民式的固执,那是不讲策略和没有包装的声音。就像十七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那样:没有矫情,没有虚伪的神圣与崇高,认真地又辛苦地在尘世中忙碌着,在庸常的日子里承担着社会使命。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整理)

(0)

相关推荐